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430030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臨床治療惡性血液腫瘤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對病人的治療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臨床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造成病人造血干細胞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以及營養狀況呈明顯相關性[2]。故在對病人的治療中,及時、有效通過營養支持干預,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對于病人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3]。病人主觀整體評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是腫瘤病人營養篩查以及評估的重要方法。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干預,可以根據病人的營養狀況,及時對營養干預措施進行調整,滿足病人的營養需求[4]。本研究主要分析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造血干細胞移植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標準[5];②均為首次手術;③意識清楚,無精神疾病和溝通障礙。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血液系統疾病病人;②其他營養疾病病人;③臨床資料不完整病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倫理委員會論證通過。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營養指導:治療期間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予病人清淡飲食[6],每日熱量控制在25~30 kcal/kg(1 kcal=4.186 kJ),蛋白質控制在0.6~0.8 g/kg,同時補充礦物質以及維生素。兩組均干預2周。
1.2.2 觀察組
采取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具體如下:病人入院后第3天開展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對病人的PG-SGA評估主要依據病人的主觀感受、臨床體征以及臨床指標開展。
1.2.2.1 成立PG-SGA精細化營養護理團隊
團隊由主治醫師、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共同組成。主治醫師每周對病人進行營養風險評估,護士長根據主治醫師的評估結果確定營養干預方案,責任護士對病人開展具體的營養干預措施,同時對病人的干預效果進行反饋。
1.2.2.2 PG-SGA評估
PG-SGA的定量評價包括4個評分量表,①體重下降情況(0~6分),包括近6個月、1個月、近2周內體重下降情況等;②疾病狀況(0~6分),包括病人目前患有的疾病狀況以及年齡是否超過65歲;③應激狀況評分(0~3分),目前有無發熱、發熱的持續時間及激素使用情況;④體格檢查評分(0~9分),包括脂肪儲備評分、肌肉消耗狀況評分及是否有腹腔積液或踝部水腫。每個評分工作表都有具體的分值,最后將4個量表得分相加得出總分。得分0~1分為營養良好,2~8分為中度營養不良,≥9分為重度營養不良[7]。針對營養良好者,每周對病人進行復評;針對中度營養不良病人,由責任護士針對病人的臨床癥狀以及實驗室指標及時進行食物干預;針對食欲降低病人,遵醫囑給予促進胃動力的藥物;針對惡心、嘔吐病人,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進行干預;針對腹瀉病人,遵醫囑及時給予蒙脫石散等止瀉類藥物治療;存在便秘病人遵醫囑給予開塞露緩解;針對重度營養不良病人,給予其腸內營養干預。在對病人的營養食譜的設計過程中,每日所需要的總熱量=理想體重×每公斤體重需要的熱量,根據中國膳食標準,每日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總熱量的占比應達到55%,脂肪占比達到30%,蛋白質占比達到15%,一日三餐按照1∶1∶1進行分配[8],對于口腔潰瘍病人以及重度營養不良病人,除對病人進行腸外營養外,也可以將食物制成勻漿,通過鼻飼法給病人輸注。營養管理小組每日對病人飲食的熱量進行監督,了解病人每日的進食情況,根據病人的進食量計算病人蛋白質、脂肪以及熱量的攝入情況。針對不達標病人則由營養小組重新對病人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適當對營養方案進行調整,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在對病人實施營養干預措施過程中,其健康教育措施主要采取視頻宣教方式,病人住院期間每日播放膳食指南視頻,每天播放1次,每次20~30 min,其內容主要涉及營養支持的重要意義、營養支持途徑以及如何對食物搭配進行優化。在對病人的健康教育過程中,注意對病人進行不良飲食習慣危害以及飲食注意事項的教育,在病人出院前對其家屬進行科學搭配食物健康教育。
①營養指標。分別對兩組干預前以及治療2周后的營養狀況進行比較,主要包括血紅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血清總蛋白(TP)水平。②生理指標。分別對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2周的理想體重百分比(IBW%)、上臀中部肌圍(MAMC)進行比較。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IBW%=(實際體重/理想體重)×100%。③免疫指標。在干預前以及治療2周后對病人進行空腹采血,3 6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受試者的IgA、IgM、IgG、補體C3以及補體C4水平,試劑來自鄭州萬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④生活質量。干預前以及干預2周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對病人進行評估,SF-36評分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GH)、精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心理健康(MH)8個維度,計算可得2個總結性評分:心理評分(MCS)和生理評分(PCS),SF-36計分方法基于求和等級方法,轉換分數=(原始分數-可能最低分數)/(可能最高分數-可能最低分數)×100,各項維度以及量表總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越高[9]。⑤預后。統計兩組治療期間的營養不良發生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移植期感染率。


表2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生理指標比較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單位:g/L

表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表6 兩組預后比較 單位:例(%)
營養篩查是臨床最為重要的營養干預措施。目前,對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營養風險篩查主要集中于實體腫瘤病人[10],而對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營養風險篩查及干預的相關研究較少[11]。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治療過程中,由于其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與其他實體腫瘤有明顯區別[12],對于實體腫瘤病人風險評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應用于血液惡性腫瘤病人。既往的研究顯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在入院時營養風險的發生率為67.4%[13]。而在胃腸道癌及胰腺癌病人的研究中,其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分別為53.2%,52.9%[14]。故及時、有效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營養相關不良結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對病人開展綜合營養干預,對于病人的預后具有很大的意義。
本研究采取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營養狀況全面分析,綜合應用該種評估方法,及時對治療以及化療過程中病人可能出現的營養狀況以及體征進行干預,降低病人由于治療造成的營養不良、軀體癥狀等風險。本研究通過對病人營養指標的分析顯示,經過干預后兩組營養指標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通過對病人采取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可有效改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在移植手術后的營養狀況,進一步降低移植術后發生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移植期感染以及營養不良的風險[15]。在對病人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過程中,主要通過對體重下降情況、疾病狀況、應激狀況以及體格檢查的主觀感受等的綜合分析,進一步制定個性化的營養干預措施,降低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風險以及不良反應[16]。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基于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病人的各項免疫指標提升,提示通過對病人的營養風險干預,可有效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也有研究認為,盡管采取營養干預措施對于手術病人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可降低術中以及術后的不良反應,使病人順利完成相關治療方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進行營養支持治療[17],營養支持治療具有針對性[18]。如果對病人盲目地開展營養支持,不僅不能降低病人術中的不良反應,而且還會加劇其腎功能以及肝功能代謝負擔。本研究通過對病人體重下降情況、疾病狀況、應激狀況以及體格檢查等綜合判斷,分析病人的營養狀況,有效制定相關的食譜,在制定食譜后,由專人對其食譜進行監督管理,對于促進病人的依從性,有效降低其不良反應具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治療中采取PG-SGA的精細化營養護理,可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