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硯馨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全曲只用這兩種音型,使旋律聽起來十分穩定、柔和,每一個分句都由六個八分音符加一個四分音符長音組成,句式工整,與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十分吻合,這種相對客觀、穩定的音樂風格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抒情性。
這與大多數抒情歌曲的抒情手法不同,通常情況下,抒情歌曲會用一字對多音的方式,體現旋律的悠揚、流動,充分讓感情流露,但莫扎特版本卻用一字對一音的方式。這一特點與歌詞具體內容有著密切的關聯,全曲的歌詞像是一首小小的詩歌,以描繪一種安靜祥和的場景為主,歌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敘事感。所以這樣類似于歌劇中宣敘調的詞曲結合方式,同樣能起到敘事、傾訴的作用。
將“同音重復”運用在《搖籃曲》中不僅可以增加音樂穩定性、客觀性,符合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審美,也符合《搖籃曲》這種特殊音樂體裁需要的“音樂均勻性”。雖然節奏型相對單一,旋律起伏不大,看起來既規律又工整,但莫扎特巧妙地將獨具個人特色的變化音以輔助音形式加入旋律,增加了抒情意味,也增加了一絲小調特有的朦朧、幽靜的色彩,而以輔助音形式出現也可以模擬出母親均勻搖動著搖籃的場景。
在莫扎特版本《搖籃曲》中,作曲家莫扎特反復使用“模進”手法,或是直接整句的模進,將樂句整體向下二度模進,最后結束在同音,或是帶有一點變化的模進,改變個別音符走向,但整體上向上二度模進,都將音樂整體音高向上或下推進,使原本均勻、穩定的節奏、旋律具有大多數抒情歌曲所帶有的音樂流動性。
通常情況下,“附點節奏”用于制造音樂跳躍感,在歡快的音樂中更加常見,但是舒伯特將它用在《搖籃曲》這樣溫和、柔美的音樂中,并賦予它新的內涵。全曲多處使用附點節奏,使音樂可以模擬出搖籃搖動的感覺,也為音樂加入動力,推動音樂的發展。
這與歌詞的內容有直接關系,舒伯特版本《搖籃曲》的歌詞與莫扎特版本明顯不同,如果說莫扎特版本歌詞采用“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描繪花園、廚房等場景來抒發感情,那么舒伯特版本歌詞則是在“直抒胸臆”。歌詞直接抒情,表達母愛,這樣的歌詞更適合于流動感強的音樂,而“一字對幾音”的方式可以增加流動感,便于直接抒情。
舒伯特非常注重將上行級進與下行級進交替使用,不會讓旋律在較長時間內只向一個方向發展,所以全曲的旋律外形呈“波浪型”。這樣小幅度、有規律地上下浮動,既增加了音樂流動感,也模擬出了母親均勻搖動搖籃的畫面。
歌曲中加入了裝飾音,增加了抒情效果,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也為整體平緩的旋律畫龍點睛。
舒伯特被尊為“藝術歌曲之王”,他確立了藝術歌曲的一些寫作規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鋼琴伴奏地位被提高,與詩歌地位同等重要,共同塑造音樂形象。該作品伴奏織體主要由右手的半分解和弦和左手的縱向柱式和弦組成,只有對比中句處伴奏織體改變,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這樣的織體既相對穩定,保證了《搖籃曲》的柔和,又模擬出了搖籃搖動的動態感,貫穿全曲,統一全曲風格。伴奏與聲樂部分的詩歌配合,描繪出一個母親一邊看著孩子,為他輕輕地哼唱小調,一邊搖動著搖籃的美好畫面。
因為歌曲帶有維也納倫德勒圓舞曲元素,所以選用圓舞曲常用的三拍子作為基本節拍。在通常情況下,三拍子是“強、弱、弱”的強弱關系,但是在勃拉姆斯《搖籃曲》中,作曲家從第三拍的弱起開始新的樂句,打破了原來的強弱節奏關系,將舞曲的風格、韻律弱化,融合在歌曲字里行間,而突出旋律的抒情性、連貫性,巧妙地將舞曲的韻律感和搖籃曲的抒情性結合在一起。全曲從引子部分就開始采用弱起方式,也使全曲風格高度統一。
“切分音”是一種帶有節奏感、韻律感的節奏型,在勃拉姆斯《搖籃曲》中,作曲家在伴奏聲部連續使用切分音,模仿了搖籃規律搖動的動態感,且貫穿全曲,營造了一種搖曳的音樂氛圍。它配合旋律聲部的樂句弱起,共同打破三拍子原本的強弱關系,樂曲在聽覺上既有律動感,又有連綿不絕的抒情效果。從切分音的外形來看,其由三個音組成,且兩端對稱,也具有搖籃一來一回的動態感。
勃拉姆斯《搖籃曲》的第一樂段(3—10 小節)以級進、三度跳進為主,符合搖籃曲共性特點,但是第二樂段的第10—11 小節、14—15 小節,使用兩個八度大跳,充分拉開音程距離,增強了音樂戲劇性,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也正是這組八度大跳,讓歌曲在第二段第一句處形成高潮,將情緒推向頂峰。
前文提到,“模進”是古典主義時期常用的音樂發展手法,而勃拉姆斯在音樂發展手法上具有浪漫主義精神,采用拉長旋律音程距離的方法。作品以樂句為單位,第二句的旋律音程距離比第一樂句更大,第三句音程距離更是擴大到八度,形成了高潮。這種發展手法有助于增加音樂張力,推動情緒層層遞進,向上發展,讓全曲的抒情性、戲劇性逐步增強。
歌曲的主調為降a 小調,小調歌曲本身就有一定朦朧、幽靜、傷感的音樂色彩,而作者經常使用和聲小調中的升VII 級音與主音相連,形成小二度的旋律進行,也可以稱為“半音進行”。例如,第九小節處的半音進行非常巧妙精致,形成了一種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模糊了調性感,而這種不協和音又處在小調朦朧的氛圍中,更加凸顯了女性柔和的音樂形象,該小節三個音構成的回音效果(以起音開始,經過兩次半音進行回到起音音高),也模擬了搖籃均勻搖動的動態感。既象征著溫柔的母親,又象征著如流水的母愛,充滿抒情色彩。
與其他版本不同的是,前三個版本《搖籃曲》均為調性穩定的作品,全曲沒有轉調,主調都是大調式。但是柴可夫斯基的《搖籃曲》不僅主調為小調,整個音樂色彩與其他版本形成對比,還使用了“調式交替”手法,全曲整體的調性為:降a 小調(呈示段)—B 大調(中段)—降a 小調(再現段)—B 大調(中段反復)—降a 小調(再現段反復)。
這是作曲家個人風格的體現,通過歌詞可以發現,這是母親與孩子的對話。柴可夫斯基用兩種截然不同的調性塑造了溫柔的母親(降a 小調)和頑皮可愛的孩子(B 大調)這兩種形象,而抒情色彩也隨著調式的轉換由表達慈祥的母愛轉換到表現母子二人充滿童趣的互動場景中。雖然同樣具有抒情效果,但是抒情色彩明顯變化,融合了戲劇性。
這種節奏型在節奏較為活潑歡快的曲子中比較常見,因“搖籃曲”的體裁特殊性,需要相對平和穩定的旋律,所以很少會使用此類音符數量較多,單個音符時值較短的節奏型。但是,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使用了這類節奏型,客觀上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與整體充滿抒情性、戲劇性的音樂氛圍相得益彰。
除了上述特點外,演唱力度、速度頻繁轉變也是極為重要的特點之一。該歌曲中含有如“poco riten”(漸慢)“a tempo”(回原速)等速度記號,以及如“ppp”(極弱)“p”(弱)“mf”(中強)“漸強”“漸弱”等力度記號,這在本文研究的其他三個版本《搖籃曲》中并未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