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的作用。但部分學生怕學文言文,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我覺得這種現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讓初中學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呢?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確立目標,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僅此而已,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大多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是有很大影響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文言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橋鋪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文言文教學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可以進行以下教學設計。
(一)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
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通過這些將學生自然地引入教學過程。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會容易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許多。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記》、溫故知新——《(論語)十則》、刮目相看——《孫權勸學》、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等等。因為學生對這些詞語和故事有所耳聞,因此會對它們的出處和相關文章比較感興趣。
(二)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
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導入《三峽》,用風景名勝中的“四大名樓”導入《岳陽樓記》等。
(三)下載與課文相關資料導入課文
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采用多媒體手段直觀地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片,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三、精彩閱讀,體味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教學要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點,加強朗讀指導,促進學生從文字淺層到內涵的理解認識轉化。
(一)聽讀探尋美
在課堂上可采取配樂聽讀,特別是教學那些短小優美的抒情小品時,這種方法更是適宜。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地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聽著聽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全文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高潔品質。為了強化這種感受,可重復播放,并讓學生閉上眼睛,默默地體會,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想象,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
(二)議讀體驗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上《記承天寺夜游》,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這篇游記以真情實感為基礎,信手拈來,如行云流水的美感。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一至二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課堂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
(三)品讀再現美
在對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賞上,教師尤其要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和鼓勵,讓學生有品讀的意識和方法,具體可從文字語言、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進行。只有放手讓學生試著去體驗文言文的美,融入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才是符合新課標精神并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
四、溫故知新,保證學習質量
要想使知識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必須經過復習,重復學習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對于復習,教師可以采取背誦——默寫——翻譯——提問——自測五個步驟進行。比如復習《愛蓮說》,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誦,然后讓學生默寫含有難解字的句子或關鍵性的段落。最后,讓學生自己出一份習題進行自測。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反復學習又不至于機械重復,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記憶力。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