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
摘 要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身心狀況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的意識,它促進人的社會化,保障人格的健全發展。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負能量”寫作客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自我意識的錯位。從自我意識的角度,分析初中生“負能量”寫作的類型和成因,并從教學層面提供轉化路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正能量與寫作水平。
關鍵詞 自我意識 負能量寫作 轉化路徑 日記寫作 書信寫作 范文品析
作文是一面折射學生自我意識的鏡子。自我意識的錯位在學生作文中往往表現為一定的消極色彩,甚至包含扭曲的觀念和畸形的審美。教師如果引導不當,可能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在負能量寫作中越陷越深。這不符合“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的語文課程性質。面對初中生“負能量”寫作,教師務必慎重對待。
一、“負能量”寫作的樣態
結合學生眾多日常習作及考場作文的實例,可將初中生“負能量”寫作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反抗型的“黑色調”寫作。作文通常表達對周圍環境或特定對象的敵意、怨恨、不滿。
二是退縮型的“灰色調”寫作。作文往往將矛頭對準自己,表達在經歷挫折、打擊后的自我否定、自我厭棄等負面情緒,有明顯的畏難、退縮心理。
三是麻木型的“無色調”寫作。作文顯示出作者對周圍人事的漠然、冷淡、無知覺,內容大多空洞無物、格調低下,顯現出作者游戲人生的態度。
二、“負能量”寫作的轉化路徑
面對學生的“負能量”作文,教師往往感到頭疼,既不敢過分斥責,又不能縱容鼓勵。傳統“三七開”的評價方法,本質上并不能改變學生的“負能量”寫作狀態。基于“負能量”寫作樣態的分析,可以從以下三個階段的策略入手,使“負能量”寫作歸向“正道”發展。
第一階段:在日記寫作中重新認識自我
學生很多“負能量”寫作都會出現把作文當日記寫的情況。日記與作文的性質迥然相異。日記體現的是學生的自我意識,而作文滲透了他人(命題者)的意識。寫日記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發展自我意識的寶貴空間,“我”在日記中關注自我、思考自我,從而認識自我。在教育這些“負能量”小作者時,教師無論強調多少遍作文與日記的區別,他們依然執著地在作文中毫無章法地傾吐內心。為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日記寫作中重新認識自我。
首先,允許學生寫“日記式作文”。由于面對的是一群相對特殊的學生,教師不能輕率地沿用常規教學方式。對于抗拒寫作的學生來說,能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已然值得鼓勵;在作文中毫無章法地宣泄內心的負能量,也是信任老師、信任這張作文紙的表現。如果學生在傾吐內心之后,從老師那里得到的不是共情,而是一番寫作上的說教,則會讓他們對寫作徹底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提供宣泄內心的渠道,讓他們放下對作文的戒備與抵觸,在寫作中盡情表達,從而暴露出自我意識危機,以便教師能更好地采取應對措施。
其次,寫評語先溝通情感心理,再激勵寫作自信。部分學生通過作文宣泄負能量,其實是在向老師發出“求救信號”。教師在察覺到學生暴露出來的自我意識危機后,應當在評語里從心理層面積極干預,引導他們學會樂觀、自信,緩解學生壓力,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同時,教師不能放棄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關注,哪怕學生寫得再糟糕,也應當盡力從他們的作文中找到亮點,進行鼓勵,必要時在班級當眾表揚,從而給予學生正向反饋。當然,這個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要幫助學生在點點滴滴進步中重新認識自我、重塑寫作自信。
第二階段:在書信寫作中恰當表達自我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文書。李吉林老師認為,教師應當利用情境為學生創設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訓練語言表達。如果說寫日記是培養學生自我對話的能力,那么書信寫作則是讓他們學會與他人對話。反觀各類“負能量”作文的內容,多是自言自語的獨白,缺乏對象意識,也無法將思想感情明確、恰當地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書信創設寫作情境,教會學生更好地表達自我。
首先,在書信寫作中幫助學生樹立寫作對象意識。如果說在第一階段中是作為讀者的老師主動走近學生,那么在這一階段中,學生要有意識地主動走近讀者。“我要寫給誰看”“我要寫什么”“我要怎么寫”,這是學生書信寫作必須考慮的問題。然而“負能量”作文的學生往往匆匆下筆,寫出來的作文要么索然無味、缺乏感染力,要么前言不搭后語。其實,書信寫作將學生放在交流情境中,可以使學生在寫作中不自覺地產生對象意識,進而思考“我該怎么寫”的問題。例如向父母傾吐成長中的煩惱,向老師袒露某次事件中的委屈。通過書信的方式向當事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學生寫作起來會更順暢,內容也往往比那些“自言自語的獨白”更真實、真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書信內容組織“回信”活動,例如讓父母、老師、同學回信,借助書信溝通思想,增進感悟,消除誤解。
其次,在書信寫作中引導學生學會恰當表達情緒。“負能量”作文的學生往往習慣于直白地表達情感,缺乏藝術性和感染力。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學會通過恰當的修辭、靈活多樣的句式,藝術性地“表情達意”。
第三階段:在范文品析中陶冶啟發自我
教師可以印發、展示“正能量”的名家經典與學生的優秀習作,讓學生用心品鑒、分析,給予學生寫作范式,潛移默化中陶冶他們的心靈。
首先,可以選擇一些“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范文。這類作品通常在經歷了一系列“負面情緒”后,認知得到轉變,情感發生變化,主旨往往是向上向善的,同時情節波瀾起伏,極具藝術感染力。例如,《背影》中朱自清筆下的父親一開始是狼狽、笨拙、迂腐的,然而在作者理解父親生活的辛酸后,最終被偉大而無聲的父愛感動;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前半部分寫“我”對阿長的“憎惡”與“討厭”,后半部分阿長為“我”買《山海經》后,“我”對她產生了佩服和敬意。這些名家經典在“發展”中升華了主旨,既可以啟發學生客觀積極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也引導他們寫作時自然地將“負能量”轉為“正能量”。
語文的本質是一種“美育”,在學生產生自我意識危機時,教師更不能袖手旁觀。為此,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體現堅韌、樂觀、奉獻等高尚品質的文章,讓這類學生在“正能量”文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化和熏陶。
寫作的功能不能定位于“為了寫作而寫作”。其實,寫作應該包括兩個趨向,即“為了寫作”和“通過寫作”。即掌握寫作的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只是目的之一,寫作還應該有建構意義、表達想法和學習結果的功能。在面對學生的“負能量”寫作時,教師應立足于促進自我意識的覺醒,借助日記寫作、書信寫作、范文品析等手段,調節學生的認知差異,幫助學生“負負得正”“負中得正”,這樣,學生“學習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的語文課程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全寫作: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思想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79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