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儀 肖曉蘭
摘 要 聚焦2023年春四省適應性考試之安徽、云南作文題,從革新“空降外來式”作文命制方式的角度,看取“內在發揮式” 的安徽、云南作文題,基于新課程新高考背景,揭示其突破固化、豐富命題的積極意義,推重其探索高考作文命題路徑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 四省適應性考試 作文命題 一材二用 就地取材 守正出新
2023年四省適應性考試,教育部考試院為其命制了三道作文題:為吉林命制了簡約與繁復關系理解的材料作文,為黑龍江命制了關于諺語矛盾性的材料作文,為安徽、云南命制了關于祖國之美既在名山大川,也在尋常山水的材料作文。三道作文題都涉及對生活現象的認識與理解,一是對生活理念的認識,一是對諺語經驗的認識,一是對祖國之美的認識,且都趨于二元關系。
最具特色意味的是為安徽、云南命制的祖國之美的作文題,材料從原有試卷組成的現代文閱讀Ⅰ《這里是中國》中就地取材,就閱讀材料延伸開來,命制寫作試題。充分利用原有試卷材料,在縱深推進閱讀檢測功能理的同時,又橫向拓展,深化文本閱讀,延伸到寫作中來,由讀走向寫,創制作文試題命題的另一途徑、另一方式,挑逗著人們的神經。
一、一材二用,材盡其用
任一文本材料,其功能作用都不是單一的,往往潛存閱讀、思考、借鑒、移用、寫作等多種功能,讀者可以藉此錘煉閱讀能力、思辨能力、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等。
2023年四省適應性考試試題采選《這里是中國》一文,且一材二用。首先把它設置為現代文閱讀Ⅰ材料,聚集其閱讀檢測功能,效仿新高考卷現代文閱讀Ⅰ設置模式,為之命制了基于閱讀理解的三道客觀選擇題和兩道主觀作答題。其次,把它援用為第四大題的寫作材料,其題為:
現代文閱讀I《這里是中國》告訴我們,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國地貌景觀極富變化,我們的家園多姿多彩。祖國之美,在名山勝跡、澎湃江河,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
援用“現代文閱讀Ⅰ《這里是中國》”,延伸生發寫作材料,拉近與考生的距離,減少了重新審題解讀的時間,且一反傳統且顯固化的空降材料的作文命制方式,來一個回視內化,就地取材,發揮閱讀材料《這里是中國》的寫作檢測功能命制作文,材盡其用,彰顯改革突破意識。
一材之中,既充分利用《這里是中國》文本材料潛存的閱讀檢測考功能,又開掘其含有的寫作思考檢測功能,由讀走向寫,讀寫結合,一材二用,一箭多彈,充分發揮文本的多樣多維考查效用,提高文本材料的利用率。這既可豐富試題面貌,又可考量命題人的命制智慧。
由一材二用,材盡其用看過去,又啟迪命題人,作文材料命題思路不但可以取材于現代文閱讀Ⅰ,也可從現代閱讀Ⅱ以及古代詩文閱讀材料,甚至從其后的語言運用語境材料取材,全方位、大尺度利用原有試題材料,充實作文采題供料途徑,充分發揮文本材料的多樣檢測功能。
二、就地取材,豐富命題
放眼近幾年的高考全國卷作文試題命制,走的是給材料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路子。供料方式相對單一,不管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畫材料,皆是空降而來的另一新材料,與原卷任一閱讀檢測材料不搭界,雖然新穎獨創,但放在最后,卻如一道要命的鬼門關,挑戰著早已神經緊繃、身心疲勞的考生。自有材料作文以來,基本上是“空降外來式”材料作文之路,漸趨固化。
在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命題者讀出了“基本”不是唯一,不是單一,作為負責任的命題者,不能固化作文命題方式,不宜把“空降外來式”一條道走到黑,理應探求更多的命題方式,豐富命題路徑。怎么走?2023年四省適應性考試安徽、云南作文題,命題者在尊重原有的“空降材料式”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又勇于改革,進行突破,回視原卷,就地取材。寫作材料就采自現代文閱讀Ⅰ《這里是中國》,在命題布局上來一個宏大的前呼后應,試卷起于《這里是中國》,又歸于《這里是中國》,在最后的寫作設置中,就原有現代文閱讀Ⅰ《這里是中國》一文進行延伸發生,設置寫作材料,這既給考生一個似曾相識的欣喜,彰顯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對漸趨固化的“空降外來式”材料作文給予反拔。為區別“空降外來式”,姑且稱之為“內在發揮式”。
比較“空降外來式”與“內在發揮式”,從動態走勢看,“空降外來式”當是主流,“內在發揮式”是支流。“內在發揮式”雖是支流,但偶一為之,也有常中顯奇之效,豐富命題路徑,對消減作文命題固化,創新命題模式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嘗試。期待命題人勇于挑戰,守正出新,為高考創設更多更好的作文命題呈現方式,讓豐富多樣化的作文命題路徑越走越寬。
三、守正出新,挑戰智慧
2023年四省適應性考試之安徽、云南作文題,供料方式由向外趨于向內,發揮試卷閱讀材料《這里是中國》的寫作檢測功能,采用“內在發揮式”命制作文試題,彰顯了命題者的創新意識。
真要寫作這篇獨特的“內在發揮式”材料作文,首先就遇到思維轉換能力,要求考生由閱讀理解轉向寫作思考。而基于《這里是中國》材料的寫作思考,需要從《這里是中國》豐厚材料中跳脫出來,不受其束縛,轉到材料作文的指向中來,回到這則基于《這里是中國》材料文本而來的材料作文中去,給什么寫什么,怎么給就怎么寫。仔細審讀,試題材料指向要寫祖國之美,前一句說“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國地貌景觀極富變化,我們的家園多姿多彩”,是說“美在內在創造”,后一句說祖國之美既“在名山勝跡、澎湃江河,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是說“美在多樣呈現”,再深入一步,是說祖國之美有“名勝美”和“平凡美”之分,兩種美屬于不同的層次,有不同風格,帶給人不同的享受,它們同屬于“祖國之美”。作文任務指向很簡要,“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但“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給任務給限制,就是結合“美在內在創造,美在多樣呈現”材料意旨,就“祖國之美”去談名山勝跡、澎湃江河,去談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也可兼而談之,構寫自己筆下的“祖國之美”,體現自己的寫作智慧。
本試卷所給的現代文閱讀Ⅰ《這里是中國》文本材料很長,但其演繹揭示的就是文本最后一段說的,約6500萬年前的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并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等諸多方面,且這一影響目前還在繼續”。實際上是向讀者進行科普宣傳,揭示“是什么、怎么樣”的地理知識,而緣于《這里是中國》的作文材料只要求考生圍繞作文材料意旨“美在內在創造,美在多樣呈現”去談“祖國之美”,如不跳原有材料束縛,不回到“美在內在創造,美在多樣呈現”,不從“名勝美”與“平凡美”的關系認識去談“祖國之美”,就屬于離題。但原文宏大篇幅地科普宣傳畢竟會讓一些愛不釋手的考生受其牽制,一時難以從中走出來,因而試題在最不設防的地步中卻隱含陷阱。為此命題者特別要求“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這就是此則“內在發揮式”材料作文試題隱含的巨大挑戰性,極大地考驗著考生的讀題審題意識,這也體現出了這則“內在發揮式”材料作文的獨特性,彰顯出命題人的高超智慧。
[作者通聯:楊順儀 江西崇義中學;
肖曉蘭 江西崇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