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俏萍



摘要:有跡象表明,近年來福建省雖具有強勁的經濟發展潛力,但還未達到共同富裕。中等收入群體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要實現質的跨越,福建省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然而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和界定目前學界尚未達成統一,為便于分析研究,設置一個動態、較寬范圍的劃分標準,分析了福建省中等收入群體特征,提出推進農村產業振興、加快小城鎮建設、提升低收入群體職業能力等建議,以期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中等收入群體;產業振興;小城鎮建設
據報道,近年來福建省人均GDP均排名全國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和江蘇,高于浙江和廣東,這是否說明福建省已成為人均富有的經濟強省?[1]統計數據顯示:福建省常住人口數明顯少于發達省份;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和廣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排在福建省前面;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外來人口吸引力排全國前五,福建則排在十名以外,而通常外來人口吸引力越強則表明該地區經濟越發達。基于上述原因,目前福建省離人均富有還有差距,亟須抓住時機,迎頭趕超。中等收入群體(以下簡稱“中收群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擴大中收群體規模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極有必要對此開展深入研究,探討合理的方略。
一、福建省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及界定
要擴大中收群體規模,應先明確中收群體的定義及其劃分標準。根據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1年一季度)報告,中收群體的劃分標準是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值的50%以上(含)和200%以下(含)為界限。[2]基于此,這里設置下限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范圍較寬的區間,對福建省中收群體定義:“十四五” 期間生活在福建省內,按照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兩倍(含)和一半(含)為上下限設定的標準進行劃分,且收入保持穩定生活水平較寬裕的城鄉居民群體。[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動態性,不同時期的收入標準會發生變化,界限劃分也應遵循發展的原則,定義中所設的收入區間須隨每年收入的變化而改動。[4]
二、福建省中等收入群體的特征分析
要擴大福建省中收群體的規模,應先分析其以下四個特征:
(一)收入來源特征
按照收入來源劃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含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項內容。由福建省2021年統計年鑒可知[5],2015—2020年福建省農民工資性收入(農民進城務工所得)占其收入近一半,平均約占45.4%,經營凈收入(從事農業生產所得)約占五分之二,平均約占37.9%,剩余兩項收入平均總約占17%;城鎮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收入,平均約占61.6%,剩下三種收入的占比構成比較平均,各占百分之十幾。由此可見,福建省中收群體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工資性收入,其中農民中收群體還有部分重要收入來自于農業生產所得。
(二)地區特征
根據統計年鑒可知,2020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160元,按照前面的定義,中收群體收入標準應為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0—94320元/年。據此標準,由表1可知,福建省9個設區市的農民平均收入只有廈門市達標,泉州市接近標準,其他市均未達標。相比農村居民,9市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全部達標,排在前三的為廈門市、泉州市和福州市。由此可知,首先,福建省居民城鄉收入差異顯著,并且農民中收群體占少數;其次,無論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都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收入偏高,山海不平衡狀態明顯;最后,寧德、三明、南平和龍巖四市農民的經營凈收入排在前四位,且數額較其他市偏高,經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在于這四個市具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農業資源。
(三)行業特征
由表2可知,2015—2020年福建省從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占比正在逐年減少,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比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十三五” 期間福建省城鎮化建設在持續推進,部分農民脫離了傳統的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但與經濟發達的浙江省相比,福建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明顯高出許多,大約為10%,而第二產業占比又明顯偏低,低了約10%,這說明福建省城鎮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四)受教育特征
根據2015年福建省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測算,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中具有高中(包括中職)及以上學歷水平的在全省不同居民中的占比分別為:在城市居民中約占65%,在農村居民中僅約占28.5%。這說明中收群體大多具有中等以上學歷水平。另外,察看統計年鑒不難發現,2015—2020年福建省城鎮中高收入群體基本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業,主要涉及壟斷行業或市場潛力大的新興行業,如IT業、科技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公共管理、金融業等,這些行業對員工的學歷水平、學科專業技能知識普遍要求較高。可見,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知識水平等人力資本要素是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讓低收入群體具有中等以上學歷水平和職業技能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收入。
三、擴大福建省中等收入群體的建議
綜上,應推進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因此建議:
(一)充分利用資源,推進農村產業振興
一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鼓勵資源豐富地區(如寧德、三明、南平和龍巖四市)農民采取獨戶經營或合伙經營的方式,合理發展成本低、風險小、效益好的家庭農場或鄉村特色旅游業,進一步提高農民經營凈收入;二是要加強山海協作,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吸引沿海發達地區的一些鏈主企業向欠發達縣域產業轉移,助力農業主產區有序形成加工產業集群,逐步在縣域形成比較優勢明顯、就業容量大的加工產業,讓農民獲取來自產業鏈上的利潤。
(二)有序打造功能型特色小城鎮,開展城鎮化創新
城鎮化建設雖可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然而多年來大量農民遠離家鄉涌入城市,“鄉村病” 日益凸顯。城鎮化建設必須創新,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小城鎮是城鄉關系的樞紐,利用小城鎮可加強城鄉間的聯系,既完善小城鎮自身發展,又很好地推動鄉村振興。當前福建省從事第一產業人口占比偏高,應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由于福建山海不平衡狀態明顯,建議推進小城鎮建設時各地區應先摸清自身“家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杜絕照搬照抄,統籌布局城鄉空間,打造諸如農業生產加工型、物流貿易型、旅游發展型、新興工業發展型、綜合服務型等各種功能型特色小鎮,避免同質化帶來資源浪費。讓農民在家附近就可以進企業務工,大幅降低生活成本。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管理體系
推進小城鎮建設,將有更多農民成為小城鎮的常住人口,會隨之產生更多新問題。因此,建議先以鄉鎮為單位,結合數字鄉村建設,優化縣域智慧管理平臺,加強對土地、水利、交通等關鍵領域的監管。同時,維護小城鎮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深化改革戶籍制度,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小城鎮的條件,讓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民成為小城鎮“新市民”,并逐步將落戶的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其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要加強小城鎮民生工程建設,有針對性地及時改善小城鎮的辦學和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等,切實解決小城鎮居民的上學難、看病難等民生問題,讓居民過上富裕穩定的生活。
(四)拓展職業教育渠道,提升低收入群體職業技能
由上可知,學歷水平對提高居民收入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議利用省內現有教育資源,聯合中職院校、高校、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等機構,按照學以致用、開放辦學、簡單易學的原則,不拘一格地面向大眾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的專業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低收入勞動群體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可根據具體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線上課程或線下實地指導,讓低收入勞動者有機會掌握多種工農業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讓他們能在小城鎮建設中創造更多勞動價值。另外,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發展空間有限、待遇低等原因,職業教育通常受歧視,因此,應適當提高職業院校學歷層次,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青年進入職業院校和大中專院校學習,為福建省拓展未來技術產業空間、開辟中低收入群體新職業藍海創造條件。
四、總結
當前,國內經濟增速逐步放緩,這給擴大福建省中收群體規模帶來巨大挑戰。因此,應堅持創新,立足實體經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在促進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小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帶動鄉村振興,多渠道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并且要持續不斷地推進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網易網.2021年全國人均GDP10強出爐,福建人均GDP1.82萬美元,全國第4[EB/OL].[2022-01-25]https://www.163.com/dy/article/GUIR7F2405450MWK.html
[2] 北京日報.我國中等收入家庭約2億戶占比近半數[EB/OL]. [2021-03-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648135216558233&wfr=spider&for=pc
[3] 趙穎.福建中等收入群體現狀研究[J].發展研究,2007,(11): 57-59.
[4] 李強,徐玲.怎樣界定中等收入群體?[J].北京社會科學,2017,(7): 4-10.
[5] 福建省統計局編制.福建統計年鑒2021年[EB/OL].[2021-9-23]http://tjj.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21/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