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鋒 屈冬林

摘? 要:本文從健身學是體育的一個基本向度、健身學是對健身過程的認知、體育健身學的基本內容架構3個方面來認識體育健身學,再結合筆者20多年的中小學“健身知識技能教學”實踐經歷與感受,總結了可提供鍛煉身體的操作內容、將健康教育與體育深度融合、能完善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的新時代意義。
關鍵詞:健身學;體育課程改革;時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4-0010-02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全民健身計劃》的推行之下,出現了健身活動熱,也迎來了學術層面的健身研究高潮,進而出現了健身學的雛形,初步構建了《健身學》[1]。《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再次強調了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其中“健康行為”素養關乎學生健康意識生成、健康知識習得與運動健身習慣培養。鑒于健身學與健康行為素養內在追求的一致性,有必要對體育健身學的內涵進行探討,挖掘其對體育課程改革的時代意義。
一、對體育健身學的基本認知
健身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中表述為“使身體健康的”[2],這種解釋比較含糊,只是作為日常用語的經驗常識解釋。關于健身,林笑峰先生認為健身即建設人的身體,目標是使身體健壯、健全、健康,健身與體育的關系密切,健身是體育的業務,體育則是健身的教育或增強體質的教育,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有了健身的初步認知,如何發展健身事業,讓健身更好地為人的身體發展和完善服務,就需要有健身學。健身學即“增強體質的學識,它包含了對健身過程總的認識,具有自然、人文、知性、理性綜合特征”[3]。健身學運用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體育的鍛煉身體實踐活動,研究人類健身行為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基本規律,揭示健身的基本特征,提高對健康的控制和預測能力以及如何調動人們參與健身的積極性,使健身更好地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服務。為了更好地對體育健身學進行認知,可從如下三個方面來進行思考。
(一)健身是體育的一個基本向度
說到健身,必須要涉及體育。目前關于體育是什么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相對統一的認知,但有一點認知是一致的,那就是身體練習。不管是何種體育都得有身體練習,“體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身體練習活動”[4],人在體育過程中,通過身體練習形成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并依據自己生活的需求應用于具體的身體活動中,主要包括鍛煉身體的健身活動、運動比賽的競技活動、放松身心的娛樂活動,由此形成體育的健身、競技和娛樂三個實踐應用向度,健身順理成章成了體育的一個基本向度。
(二)健身學是對健身過程的認知
健身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深入人心,健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應作為一個學科來發展,在健身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概念體系、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發展和完善[5]。“全民健身”開展了近30年,但從健身的學科建設來看,由于諸多原因,健身事業缺少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健身學是對健身過程的整體認識,應該從新時代對人的發展要求、健身事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國內外健身事業成功經驗和健身的相關理論等來考慮健身學的問題。健身指向人的身體發展和完善,為增強體質服務,使人具備適應生存環境和社會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健身過程與人的身體發展過程結伴而行,健身學是對健身過程系統和全面的認知。
(三)體育健身學的基本內容架構
體育健身學的基本內容應圍繞人的身體發展過程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來架構。
1.從身體運動到身體練習,再到身體活動的健康行為形成過程。身體是在世之存在,人從出生開始,便伴隨著身體運動而存在,身體運動是人先天的本能需求。在人的生命發展中,身體的發展是基于身體運動的本能需求,在人原有的身體運動能力基礎上,以身體動作發展規律為基礎形成豐富多樣的身體練習,然后通過重復不斷的身體練習,形成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應用技能的身體活動狀態,最終形成運動能力。在從身體運動到身體練習再到身體活動的過程中,身體練習的行為貫穿始終。這種身體練習行為是對健身過程中以身體運動、生活制度、營養衛生、自然環境、心態調適等手段的綜合應用,進而形成健康行為,最終體現在健身的身體活動狀態之中。
2.從動作技能到運動技能,再到應用技能的運動能力形成過程。人的行為表現基于一定的身體動作,身體動作是人適應環境和社會的重要手段,在人的生命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健身需要具備相應的運動能力,而運動能力形成起始于身體動作。首先,遵循身體動作發展規律,在身體運動需求的基礎上,按動作技術要求、運行路線、練習負荷進行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具有一定應用功能的動作技能。其次,將多種功能不同的動作技能,按照一定的身體運動邏輯關系進行組合,經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運動技能。運動技能相對于動作技能功能更加齊全,更具有現實意義,仍需按照一定的實踐應用要求,在相關應用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進行身體練習形成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內化所掌握的運動技能,形成進行健身所需要的運動能力。
3.從練習行為到運動認知再到心理感受的體育品德形成過程。“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6]。體育過程中的健身,應該圍繞體育品德的形成而展開,任何身體練習都是通過具體的行為來體現的,不同的身體練習行為表達了身體練習所存在的意義。在從動作技術到動作技能再到運動技能,最后進行內化與應用的過程中,都要通過身體練習行為進行體現、表達和控制,生成所需要的身體活動狀態。只有對身體練習的行為進行合理控制,才能形成進行健身活動的所需要的運動認知。有了適宜的運動認知,才能更好地學練動作技術,形成動作技能和運動技能,并在進行實踐應用,最終形成運動能力。這種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都會獲得不同的身體練習體驗。動作技術、動作技能、運動技能、運用技能的行為規范、體育論理、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等,都需要在這些不同的身體練習體驗中進行內化,進而形成健身所需要的體育品德。
二、體育健身學的時代意義
自1998年開始,筆者先后在小學、初中、高中進行以“健身知識技能教學”為主題的體育教學改革,將鍛煉身體的健身知識與運動技能結合,形成健身知識技能教學,并融入身體運動游戲、運動項目、體能練習中進行教學實驗。經歷了探索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動作符號概念、探索中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運動技能邏輯、探索體育課程教學的生命化教育意義理解等階段[7],教學成果“身體練習體驗理論探索與實踐”于2018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從長期的中小學體育工作實踐來看,體育健身學對于新時代具有如下意義。
(一)可提供鍛煉身體的操作內容
體育健身學是對健身過程的整體認識,涉及利用身體運動、生活制度、營養衛生、自然環境和心態調適等健身手段,與健身方法(如重復鍛煉法、連續鍛煉法、間歇鍛煉法、變換鍛煉法、巡回鍛煉法等)和健身法則(如意識性、長期性、漸進性、全面性和個別性等)進行串聯,形成健身知識技能,為鍛煉身體提供了具體的操作內容。
(二)將健康教育與體育深度融合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健康教育與體育課程的融合,經過20多年改革和發展,確立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位一體”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但就目前的中小學體育情況來看,健康教育與體育的融合不盡如人意。而健身學能將體育與健康教育進行較好的融合,形成以身體運動為主線,串聯生活制度、營養衛生、自然環境和心態調適等手段,并與健身法則和方法相聯的健身知識技能內容體系。
(三)能完善體育學科的知識體系
由于體育學科建立的歷史較短,其內涵和外延沒有相對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體育學科的知識體系還不夠健全和科學。體育健身學從人的身體運動本能需求出發,選用體育游戲、運動項目、體能發展和健康教育等內容,通過從動作技術學練到動作技能、運動技能,再到應用技能的適宜身體練習,關注練習行為、運動認知和心理感受,形成健身的身體活動狀態,由此可以形成獨立清晰的理論與方法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完善了體育學科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琦.為體育立業——華南師大體育系創建和開設《健身學》課程[J].體育學刊,1998,04(0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林笑峰.健身教育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季瀏.藝術學榮升門類對體育學科發展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2).
[5]鄧若鋒.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與健身知識技能[J].中國學校體育,2012(1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7]郭耿陽,屈冬林,等.讓學生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身體練習體驗理論探索與實踐”教學成果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