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李文 金菊

摘要:本文根據ERG理論的不同階段需求,針對脫貧地區的民眾在終身學習上的認知和學習需求情況進行調研,提出脫貧地區群眾在終身學習需求上的變化,提出相應激勵政策,激發脫貧民眾的內生動力,提高脫貧地區民眾的整體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關鍵詞:ERG理論;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偉大的脫貧目標,那么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地區,如何有效及時根據脫貧地區民眾在終身學習上的認知情況、學習需求及參與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各個地區脫貧民眾更好發展內生動力,從而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通過激勵當地民眾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獲得與時俱進的生活、工作、創造技能,從而進一步提高脫貧地區民眾的整體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具有劃時代的社會意義。
二、終身學習的研究狀況
“終身學習” 一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發表的《學會生存》中提出的,它的產生對許多國家和區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類的一種生活理念,它的目的在于激發人們的潛能,激發人們利用自身的能力去獲得工作和學習;所有的知識、價值、技能和理解等都是人生所必需的,并且能夠順暢和快樂地運用它們來達到個人的綜合發展。[1]
在我國早期對終身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表明,終身學習的本質是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同時注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2]胡嘯天(2020)認為,終身學習是以時間、空間和技術為核心的,關注社會歷史發展和個人的社會發展。韓民(2020)提出,終身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縱向、橫向和縱長三個層面:終身化、全民化和多元化,形成終身學習系統。
三、基于ERG理論對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需要的探討
(一)ERG理論
ERG是由美國著名的奧德弗教授所提出的一種需要論。他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三大類:存在需要、關系需要、發展需要,也就是所謂的ERG。生存需求的主體是衣食住行,工作所需要的物資保證;人際關系需求與社交中的人際關系有關,也就是與別人在工作或日常的交流中的需求;成長需求是指個體的發展和提高,與自身的價值和發展、對他人的尊敬有關。
(二)基于ERG理論分析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需求的探究
宋佳麗(2022)在學習過程中運用ERG理論對終身學習需求進行了歸類和集成,最后得到了終身學習需求包括終身學習目的需求、終身學習內容需求、終身學習途徑需求、終身學習時間需求、終身學習地點需求、終身學習評估需求。
可以看出,從ERG理論的視角來對脫貧地區民眾的終身學習的需要進行的分析很少見。為從脫貧地區民眾中了解終身學習的需求,以江蘇省鎮江市、宿遷市和連云港市為主的江蘇省脫貧地區民眾為研究樣本,從2020年9月到2022年2月,從實際需求方面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并據此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三)問卷的編制和抽樣選擇
1.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本文所定義的脫貧地區民眾,是“戶籍在脫貧地區,在脫貧地區居住、工作、學習的居民”。從自我學習的認識出發,將其年齡定義為7周歲及以上人群。問卷的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是脫貧地區民眾的基本狀況,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就業狀況等;二是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認知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脫貧地區民眾的認知、認同等方面;三是需求層次的調研,主要是針對脫貧地區民眾的需求目標、需求內容、需求途徑、需求時間等;四是參與層次的問卷,主要從脫貧地區民眾參與的內容、困難程度等方面進行問卷調研,調查題類型包括單題、多題及開放式題。
2.抽樣和抽樣的研究
此次調查采用網絡調查和現場調查問卷形式,對江蘇省鎮江市、宿遷市和連云港市等脫貧地區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50份,其中412人為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1.5%。以百分比法進行基礎資料的統計分析。在412個樣品中,收集到的數據顯示:175名男性,42.5%,237名女性,57.5%。按年齡構成看,脫貧地區民眾中7—18周歲的有96人,占比23.3%;年齡在19—30周歲,68人,比例為16.5%;其中117人年齡在31—60周歲,比例為28.4%;有131人在60周歲以上,占比為31.8%;在教育程度方面,被調查的脫貧地區民眾共279名具有初中及以下水平,比例為67.7%;102人擁有高中(職高)水平,比例為24.8%;大專及以上水平的31人,占7.52%;就工作而言,從事農業、林業和畜牧業189名,占比45.9%;在校學生83人,占比20.1%;企業、服務、商業人員87人,占比21.6%;35人失業,比例為8.49%;其他18人,占比4.36%。
四、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認知和需求調查與分析
(一)認知層面
1.脫貧地區民眾的終身學習意識偏弱
終身學習作為一個熱門詞,在報紙、廣播和網絡上都有廣泛的應用,人們應當對終身學習有所認識。然而,在調研過程中,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的認知程度卻很低。在被問到“有沒有聽過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調查中,僅有204人(62.7%)表示“聽說過”,198名學生(37.3%)表示“從沒聽聞”。
在更深入的“是否了解終身學習的具體內容?” 問題中,僅有76人(18.4%)說“完全了解” 和“基本了解”,35.6%的人說“知道一些”,46%的人說不清楚。可知,該調查結果與脫貧地區民眾中老年人口占多數、受教育程度低有關,而年齡大、學歷低的人群則普遍缺乏終身學習意識。
2.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的認同感顯著
在脫貧地區民眾中,對于“您覺得終身學習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沒有影響”346名受訪者(83.9%)表示“非常重要” 或者“重要”,66名(16.1%)表示“一般” 和“不重要”,這說明大部分脫貧地區民眾都認同終身學習對他們的學業規劃、工作技能、子女的教育、對自身的提高很重要。多數執“不重要” 或“一般” 看法的都是60多歲的老人。
結果顯示,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的認同感很強,這說明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從脫貧地區民眾角度看,構建終身學習制度的目的與廣大群眾一致。
(二)需求層面
1.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意愿較強
在對“是否愿意終身學習” 的問題回答中,有317人(76.9%),回答“非常愿意” 或“愿意” 學習;95人(23.1%)表示“一般” 和“不愿意”,這個主要集中在年齡60歲以上的人群。
2.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需求目的明確
調查顯示,248人(60.2%)認為終身學習可以“提升知識儲備” 或“提高技能等綜合能力”,是必然也是必需的;85人(20.6%)認為終身學習是“考入理想學校” 或“改變命運”;其他還有一些學習目的如:豐富業余生活、適應社會、滿足興趣愛好等等,比例都比較均衡。可見,從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的態度看,其學習目的都較為明確和端正。
3.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需求內容廣泛
從脫貧地區民眾需求內容看,需求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教育培訓、健康養生和網絡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人際交往、市場營銷等許多方面,種類繁多,需求量大。從需求的大類來歸納的話,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的需求“職業技能” 和“市場營銷”“教育培訓”,分別占118人(28.6%)、89人(21.6%)和68人(16.5%),其他方面也有一些需求,如人際交往類、醫療保健類、休閑娛樂類、心理健康類,比例不突出。
4.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需求途徑多元化
脫貧地區民眾學習需求的途徑也非常的多元和復雜。首先,脫貧地區民眾有一部分是學生,他們都是選擇在學校學習為主,人數90人(21.8%);其次,隨著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一部分民眾選擇利用互聯網(含手機上網)進行自主學習的有231人,占56.1%;再次,選擇鄉鎮政府和社區發放學習資料,自己在家學習的有76人,占18.4%;最后15人(3.64%)還有關于養殖和務農的民眾提到采取其他學習方式,如科技下鄉、專家指導定期定點集中學習。
5.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需求時間更靈活
從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需求時間上來看,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學生以及有固定工作的人員,選擇節假日、晚上時間,或者每周集中學習1—2次的有264人,占64.1%;也有自由擇業人員、待業人員有116人(32%),選擇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的方式,另有33人則選擇“都可以” 或者“其他”。
綜上分析,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需求時間更靈活,對終身學習的時間上不希望有束縛,愿意選擇更為靈活的時間進行學習,但從總體來看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時間都是靈活的、增加的。
(三)參與層面
1.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的參與度較差
脫貧地區的民眾在被問到“你有沒有參加地方政府和社會舉辦的終身學習項目” 時,218名(52.9%)選擇了“從未參加”,79名(19.2%)說“偶爾參加”,115名(27.9%)選擇了“經常參加” 和“每一次都會參加”。可以看出,脫貧地區民眾中大部分的人都認同終身學習,但是由于貧困的地方還在摸索中,而且因為資金、設施和人員的原因,他們的終身學習并不普及,因此,他們很難參與到政府和社會提供的終身學習渠道中來。
2.脫貧地區民眾的終身學習參與度低
從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活動的內容來看,“職業技能”“市場營銷” 和“休閑娛樂” 占到了31.9%、21.6%和19.1%;但在其他領域,尤其是“人際交往” 和“心理健康” 的參與率較低。由此可見,當前的終身學習主要集中在讓脫貧地區民眾能掌握一技之長,尤其是網絡上產地農副產品直銷興起后,市場營銷也成為脫貧地區民眾關注的重點,至于心理健康和社交方面的課程,則比較缺乏,需求也較少。
3.脫貧地區民眾終身學習困難重重
研究結果表明,脫貧地區民眾的終身學習存在很多問題。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費的制約。有42.7%的脫貧地區民眾將終身學習成本視為制約他們參加學業的主要原因。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看到,盡管脫貧地區民眾的生活條件和收入都得到了提高,但他們還處在脫離貧困的初期,除了日常開銷之外,對于剩余開銷會更加慎重,而終身學習成本的高低是一個很大的考量;第二,他們自身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25.6%的人愿意學,但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學習能力也不強,很難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時代和新的技術要求;第三,信息閉塞的制約。18.2%的脫貧地區民眾表示,盡管他們很樂意學,但因為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的限制,他們很難與外部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也不能很好了解自己應該學什么,應該去哪里學;第四,課程設置的局限性。13.5%的脫貧地區民眾覺得,政府和社會的終身學習內容不切合實際、針對性強,與他們本身的聯系不大,學習對于他們當前的工作、學習、生活并無顯著的促進作用。
可以看出,雖然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有較高的認同度和強烈的需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終身學習的參與度仍然不高,而且很困難。盡管這與促進終身學習制度的建設有著密切關系,但深層的根源在于脫貧地區民眾在學習成本、自身水平能力、信息交流等方面;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等也都是制約貧困地區人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因素。
五、總結
經問卷和分析,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具有很高的認同感,他們有清晰的目標和良好的動機;學習的愿望強烈,尤其是對學習需求、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機等方面的需求,從問卷中可以看到脫貧地區民眾對終身學習的態度。對比ERG理論,脫貧地區民眾生活上解決了溫飽,滿足了生存需要;隨著進入小康社會的民眾有了追尋關心和成長的需要,他們對于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心理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都有了體現,如在學習內容的需求上就有“人際交往類”“心理健康類” 的選擇;在學習的目的上,他們有意愿要“跟上時代、趕上潮流﹑適應社會變化”,他們從僅僅知道填飽肚子滿足生存,到認為終身學習可以去滿足“豐富業余生活” 或“滿足興趣愛好” 等精神層面的需求。雖然調查的比例并不突出,但是也有了明顯期望和要求。此外,脫貧地區民眾對知識的渴望、實現個人價值和成長晉升的需求量較大,他們在學習的內容上迫切地想要了解“職業技能類”“市場營銷”“教育培訓” 等方面的知識,在學習的目的上很清楚地提出要“提升知識儲備” 或“提高技能等綜合能力”,要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這方面的需求占據了終身學習需求目的主體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根據ERG理論的對比,脫貧地區民眾的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高志敏.關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2]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部終身學習的進展、發展趨勢和制度建設:上海國際終身學習論壇綜述[J].教育研究, 2010,(10):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