彭玲
摘 要 從語篇角度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關注作品言語表達,在“轉角”處挖掘深意,從交際稱謂中揣摩情感,就交際策略探究寫作技巧,能夠為文本解讀提供一種新路徑。
關鍵詞 語篇分析 新路徑 轉角深意 稱謂情感 交際技巧
語文閱讀教學要緊扣語文學科本質,回歸言語運用的規律,體味漢語言的奧秘,借助語篇分析,強化文本細讀,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轉角”處深意,語篇分析的主旨指向
解讀文本首先要明確文本的基本特征。文本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書面表現形式,是一個能夠實現內循環的語言系統,是作者讓讀者明白、感知、思考的實體。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懂文本,不僅要讀出文本語言文字中原來的信息,還要正確閱讀出信息背后的“信息”。因此,教師不僅自己能夠解讀文本,還要有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從文本結構的“轉角”處解讀文本,是一種解讀文本語言文字背后信息的“言語智慧”。
比如《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一文,學生會認為是寫偉大母愛的,是歌頌母親的。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兩次“逆轉”帶領學生慢慢品味課文,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筆者針對這兩次“逆轉”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兩次“逆轉”寫了什么內容?二是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的筆墨去寫兩次“逆轉”?第一問,學生容易解答,主要寫了其他家庭成員的自私表現,襯托出母親的偉大。父親著急修改計劃,把郊游修改為釣魚。安娜和瑪麗姐妹因為買了新帽子要戴一下。維爾和我兄弟因幫不上做飯菜上而要離開。第二問,教師稍一點撥學生就能明白,是寫家庭其他成員的自私,反襯出母親的偉大和無私。再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的副標題“一個家庭成員的自述”去思考文章的主旨,不僅歌頌母親的無私,還有批評家庭成員的自私,表達了自己的內疚。文章結尾,母親眼里的“淚水”表達了母親的幸福,還夾雜作者的傷感。這些內涵正是引導學生在語篇結構“轉角”處細心品味到的。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材曾經把“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段內容刪去。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的這一刪、留處理進行探究。可以設計問題:教材刪去的這節文字寫了什么內容?作者為什么要寫?第一問,容易回答,主要寫了江南采蓮女子游玩的場景。第二問,作者描寫采蓮熱鬧的場景,采蓮女子張揚的隨性和率真,可以與我落寞憂愁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凸顯文章的主旨。同時,采蓮的熱鬧、動態與荷塘月色的冷靜、靜態能形成鮮明的對比,彰顯出一位向往自由的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沖突。探究文章結構“轉角”處的深意,學生可以對文章的主旨理解得更深刻。
二、交際稱謂,語篇分析的情感指向
在人際功能的語篇中,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往往會進一步放大。文中對人物不同的稱謂方式往往寄托著作者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閱讀教學中,以人物稱謂為突破口,可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味作者細膩的情感表達。人物分析有靜態和動態兩種。人物稱謂是固定的靜態的,是帶有某種特定身份標識的稱呼。如魯迅《祝?!分械摹跋榱稚?,這是魯鎮人對她的稱謂,值得品味。祥林嫂的本名是什么?按照古時候從夫起名的話,為什么她嫁給賀老六之后,大家還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賀家嫂子?經過討論分析,“祥林嫂”本來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名字,嫁入賀家之后,因為她的改嫁行為,魯鎮人都看不起她,認為她晦氣,所以沒有叫她賀家嫂子。這就顯示出在封建社會中底層勞動婦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胺驗槠蘧V”要求婦女“三從四德”從一而終,要終身為夫守住名節。再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在稱呼自己的弟子時,都是直呼其名,而不是稱呼弟子的字,這是為什么呢?結合文中語境會發現,孔子剛批評了輕率冒進的子路,課堂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此時孔子通過直呼其名的方式,表示對弟子的親昵,借此緩和課堂氣氛,鼓勵弟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這里,孔子通過對弟子稱謂的變化顯示出他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師者風范。
有時候,對同一人物會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情節的發展而有不同的稱謂,這些動態性稱謂背后往往隱藏著作者情感的微妙變化。閱讀教學中,把握人物稱謂的變化對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與作品的意蘊、主旨起著關鍵作用。例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對司馬光的稱謂就有“君實”——“儒者”——“士大夫”三個變化,這一動態稱謂的背后寄寓了作者對司馬光情感的變化?!熬龑崱笔撬抉R光的字,這一稱謂表現對司馬光的尊敬;“儒者”是司馬光的身份特征,司馬光在朝為官,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王安石的朋友,僅僅是同事,沒有了昔日的情感因素,所以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寢宮、生事、征利、拒諫以及怨誹五個方面給予嚴厲的駁斥,言語犀利;“士大夫”是司馬光的政治群體,此時兩人是政敵關系,因此王安石毫不留情地對司馬光進行抨擊,認為其黨群“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文章通過三個不同稱謂的變化,表達了王安石情感的變化。《衛風·氓》中的稱謂變化也襯托出作者情感的變化。詩中寫女主人公從熱戀、結婚到被拋棄的過程,兩人情感的變化在女子對男子的稱謂變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相戀階段,女子以“子”稱呼男子,表示尊重,顯示出女子對兩人關系拿捏有度,有著少女的矜持。由“子”到“爾”稱呼的轉變,表現出女子待嫁的迫切心理,表明兩人的關系更進了一步,女子似乎已把男子看作了一家人,因此直呼為“爾”。女子經歷了辛勞、清貧的三年婚姻生活后,面對男的施暴與無情拋棄,女子以“士”稱呼他,士泛指天下男子,對于哀至心死的女子來說,負心丈夫已和陌路男子沒有區別。可見,衛女對“氓”的稱謂經歷“子”——“爾”——“士”的變化,稱謂的變化背后隱含著衛女心理的變化和對待愛情態度的變化。
三、交際策略,語篇分析的技巧指向
語篇其實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一種基于文字橋梁的對話。怎樣通過“對話”讓讀者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達到作者創作的真實目的,是語篇分析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交際策略的適當介入,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語篇分析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對話才有效的問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善于運用交際策略。當時正值三大軍閥混戰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領域,人們對封建傳統的道德規范嗤之以鼻,整個北京城腐敗成風。這個時候的北京大學也是烏煙瘴氣,學生求學的目的是為了升官發財。蔡元培想通過這個演說,喚醒學生的思想認知,引導學生拋棄舊思想,接收新文化、新思想,向學生提出三點希望,想贏得學生支持,實施學校改革。他的交際策略有二:一是樹立自己的權威,如“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等語言的使用,把自己打造成了一為客觀、有權威的校長形象。二是從學生角度出發,承認學生的地位,拉進雙方的距離,引發情感的共鳴。鑒于此,蔡元培采取既嚴肅又親近的方式與學生展開對話,行文采取先總后分的結構技巧,語言采取亦莊亦諧的策略。
總之,從語篇角度解讀文本,讓學生關注作品言語表達,在“轉角”處挖掘深意,從交際稱謂中揣摩情感,就交際策略探究寫作技巧。可以說,語篇分析能為文本解讀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使閱讀教學展現出無窮的魅力。
[作者通聯: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