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邢昊 李雅麗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平均年齡和健康水平的不斷提升,老年人群體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程度有了極大改善,促進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不僅是老年人自身價值的體現,更是社會結構優化所需。然而,在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過程中存在著社會觀念認同感低、就業市場渠道單一、就業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這就需要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觀念、開拓老年人再就業市場和新渠道、完善制度設計保障老年人再就業權益,提高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效率和水平,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老齡社會;積極老齡化;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
截至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4.2%。按照聯合國標準,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社會”。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其所涉及的群體主要是年齡在60歲以上、有勞動意愿和勞動能力、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在老齡社會中,老年人力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在當前養老金虧空、國家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法定年齡的情況下,促進老年人力資源的再就業不僅可以實現老年人自身價值,更有助于我國社會健康穩定長遠發展。
一、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的積極作用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壽命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有了再就業的意愿,老年人再就業不僅能充實老年生活,更能緩解社會老齡壓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增加老年人經濟收入,減輕子女壓力
老年人群體到達退休年齡后重新參與工作,對老年人自身而言,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在計劃生育政策和三孩政策的影響下,如今的家庭大多數為“四、二、X” 結構,兩個年輕人不僅要撫養孩子,還要承擔贍養四位老人的義務,子女的生活壓力很大。如果老年人力資源能夠得到開發利用,延續老年群體勞動時長和經濟行為,繼續保持老年人的經濟活力,在增加經濟收入,給自己積攢更充足養老成本的同時,也能減輕子女的經濟和心理負擔,無論是對自身的經濟獨立自由,還是對維持良好的家庭成員關系,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矛盾的減少與和諧家庭氛圍的構建。
(二)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充實老年生活
對于大多數老年人而言,退休后的生活雖然清閑,但是缺少了工作時的充實感和滿足感,心理落差較大,內心不由得會產生寂寞和空虛之感。如果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實現老有所用、老有所樂,不但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充實老年生活,更能夠保持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精神狀態。[1]加之,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和高新智能產品層出不窮,老年人作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次融入社會不僅能緩解退休后帶來的消極情緒和精神壓力,防止老年病的發生,更能接收新信息,緊跟社會發展潮流,有機會享受社會發展的福利和成果,得到精神滿足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三)減輕社會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老年人力資源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技能,而且責任心強、社會資源廣泛,在工作中可以彌補人力資源不足的缺口,緩解人力資源短缺的壓力,減輕人員配置的難度。老年人追求更加穩定和長期的工作,所以在老年群體中較少發生換工作、跳槽等現象,這樣減輕了相關單位的培訓和管理成本,有利于單位工作的穩定發展。而且經驗豐富的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優良品德,能夠提升企業整體的勞動者素質,增加單位內部員工的凝聚力,向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老年人自身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加愿意延長工作年限。故尊重和珍視老年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優良品德,在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更能構建起良好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老齡社會中,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已經是形勢所需,但是在探尋老年人再就業問題上還存在種種障礙,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需要從根本上找出問題所在,深入認識老年人再就業的路徑阻礙。
(一)老年工作群體社會認同感低,老年人工作比例不高
當前整個社會對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齡就應該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不必再保持一種隨時迎接挑戰的心理準備。老年人因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會日益減弱,與崗位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很難再從事對體力和腦力要求較高的工作,于是被貼上落后、撤退的標簽,被社會視為一種“負擔”。加之,當前社會年輕人就業困難,老年人參與社會工作很容易被認為搶占年輕人的飯碗,占據寶貴的人力資源市場。這種觀念和認識上的誤區使老年人口在社會上處于一個劣勢地位,不利于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
此外,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尊老愛老” 的思想的影響,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如果家中老人還在工作,子女會被認為未盡到贍養之責,外出工作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子女很少同意讓父母再就業。同時,老年人自身的養老金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所以在公園養生被視為老年人生活的常態。
(二)老年人獲取信息渠道單一,就業市場不對稱
在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建設過程中未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缺乏老年人再就業的服務平臺和資訊渠道。現今的人力資源市場更傾向于年輕群體,與老年人相匹配的崗位寥寥無幾,政府雖設有老齡辦和人社局等機構,但對老年人再就業問題很少涉及。另外,就老年人自身而言,其需求不同所尋找的崗位也不同:對于養老金水平低的老年人,就業意愿強烈但就業能力不足,擇業更側重于對金錢的滿足;對于高學歷老年人,有競爭力但就業動力不足,擇業更看重老年生活的豐富。面對多樣化的需求,缺乏提供專業化就業服務的中介機構和資訊渠道。老年人如果想進入就業市場,只能通過原單位返聘或者親朋好友、熟人介紹的方式。另外,數字智能化的網絡時代,老年群體很難運用信息網絡開展工作,致使老年人自身擁有的專業技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其實老年人內心也更傾向于退休后再繼續就業,實現自身社會價值。[2]所以,健全老年人的再就業市場,開拓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新渠道已是社會和時代所需。
(三)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法規政策不完善,再就業權益難以保障
在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中,關于老年人再就業問題的研究不健全,缺乏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開發利用原則、路徑、管理服務、權益保障等政策措施,缺乏具體的說明和細分,政府、市場和老年人自身對再就業問題無依據可遵循。同時,老年人再就業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規定,老年人退休后再進入勞動市場,就會由原有的勞動關系轉化為勞務關系,因此老年人在就業過程中的就業權利、勞動報酬、工傷賠償等問題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另外,針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管理服務體制缺乏統一規劃,專業化管理服務機構尚未建立,支持老年人再就業的系統不完善。我國老年人管理服務職能分散,老年人再就業服務各自為政、無序混亂,缺少統籌協調。當前我國就業政策服務體系中也未將老年人群體納入其中,也就是說,老年人創業不僅不能獲得創業資金、稅收減免等優惠,在就業過程中也不能享受就業補貼等政策。這一系列影響老年人再就業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障礙,直接影響著老年人參與就業的積極性和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政府必須予以重視。
三、解決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為做好新時代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的相關工作,發掘老年人自身活力和潛力,需要尋求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就業的新模式,完善法規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效果。
(一)不斷挖掘老年人力資源自身的潛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老年人應當在思想和能力上樹立起積極的就業觀念。老年人應摒棄退休后就該頤養天年等陳舊的觀念,樹立積極的再就業觀,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需求,努力使自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外,老年人需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將自己的特長及優勢較好地運用和融入到工作中去。另外,除了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外,還應該勤于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素質可以和工作崗位的需求相符合。
同時,政府要加大對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的價值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甄選和社會參與投票的方式,評選出重塑老年人價值的典型事例和優秀老年人代表,并予以表彰,激發老年人從事工作的意愿,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使社會對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的問題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同時,政府還要對老年人的再教育工作給予重視,加大老年人技能培訓力度,[3]積極推進老年人教育,充分發揮老年大學等教育機構的作用,幫助老年人及時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就業能力。
(二)健全老年人的再就業市場,開拓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新渠道
完善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必須搭建更廣闊的就業市場,開辟更寬廣的就業渠道。老年人在文化程度、工作經驗、職業職稱等方面不盡相同,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施展才華,才更容易發光發熱。在具體做法上,一是打造“銀發人力資源” 信息庫。充分利用中國老年人才網,建立全國老年人才信息庫,以“一網一庫一平臺” 的方式構建我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二是建立多元化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市場。針對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可開展職業顧問咨詢工作,時間靈活自由且內容穩定,使整個職業生涯的專長得到充分利用。如醫師顧問、法律顧問等;針對沒有技能的老年人,可做簡單的手工工作,通過村、社區集體手工加工,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既可以多一份收入,也可以在熱鬧的工作氛圍中度過老年時光。另外,健全老年人志愿者注冊制度及老年人志愿者相關教育培訓體制。[4]鼓勵養老機構建立志愿服務功能性黨支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并以兌換“積分” 的方式,讓老年人收獲更多滿足感的同時,兌換生活所需的實物和服務;三是構建“政府購買服務式” 的老年就業模式。政府將自身職責以老年人施展專業才能的方式進行轉化服務,給予老年人一定的補貼。如講黨課、普法宣傳等。應注意的是,對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問題的關注不應是“打補丁式” 的調整,進一步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把老年人納入到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才是最終目標。
(三)完善頂層制度設計,保障老年人再就業合法權益
制定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規劃,以積極老齡化思想為指導,制定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體系。首先,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將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產業政策和老齡政策相結合,從國家層面建立專門性老年人力資源服務管理機構,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其次,完善老年人力資源再就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為老年人再就業做好堅實制度保障。著力解決老年人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法律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制度中老年人再就業權益保護內容進行變通,切實保障老年人自身合法權益;最后,政府發揮好鼓勵和導向作用。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財政的激勵措施,提高供需雙方的經濟利益。建立老年人再就業專項財政基金,對再就業的老年人發放崗位津貼和就業補貼,激勵老年人的就業愿望,對吸納老年人就業的單位減免稅費,給予專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吸納更多的老年人就業,為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良好的經濟和制度環境。
四、總結
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是長久之計,必須從積極老齡化的視角出發,合理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需要建立起系統化和長期性的老年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在社會中樹立對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的正確價值觀念,健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才能緩解老齡社會壓力,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鄔滄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2.
[2] 錢錫紅,申曙光.經濟收入和健康狀況對退休期望的影響:一個交互效應模型[J].經濟管理,2012,34(3):144-150.
[3] 劉進才.我國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12):88-91.
[4] 梁淑雯,李錄堂.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方式探究:基于中國老年社會調查數據[J].理論導刊,2018,(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