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慧 李奧 田婷婷


摘要:近年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不斷發展,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引發關注。中外合作辦學的畢業生具有“專業+外語”的知識儲備,加之豐富的留學經驗,較強的獨立能力,以及國內外就業環境對“國際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使得就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固有認知、專業知識習得程度、疫情大環境等不利因素也讓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業面臨一系列問題。通過對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業態勢進行研究,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教育全球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各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日漸頻繁。但與此同時,各國在教育領域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掌握先進思想和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使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繼而轉變為全球性的人才競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 進入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解決好民生問題,從責任角度看,就是黨和政府執政的最高準則。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只有實現充分就業,才能夠使人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社會各方人力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自1995年1月2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以來,中國的合作辦學迅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1]伴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規模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但受疫情的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新時代的要求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如何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充分就業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優勢
(一)內部優勢
1.較強的語言交流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語言交流能力,他們擁有國內其他學生不具備的沉浸式外語學習環境:雙語教材、雙語專業課程、外教專業授課等。不少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除了學習英語之外,還會學習其他語言,如德語、法語、俄語等小語種。為幫助學生學習相關語言,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會增設額外的外語或者組織相關語言學習活動。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大多能夠掌握多國語言。當下,“2+2”“3+1” 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通過國內學習和國外學習相結合,更進一步地提升了他們的外語交際交流能力水平。此外,不少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將外語等級作為畢業、出國留學考核的指標之一。毫無疑問,這使得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更加關注自身外語技能的提升。在未來就業過程中,中外合作辦學學生也能夠適應多語言的工作環境,其語言溝通交流能力更具競爭力,能夠更好迎合涉外企業的市場需求。[2]
2.廣闊的國際視野
在學習過程中,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接受國內外不同知識文化的熏陶,思維更加發散,視野更加廣闊,具有多角度、多元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對國外各方形勢要比國內其他學生更加了解,所以,他們能夠用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將接觸到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學習方式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學習中。因此,他們深受許多跨國企業、國際組織的青睞,許多中外合資企業的快速發展,為其就業帶來了更多新的機遇。
3.豐富的海外資源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多數家庭生活條件良好,其中不少有在海外讀書工作的親戚朋友,甚至從事的工作與其未來工作就業方向有聯系,這為其帶來良好的社會資源。除此之外,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擁有大量國內外優質資源,通過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與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交流平臺。學生也能夠通過這些平臺接觸到多方向多方面的優質資源。加之,學生在海外學習實踐過程中,提升自身學習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社會資源。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海外社會資源較其他普通高校學生更為豐厚。[3]
4.適應能力強
因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復雜性、特殊性,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獨自在國外讀書生活總會遇到許多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他們需要學會獨自適應陌生環境,獨立解決問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不僅僅鍛煉了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還磨礪了他們頑強的意志。同時,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的獨立思考、管理創新、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高壓的工作環境。所以,企業也會認為中外辦學學生在工作當中更容易適應獨立工作。
5.尊重并包容文化差異
留學生活中,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會遇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朋友,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背景、思維方式都不一樣。通過與他們的相處,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更能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異。在團隊協作工作過程中,尤其是與自己背景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相處時,他們能夠更坦然地接受各種文化差異。
(二)外部優勢
1.時代發展需要綜合型人才
當今時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全球化、現代化和疫情常態化等相互交織,錯綜復雜,不同國家公司之間的交流和商業來往日益頻繁。不同國家都有其可取之處,在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優秀的企業知識和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有綜合型人才在其中起良好的連接作用。中外合作辦學的畢業生,有較強的語言交流能力、廣闊的國際視野、適應能力強并且尊重包容文化差異,是多數工作單位較為合適的人選。[4]
2.海外媒體平臺提供了機會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Reddit等海外媒體平臺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曝光機會,了解平臺的調性和用戶的特點,也成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求職的加分項。
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劣勢
(一)內部劣勢
1.專業知識深度不足
在“1+2+1”“1+3”“2+2”“3+1”“3+2” 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因留學、考核等的需要,學習多種語言,各種語言類課程占據了大量的學習時間,使得專業課時不得不壓縮。此外,不少學校還實行雙語專業課并行模式,重復的專業課占據學生大量可自主支配學習時間,且專業課程的深度和廣度都因時間因素,與同級同專業的非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產生較大差距。從而導致同樣的學習時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不能充分滿足其社會實踐的需要,進一步使得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實踐方面有所不足,難以在就業應聘中脫穎而出。
2.就業信息不暢通
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校園招聘的方式獲取就業信息。而中外合作辦學因其辦學模式的特殊性,完成國內必修課程后,學生進入分流階段,部分學生選擇出國,少部分學生選擇繼續留在國內完成專業課程。無論是出國留學的學生還是留在國內的學生都將面臨重新組班、組宿舍的問題,學生的住宿分散、課程時間不同步等導致國內學校難以及時傳達就業信息,進行集中就業指導和就業相關培訓。而國外學校的相關就業信息往往更適用于有意向留外畢業生,那些想要回國就業的學生并不能通過這些信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5]
3.就業意識薄弱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因其需求多、選擇多,他們的就業意向大多不明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良好,他們不急于工作掙錢謀求生活,大多不愿意走出舒適圈,不主動了解相關就業信息,不關注就業指導課、招聘會等相關活動。此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對個人工作期望較高,不能正確清楚地認識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崗位就業的重要性。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意識的薄弱也導致其不能及時順利就業。
4.缺乏高質量的實習經歷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因其課程繁重、簽證辦理麻煩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在國外留學期間很難有時間和機會參加高質量的實習。以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圣理工學院—中俄學院為例,通過調查發現,約60.34%的學生未參與過社會實習工作。
(二)外部劣勢
1.企業層面
大部分企業招選員工看重其本科學歷和碩士學歷,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所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乃至對學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見。盡管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來說,只要是成績合格,就可以獲得我國教育部所頒發的畢業證書,以及合作院校所頒發的文憑,這實際上是具有相對優勢,卻因為一些企業對這種辦學模式了解不夠,而不能給予認同,甚至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正規性與否產生疑問,認可度較低。
2.高校層面
由于自身缺少較為完備的專業課師資和充足的外交資源,且教師隊伍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多數合作辦學院校教學質量受到影響,也使學生在就業時無法獲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而為其就業減分。同時,雖然大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對于辦學的硬件與軟件投入較為重視,但是在學生的就業指導上則較為疏忽,不僅在平時的教學中缺少良好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對學生的抗壓能力、心理素質以及綜合素養方面重視程度也不夠,因而畢業生缺少就業競爭力,學習意識淡薄,在就業時常常因為碰壁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調節,使就業質量受到較大影響。
3.國內外招聘時間沖突
一方面,出國留學的學生的求學時間常常與國內校園招聘時間相沖突,國內校園招聘時間一般在6—8月,而海外留學生在這個時間段忙于課業、論文,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各類校園招聘活動,從而錯失校招的機會;另一方面,時差、信息不流暢等因素導致他們難以暢通、及時地與相關企業單位溝通交流,使得他們經常與許多優秀的就業崗位失之交臂。
4.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響
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而來,世界經濟大受沖擊,就業市場也因此萎縮,致使許多大學生面臨就業困境。國外嚴峻的疫情形勢導致大量原計劃在外就業的畢業生選擇回國就業,進一步使得就業難度加大。且疫情影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求職就業窗口期受到壓縮,招聘信息發放通道也大量縮減。
伴隨疫情而來的各種突發狀況,也嚴重地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心理狀態,加重了中外合作辦學畢業學生就業的心理負擔,甚至出現心理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順利就業。
另外,留學生日漸增多,競爭壓力大等因素也增加了中外辦學學生回國就業的難度(詳見圖1)。
三、總結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帶一路” 倡議的推進,大量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選擇回國就業。加上疫情的影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回國就業已是大勢所趨。海歸增多、國內外教育水平的差距縮小、國內高校畢業生數屢創新高、國內企業對留學生的偏好減弱,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加劇。
除了從事與自身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外,近年來,不少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選擇將自己的外語特長發揚,從事語言教學類工作。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抖音等自媒體興起,涌現出不少自媒體博主,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的學生,利用自身優勢條件,在新媒體上分享學習經歷、留學經驗等。另外,各個公司大都會有和其他國家合作的項目,在項目進展時需要工作人員進行交接,具有語言功底的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有一定的優勢,這也促使許多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選擇就任海外顧問等職位。
2021年回國求職留學人才數量保持疫情后高位,留學人才回國發展意愿增強已是趨勢,并未隨著疫情穩定而下降。回國求職留學人才增多,但優先職位減少,一增一減使得留學人才在國內的求職壓力加大。但從2021年來看,留學人才優先職位數及求職人數均與2020年持平,因此整體就業形勢較為平穩。
參考文獻:
[1] 沈洪艷,張國福,王聞琦,等.新興職業崛起背景下大學生職業意向與擇業趨勢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30):126-127.
[2] 王琪,于小艷,趙明月,等.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提升就業質量路徑研究[J].國網技術學院學報,2018,21(6):61-63.
[3] 許珂,馮斌.京津冀中外合作辦學現狀的研究與分析[J].公關世界,2021,(16):17-18.
[4] 徐明宇.新冠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困境及對策分析[J].大眾標準化,2021,(6):67-69.
[5] 易芙蓉,張銳,唐宏敏.三全育人理念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現狀及質量提升路徑[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