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拖欠民營中小企業款項不僅影響資金流動性,甚至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近日,四川、安徽、福建等省份采取行動,開展解決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工作。多家企業負責人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拖欠行為在行業鏈條上傳導,呈現出上游欠下游、總包欠分包的特點。
解決拖欠款問題是中小企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2018年開始,我國部署了清欠專項行動,此后相繼輔以政策指導性文件,2019、2020年兩年,全國累計處理3萬件投訴,清償8500億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清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現今仍面臨種種困難。
各類拖欠應付賬款的情形中,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受到的關注度最高。
業內有觀點認為,國企和大型民企往往是政府項目配套服務供應商的首選,政府資金周轉不開時,拖欠的往往也是國企和大型民企資金,較少直接拖欠中小企業。但在產業鏈中,很難完全“分割”。在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專職研究員劉道學看來,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同經濟主體間的經濟行為相互滲透、聯系密切,中小企業經常作為項目分包方出現,因上游拖欠而波及自身的現象十分普遍。
持續10余年參與負責課題組編制撰寫《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的過程中,劉道學和團隊調研走訪了大量民營中小企業,他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被拖欠款既是造成企業不景氣的原因之一,也是企業不景氣帶來的結果表征。
“大型網絡工程項目一般屬于政府工程,在尚未立項或進入招標程序時,出于市場競爭壓力,一些國企總承包方和大型民企會搶先墊付資金架設移動網絡。”一家移動通訊技術公司的總經理在和劉道學交流時,舉例講述了拖欠款問題的形成邏輯:從建設到驗收歷經多年,總承包方還需要參與合規性招標才能進入結算程序,如果在極端情況下兩次流標,墊付賬款就難免淪為壞賬,“不僅國企的現金流會被拖垮,中小供應商也會錢貨兩空”。這位總經理了解到,對于移動通訊領域的政府項目,大型國企無法保證能夠進展到何種地步,每年無法審計和結算的款項或能達到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一家天線設備生產企業負責人也稱,近幾年他們服務于武漢市政府規劃的某智慧社區項目,項目初始建設目標是為社區添設人臉識別、車輛識別功能,一年合同期滿后,新任社區領導提出增加電力監測、用水監測、消防監管、智慧養老等數字化內容,使得預算從2000萬元升至近2億元,項目耗時4年仍未結項清算。“這家供應商至今還在盼著拿回貨款給公司‘回血。”
有關政府和國企的項目里,拖欠行為為何屢發?日常調研走訪中小企業的江蘇民營經濟統戰研究協同創新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盧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形:出于各種原因款項安排不到位,政府確實“沒有錢支付”;項目的招投標流程有失規范與公正,在外包的起始環節就為后續的各種矛盾和拖欠留下了隱患;由于存在多種利益分歧而政商交惡,政府缺乏支付意愿;“新官不理舊賬”,拖欠款表現為歷史遺留問題。
“來自政府部門的拖欠,還可能因為項目啟動時歸口部門不明確、項目改動頻繁且預算超支、多方會簽等;國企拖欠有的是盲目包攬工程、追求產值,有的是企業效益不好,利用債務收縮手段向民營中小企業轉嫁壓力。”劉道學說。
“我們研究企業景氣指數時發現,中小企業的景氣狀況實際上取決于它們的地位。”劉道學表示,更深層次上,政府和國企拖欠賬款往往發生在壟斷優勢主導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小企業作為弱勢方,有項目做才能夠生存,在一些國企運營的政府項目里,出于對政府的信任企業會主動賒銷產品。這是一種相互默許的市場行為和商業習慣,中小企業不指望馬上能回款,但是‘不拖欠更好。”
劉道學認為這可能也給部分政府部門和國企帶來了一種定向思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沒有太大關系”,或者依據其內部風險控制,對中小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事先不予采信,進而扣押一部分賬款,等到貨品和服務達到要求后再結清。“合同中有時暗藏一些讓中小企業無可奈何的‘霸王條款,比如設定超長賬期、大量使用票據、苛刻的驗收條件等,如果企業簽約就使延期支付合法化了。”

拖欠賬款是許多中小企業的痛點,也影響政府公信力和權威。記者注意到,在清欠專項行動開始后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清償政府機構和國企欠款都被專門提及,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民企座談會等的既定議題。
2020年9月1日起執行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為解決拖欠款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尤其限定機關、事業單位支付中小企業款項要在貨物、工程、服務等交付之日起30天內完成,合同另有約定的最長不能超過60天。在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下,償還“陳年舊賬”和預防新增拖欠面臨著不少困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1.2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66.0天,同比增加7.3天。
“此前清欠行動暴露出了漏報少報欠款、清欠進度低、邊清邊欠,還有工程領域欠款久拖不決等問題。”劉道學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從源頭上看是有效的監管機制缺失所致,全國層面的清欠工作之所以難度很大,一是摸排工作量大,二是不好認定逾期賬款屬于拖欠還是延期支付,三是受政府部門和國企自身項目生命周期及主管人員更替等因素影響。
除了部分政府部門和國企拖欠民企賬款,民營企業也深陷各種“三角債”。在南京市打理著一家向大型商超供貨的食品企業董事長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公司還沒有遇到因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的債務問題。“困擾我們的是民間借貸。一些企業家朋友的應收賬款被壓在別的企業手里,我們借出去了上千萬元幫助他們周轉,目前都還沒有收回。”
“‘三角債只是一個統稱,有時候是‘多角債。這些債務鏈條上有多少個節點企業,以及拖欠的責任和數額,我們在研究中小民營企業景氣時發現,都很難在短期內確定。”劉道學表示。
記者注意到,較之政府部門和國企,涉及中小企業間的欠款清理政策并沒有太多。對此盧勇解釋稱,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民企間的經濟行為應該交給市場機制處理。劉道學認為,相比政府機構和國企的內部處分、消減預算等規制方式,民企受到的約束相對較少,這是清欠民企間“三角債”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同時市場監督部門對于如何處理還缺乏有效抓手,只能通過訴訟將欠款方列入失信清單。
在盧勇看來,“三角債”問題始于資金短缺,源于信用缺失。“政府失信得不到適應力度的懲戒,助長了失信行為屢發,甚至會惡化企業的信用環境,但對于民企失信的懲戒,剛性太強、連帶太廣、影響太大,甚至引發過悲劇。這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他說。
事實上,無論哪種形式造成的拖欠,中小企業都被鼓勵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各地也搭建了線上舉報平臺。
一位在昆山做筆記本電腦代工的渠道商將公司7年來的平穩運行歸結為“保守”和“幸運”。“現實中每家企業都有可能遇到拖欠問題,官方能提供的幫助有限,除非真的去打官司。‘討債就怕真沒錢,對方無力償還時又能怎么辦?”這位渠道商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中小企業較少選擇訴訟維權,不是不愿意,而是太難了。”劉道學曾經調研的一位律所高管坦言,政府部門和國企有合法合同在先,被拖欠的企業只能等待“判決”;中小企業間的相互拖欠,考慮到訴訟時間長、費用高等顯性成本,再遇上拖欠方本就沒有能力支付,法律途徑很難產生實質性影響。而中小企業主動賒銷產品是一種雙方默認的市場行為,出于長遠利益考慮,舉報業主的情況現實中也并不常見。
劉道學認為,清欠工作并非沒有改進空間,今后應更專注解決政府部門和大型國企的債務問題,糾正“抓大放小”,消除“以大欺小”;加大政府采購直接支持中小企業的力度;民營企業間多樣化的“三角債”問題交由“市場之手”調節;定期檢查、清償發生在政府壟斷行業里的拖欠款,由市場或行業壟斷所引發的拖欠款應抽查確認并實施清償,對于完全競爭行業的拖欠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改革。

2022年7月11日,山東濰坊高新區藍色智谷園區入孵企業山東智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對定向揚聲器線路板進行焊接。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容有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已經開展了10年時間,清理涉企債權債務問題卻每年都要三令五申。”盧勇看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地解決問題,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他建議,全面、科學、準確地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將政府失信、司法不公納入實實在在的打擊范疇,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具體來講,建立涉民企債務專項清理機制,由政府牽頭,金融、工商聯、有關商會參加,通過國家層面的清欠啟動資金牽引,一撥一撥梳理,逐步將債務鏈進行脫鉤。
劉道學向記者補充說,單方面故意或惡意拖欠民企賬款從根本上講,既是失信行為也是違約行為,法律法規是追討欠款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關鍵要健全治理拖欠企業欠款的法律體系,構建精準識別機制和強化風險預警治理機制。他建議通過完善治理機制引導政府和國企摒棄欠款習慣,通過提高市場效率和增強透明度降低債務鏈惡化的風險。
“具體而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反壟斷法,建議將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規定為亂用市場優勢地位的行為,專門制定禁止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法,加強大企業逾期未支付賬款情況的信息披露,做好商業承兌匯票逾期信息披露。”劉道學說。
公共法律服務對于中小企業追討欠款來說意味著“及時雨”。在這方面,劉道學認為應首先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建立法院加工商聯合作機制,在設置社區訴訟服務專區、開設渉企綠色通道、建立法院內部涉企審判廳、減免中小企業訴訟費等服務細節上下功夫;其次還要追求服務的優質高效,建立中小企業非訴調解專項工作機制,發揮商事調解組織和行業調解的專業作用。

2021年10月25日,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沿海產業中小企業園內的一家管業公司,工人正在將一批MPP 電力保護管裝車發貨。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院長池仁勇2016年受邀參與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草案的立法征詢工作,代表我們智庫所提出的中小企業和大企業‘機會平等被列入2017年起施行的該法修訂版條款。”劉道學表示,《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已出臺3年,疫情后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出現了較多變數,條例應該增加一些選項。他說,強化合同規范性管理,立即支付已明確債務,及時梳理不清晰債務,禁止不按流程簽訂合同,諸如這些中小企業很需要的條款,要在修訂后的條例中得到反映。
“浙江省在清欠賬款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前后開始用數字技術賦能清欠行動,已經由原來的清欠階段進入到現在的防欠階段。”劉道學認為,落地執行這些法律法規,勢必要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形成外包項目透明的信息管理系統,構建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精準識別機制和風險預警治理機制。
責任編輯: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