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金陌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其服飾又稱行頭,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行頭以明朝服裝樣式為主,因為京劇形成于清朝,戲服中也有不少滿族服飾的特點,比如馬褂、箭衣的馬蹄袖,等等。京劇行頭無論是色彩搭配,還是圖案設計,都秉承著中國京劇藝術一貫的寫意風格與象征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由梅葆玖作序,著名京劇服裝設計師石翠亭老師編著的《龍鳳呈祥——中國京劇服裝紋樣選粹》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詮釋了京劇行頭的華美瑰麗、復雜講究。
目前市場上介紹京劇服裝的書籍不少,但大部分是傳統戲衣款式的分類和行當角色穿戴的介紹。但此書不僅包含以上兩方面的詳盡介紹,對圖案定位、色彩搭配規律、工藝制作細節等說明也很精準到位。如帝王穿的蟒袍上的一個火焰珠珠,武將穿的大靠上的各種錦紋的來龍去脈,以及與其他紋樣的組合作用,回紋加草龍勾圖案邊在老生褶子上的運用。總之,從歷史沿革到戲裝規制、從圖案色彩搭配規律到刺繡功能分析詳細透徹,這些是此類其他書籍絕無僅有的,可以說是難得的一本京劇戲衣全科工藝書。該書充分印證了國粹藝術的內涵價值和作者豐富的戲曲史學、服飾美學、工藝實踐經驗。
京劇服裝有“寧穿一破,不穿一錯”之說。為了讓讀者全面準確了解京劇服飾藝術功能和價值,石翠亭先生用了10余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她除了已有的豐富的行業設計經驗外,還翻閱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并一次次登門走訪行業老技師探討工藝。
該書充分體現國粹藝術的精髓。京劇除唱、念、做、打外,精美華貴的戲曲服裝在其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雖然服裝程式化形成了一定的規律,但每一出戲對設計師要在不變中求萬變,千變萬化中求統一,是一個永恒的難題、艱巨的考驗。
書中收錄了京劇各行當的經典傳統戲衣79個品種,特別是含一些有文物價值的流派經典戲衣。從角色行當的服飾定位到色彩面料的運用、圖案紋樣的藝術內涵到刺繡工藝的特點,可謂圖文并茂、解析詳盡,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一本專業性強的指導戲曲藝術制作、穿戴規范的權威性書籍。
石翠亭之所以能夠對戲曲服裝規制和藝術特點如此精通,與她長期從事傳統戲曲服裝設計工作分不開。石翠亭先生以設計上善于創新,制作上精益求精而聞名戲曲服裝界。與一般舞美設計師不同,從服裝選料、圖案設計、刺繡工藝到服裝承做,全程監制,石老師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反復研究打磨。每制作一部新戲前,她總是捧著人物效果圖給設計圖案的年輕工藝師講劇情,講角色的定位,她常常為服裝具體紋樣的選擇和布局構圖反反復復與有經驗的工藝師切磋,為紋樣表現的最佳工藝形式日夜冥思苦想,用何種刺繡針法工藝進行多次小樣實驗。由于她對工藝的深入研究揣摩,她的戲衣成品表現力常常強于她的造型效果圖,為此石翠亭老師的作品多為精品并多次獲戲曲服裝界評比大獎。
要充分體現劇裝國粹藝術的精髓,僅有一般的美學理論和工藝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除了需要對劇情人物的準確定位外,還要對圖案紋樣的藝術內涵、刺繡工藝和針法技藝的運用必須與角色身份相吻合。
京劇戲服的制作,無論是色彩搭配,還是圖案設計,都秉承著中國戲曲藝術一貫的寫意風格與象征手法。京劇戲服制作極為講究,戲衣面料采用上等真絲綢緞,圖案用金、銀及各色真絲絨線手工刺繡而成,刺繡針法技藝涉及各大名繡技藝,主要制作工序多達十幾道。
《龍鳳呈祥——中國京劇服裝紋樣選粹》的出版,不僅是戲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藝術界的一件盛事。
此書得到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贊揚。梅葆玖先生在序中談到:“幸有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獨具慧眼,與編創方石翠亭女士共同決策,從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劇團戲箱中,專門挑選我父親梅派劇目中曾使用過的9套戲衣,加以精心拍攝和撰文評述……具有文物價值的9套‘梅派戲衣能在本書中得到精美的形象化展示,將為本書大為增色。”
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原副書記、北京京劇院原院長、著名導演石宏圖在此書的《序二》中說:“這本書的出版為記錄、保存、傳承、研究、發展京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譚元杰在《序三》中說:“在技術層面上,它由手繪發展到圖片集成,容量遠超往日的繪畫;同樣是圖片集成,它的釋文詳盡、全面、深入,圖文并茂,獨具特色。作為本書核心部分的圖像釋文,早已超出單圖像注解的層面。系統性、開創性、經典性、學術性即為本書的四大特色。”

附:出版背景
石翠亭
中國京劇傳統服裝,經過好幾代人的研究,積累了豐富成果。然而過去主要體現于紙質媒介之中。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慧眼識珍,從2006年開始策劃并實施“全三維數字京劇角色動作數據庫”,就是采用數字技術記錄國粹精華,對京劇元素進行分類、制作與存儲,具備強大的搜索引擎,實現了數字化再現、檢索和利用。京劇服裝就作為京劇元素存儲于其中,是極富有價值的。
在數據庫的建設中,我參與了《中國京劇服裝元素參數》的分類、紋樣考證、工藝制作等文字詳解工作。我很高興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我從事了幾十年的舞美設計工作,都是與傳統的服裝設計紋樣打交道,以為自己應該在詳解服裝元素時很順手,其實不盡然。因為設計是創造性思維,詳解服裝元素是深入研究傳統經典,是深入到學術研究領域,用縝密的邏輯思維方式把服裝各類紋樣的來龍去脈分析清楚。為此我購買了《中國傳統寓意圖像》《錦彩紋飾》等多本書籍作為參考,邊研究邊寫作。
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在數據庫項目工作開展的同時,為了數據庫內容的開發,又策劃了《龍鳳呈祥-中國京劇服裝紋樣選粹》的出版。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