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行葦

摘要:隨著21世紀初以來“韓流”在國內的盛行,非理性“哈韓”追星現象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這一現象的流行對于粉絲群體特別是其中的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網絡輿論秩序、社會和諧穩定都存在明顯的隱患。因此,學校、家庭、娛樂經紀企業、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和政府部門都應對此采取措施,負起責任,引導“哈韓”粉絲理性看待娛樂圈和明星藝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健康地生活。
關鍵詞:非理性;“哈韓”;追星;危害;整治
21世紀初以來,“韓流” 傳入我國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韓國影視音樂文化在我國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有很多人特別是青少年也成為韓國明星藝人的粉絲。從2005年至今的將近二十年時間當中,隨著韓國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的熱播,國內的韓國明星藝人粉絲群體(亦稱“哈韓” 粉絲)的規模也日益壯大。但是,部分韓國明星藝人粉絲在追星過程當中表現出的非理性化傾向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對“哈韓” 粉絲個人、對我國的網絡生態乃至社會穩定都帶來了負面影響。[1]因此,對部分韓國藝人粉絲的非理性“哈韓” 追星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負面隱患進行反思和分析,對“哈韓” 粉絲的追星言行予以正確的引導和規范,是非常必要的。
一、非理性“哈韓”追星的典型現象
(一)為追星進行大量非理性消費
近年來,“粉絲經濟” 成為國內外消費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近年來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粉絲經濟” 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除了明星藝人的音樂專輯、影視作品和演出門票以外,諸如官方手辦、演出應援燈牌、明星藝人同款服裝、同款奢侈品等也已經成為藝人粉絲們爭相購買的“粉絲經濟” 商品。但是,在“粉絲經濟” 的消費當中,有相當比例的消費是非理性的,甚至可以說是鋪張浪費的。有些韓國藝人粉絲為了提高自己喜歡的藝人的音樂專輯銷量,不惜斥資上千元將同一部音樂專輯連續購買數百次;有些在粉絲群體當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大粉” 還組建了“應援站”,在藝人粉絲論壇上大肆組織“集資” 活動,以道德綁架等手段要求其他粉絲出錢集資;更有甚者,為了給自己喜歡的藝人參加的選秀節目進行投票,大量購買該節目官方贊助商的瓶裝奶產品,并在打開牛奶瓶,掃描瓶蓋內的二維碼進行投票之后將瓶中的牛奶倒掉。上述這些行為不僅造成了粉絲個人大量金錢的浪費,而且浪費了大量具有明顯使用價值的牛奶。雖然“粉絲經濟” 的盛行表面上促進了商品消費,但實際上,由于“粉絲經濟” 所具有的盲目性、攀比性、浪費性等非理性特征,不可避免地會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帶來日益明顯的隱患。[2]
(二)在網絡上制造對立情緒,引發“爆吧”“互撕”等網絡暴力事件
近年來,由“飯圈” 亞文化所引發的“飯圈互撕” 行為一度非常猖獗。一些“哈韓” 粉絲為了吹捧自己喜歡的韓國明星藝人的影響力、“捍衛” 自己喜歡的韓國明星的名譽,不惜在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挑釁性的言論,制造對立情緒,進而引發網絡暴力事件。2008年,韓國偶像團體“東方神起” 成員沈昌珉在中國國內某機場與一名孕婦發生肢體沖突,該孕婦隨后遭到來自“東方神起” 粉絲的網絡暴力,甚至有個別“東方神起” 粉絲在該團體的韓國官方網站上“代表中國人民道歉”。此后,李毅吧等多個貼吧對“東方神起” 和該團體成員的百度貼吧進行“爆吧”;2013年,一位騰訊微博ID名為“潘夢瑩” 的網絡用戶發表了大量吹捧韓國男歌手權志龍、貶低足球運動,侮辱梅西、C·羅納爾多等多位足球運動員的言論,隨后李毅吧、AC米蘭吧、國際米蘭吧、皇家馬德里吧、巴塞羅那吧等多個與足球相關的百度貼吧對權志龍吧、BIGBANG吧、EXO吧等多個韓國偶像團體和藝人的貼吧進行“爆吧”,并對包括“潘夢瑩” 等在內的當事的韓國藝人粉絲進行人肉搜索、網絡暴力。[3]上述“哈韓” 粉絲的非理性追星言行及其導致的后續效應不僅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網絡空間秩序,更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為違法、失德和發表不當言論的韓國藝人無底線辯護
由于明星藝人這一職業的特殊屬性,其言行是否得當、是否能夠恪守遵德守法的底線,往往會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部分韓國藝人違法、失德行為被曝光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2017年,韓國男歌手崔勝鉉涉嫌吸食大麻被判處緩刑;2019年,韓國男歌手李勝利、鄭俊英、崔鐘訓、李宗泫涉嫌開設性交易場所、集體性侵等違法犯罪活動被依法查處等。這些具有違法失德行為的藝人盡管已經被韓國有關部門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被廣大韓國民眾一致譴責,但在我國國內,仍然有部分上述韓國藝人的粉絲公開表示會繼續支持這些違法失德藝人,拒絕和他們劃清界限,并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辯稱自己的偶像是“被陷害”“被誤會”,甚至個別粉絲叫囂“就算自己的偶像真的吸毒、性侵也會繼續支持他。”[4]甚至,個別韓國明星藝人公開發表關于中國臺灣問題、朝鮮戰爭等事關中方民族感情和歷史是非的不當言論,進而引發部分“哈韓” 粉絲在這些問題上無視國家利益,和韓國明星藝人保持一致。
二、非理性“哈韓”追星的內外原因
(一)青少年女性對帥氣男性的愛慕心理和從眾心理
在“哈韓” 粉絲群體當中,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女性占其中的大多數。在青春期,隨著個體身心的快速發展,女性普遍會產生對于帥氣男性的愛慕心理。大多數韓國男性藝人外貌普遍英俊帥氣,對處于青春期的女性具有突出的吸引力。而且,在粉絲群體中,在偶像這一最大共識之下,粉絲們普遍會具有群體性認同,進而產生從眾心理。在從眾心理的引導下,部分“哈韓” 粉絲會做出非理性的追星行為。
(二)韓國娛樂經紀產業的逐利性
韓國的娛樂經紀產業無論是在東亞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當發達的。娛樂經紀產業最大的經濟收入來源,就是企業旗下明星藝人的粉絲群體在“追星” 過程中進行的消費。為了從粉絲手中獲得更多的利潤,韓國的娛樂經紀公司不惜利用粉絲們的非理性追星心態,通過推出高價的明星周邊產品、昂貴的明星演藝活動門票等手段來賺取更多的收益。[5]
三、非理性“哈韓”追星對粉絲個人和社會的危害
(一)使粉絲沉迷線上虛擬世界,脫離現實生活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信息產業的日趨發達和我國網民總數的日趨增加,青少年“網癮” 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性問題。“網癮” 不僅包括對電腦游戲或網絡聊天的成癮,也包括對特定信息瀏覽的成癮。對于大多數粉絲而言,關于明星藝人和娛樂圈的信息絕大多數需要從互聯網上獲取,因此,為了了解自己喜歡的明星藝人的網絡社交媒體動態和瀏覽其影視音樂作品,很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當中花費大量的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上網瀏覽與自己喜歡的韓國明星藝人相關的信息,并為追星進行大量的金錢消費。但是,作為青年人,更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提升和學業上,而非沉溺于脫離現實生活的信息。如果長期沉溺于追星并為此花費大量精力,對于粉絲自身的學業、事業乃至身心健康而言,都會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二)使粉絲產生一夜成名的幻想,進而導致自身價值觀扭曲
在韓國明星藝人成名經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很多“哈韓” 粉絲也會產生像自己的偶像一樣一夜成名的幻想,甚至荒廢自己在國內的學業、事業,前往韓國整容、當“練習生” 進而使自己在未來有機會以明星藝人的身份出道。這不僅不是一種好的價值觀,而且成為明星藝人的道路并不順暢。韓國娛樂經紀公司的藝人在“練習生” 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艱苦的形體、聲樂、舞蹈等訓練,而且,“練習生” 當中最終能夠出道成為明星者占比不大,能夠達到較高知名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韓國國內娛樂經紀產業的黑幕早已屢見不鮮,堪稱“賣身契” 的“練習生” 培養合同,“練習生” 階段的不公正待遇甚至是霸凌、性騷擾等惡性事件已經在相當程度上顯現了韓國娛樂圈的黑暗一面。不僅如此,個別“哈韓” 粉絲對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斷力,為自己喜歡的韓國藝人的一些違法行為公開進行辯護,甚至揚言要采取極端行為來對偶像進行“效忠”,這種思想和價值判斷已經遠遠超出了理性的底線。[6]
(三)引發社會對立情緒,危害社會和諧穩定甚至是中韓關系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國內網絡社交媒體上的“飯圈互撕” 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某一明星藝人的部分粉絲利用互聯網進行串聯,共同對其他的明星藝人及其粉絲進行人身攻擊、造謠誹謗以及騷擾,這種網絡暴力現象無論是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是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而言,都有著極大的危害性。涉及韓國明星藝人的“飯圈互撕” 行為也不例外。在先前多次發生的社會影響惡劣的“爆吧”“飯圈互撕” 等網絡暴力事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哈韓” 粉絲們的非理性追星言行所導致的。這些網絡暴力事件不僅破壞了我國國內的網絡生態,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了危害,甚至會引發中韓兩國民心的對立,進而對中韓兩國之間的雙邊關系帶來負面沖擊。
(四)引發民族虛無主義思潮,造成意識形態隱患
非理性“哈韓” 追星傾向的盛行,會使部分韓國藝人粉絲在韓國明星藝人發表涉及政治的言論或中韓兩國出現政治經濟矛盾時忽視我國的國家利益,站在錯誤的立場上看問題,進而引發民族虛無主義思潮,造成意識形態上的隱患。例如2016年,由于韓國政府不顧我國政府的一再反對,在韓國境內部署“薩德” 反導彈系統,我國對韓方實施了包括暫停引進韓國影視作品、暫停批準韓國明星藝人在華演藝活動在內的一系列的反制性措施。然而,部分“哈韓” 粉絲對我國政府對韓國實施的反制措施感到不滿,認為韓國部署“薩德” 反導彈系統“無可厚非”;甚至個別“哈韓” 粉絲公然對自己喜歡的韓國藝人有損我國國家利益的言行搖旗吶喊,不惜喊出“退出中國國籍,移民韓國” 等幼稚且毫無是非觀的口號,站在了國家、民族利益的對立面上。
四、非理性“哈韓”追星的整治之道
(一)學校、家庭要加強對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
作為對青少年思想道德進行引導和教育的直接責任方,各級學校應當對“哈韓” 追星這一現象的流行提起重視,在思想政治類公共課程和各院系專業課程當中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對韓國娛樂圈和“哈韓” 追星這一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在肯定韓國明星藝人身上的優良方面的同時,使學生了解非理性“哈韓” 追星對自身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引導廣大學生正確看待韓國娛樂圈和韓國明星藝人,理性追星。在家庭中,父母長輩也要關心子女的思想狀況和日常愛好,多以關愛、引導的方式來教育子女,以積極、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充實、豐富子女的精神生活,從而避免子女走上非理性“哈韓” 追星的彎路。
(二)娛樂經紀企業要引導粉絲理性追星,不要把粉絲的非理性心態作為牟取暴利的工具
治理、疏導非理性“哈韓” 粉絲的追星行為,不僅需要引導、糾正“哈韓” 粉絲一方的非理性言行,作為追星活動“賣方” 的娛樂經紀企業也應當在防治非理性“哈韓” 追星上有所作為。國內廣大娛樂經紀企業應當在韓國明星藝人在我國的演藝活動宣傳過程中提示廣大粉絲量力而行、理性消費,并對未成年粉絲的追星消費行為適當予以限制。同時,我國娛樂經紀企業要堅守國家利益和法律法規的底線,對有損我國國家利益、有違法犯罪行為的韓國明星藝人的在華合作邀約堅決說“不”。
(三)政府和網絡平臺要加強監管,以有力手段遏制非理性“哈韓”追星心態的傳播
維護網絡用戶個人的合法權益和網絡輿論生態的正常秩序,促進互聯網社交媒體健康發展,是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的經營管理者和文化、網信等政府部門應有的社會責任。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國家網信辦等部門連同微博、抖音、豆瓣等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開展了“清朗” 行動,對影響惡劣的無底線追星言論進行了堅決的處理,以有力手段遏制了“飯圈互撕”“為違法藝人辯護洗白” 等追星亂象的猖獗態勢。未來,文化、網信等部門和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仍需對互聯網上的“飯圈” 亂象保持高壓態勢,加強對違法外籍明星藝人的信息限制,對網絡上的非理性“哈韓” 追星言論予以整治,維護網絡空間的良好生態環境。
五、總結
在當今網絡信息高度發達,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時代,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引導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理性思維,在新時代扣好“明理正德” 這個人生第一粒扣子。
參考文獻:
[1] 李偉.沖擊三觀的“飯圈”亂象[J].檢察風云,2021,(18):21-22.
[2] 張申梅.飯圈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文化學刊,2021,(8):185-187.
[3] 梁雯欣.從“爆吧”看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5):435.
[4] 周楠.哈韓現象根基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9): 260.
[5] 溫朝霞.中國青少年的“哈日哈韓”現象及其反思[J].青年探索,2008,(3):7-10.
[6] 李思敏.從傳播學角度探析多方推動下的追星活動:以“哈韓”現象為例[J].今傳媒,2012,20(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