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4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
繼德國總理朔爾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之后,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于4月5日登上飛往北京的航班,開啟了聯合訪華之旅。一位是歐洲大國元首,一位是歐盟主要機構的領導人,同時開啟訪華之行,在中歐交往史上打破了慣例。
頻密的中歐高層往來被解讀為中歐關系正迎來“暖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月6日回應稱,中歐各領域交往已迅速重啟,正全面鋪開。中方愿同歐方一道推動中歐大交流、大合作,以中歐關系的穩定發展為動蕩的世界持續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
今明兩年是中法、中歐雙邊關系的重要年份——今年為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明年中法將迎來建交60周年。受訪專家指出,此次三方會晤意義重大,在歐洲內部涉華立場不無雜音的當下,將為中歐關系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作為歐盟的“法德軸心”之一,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11月訪華之后,馬克龍訪華被視為情理之中。此行是馬克龍自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訪華,也是其任法國總統以來第3次訪華。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疫情之后馬克龍渴望造訪中國并最終成行,體現出對兩國關系的重視,同時也表明愿意進一步維護和發展好雙邊關系。
與朔爾茨訪華不同,馬克龍此行因與歐盟首腦馮德萊恩同行而備受關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金玲認為,這首先是歐盟內部協調的結果,旨在傳遞歐洲對華政策“共同的聲音”,馮德萊恩也希望能在中歐關系中凸顯歐盟委員會的存在;其次,中國一直支持歐洲一體化,該安排體現了對歐洲用一個聲音說話的訴求的尊重。
受訪專家均指出,當前復雜的世界格局構成了此次訪華的背景,也使得此次來訪更具特殊性。
“過去3年,中歐鮮有線下互動,在疫情、烏克蘭危機、中美博弈等一些結構性且具有長期影響的事件影響下,歐洲對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過去以合作為主的基調。”金玲說,追溯到朔爾茨來訪,馬克龍訪華也是中歐關系重啟進程中的一環,雙方共同意識到彌合戰略互信赤字的重要性,希望就未來中歐關系的戰略穩定達成共識。
在丁純看來,從國際環境看,歐洲真切感受到了俄烏沖突帶來的失序,包括能源危機、經濟疲軟、通脹高企等一系列問題。“從原來‘反俄挺烏的政治正確到如今感到疲倦,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比較穩妥地政治解決危機,而中國提出的勸和促談、政治解決,受到關注。”
丁純補充說,隨著時間推移,歐洲也愈發意識到其對俄烏沖突的認識、解決方式和目標上同美國有著明顯差別,尤其是尋求戰略自主的德法兩國不希望被美國捆綁,把中國變成其“戰略對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解決全球重大挑戰離不開中國。歐盟由27個成員國組成,自由貿易全球化正是它的立身之本,世界格局僵化、中美走向對抗,并非歐洲所樂見。”丁純指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低于3%,新冠疫情、俄烏沖突、貨幣緊縮政策都對經濟發展產生抑制。金玲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依舊脆弱,從另一層面構成了此次訪華的背景。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歐每天貿易往來超過20億歐元,中歐互為彼此第二大貿易伙伴。金玲表示,中歐經貿合作呈現出強烈的互利共生關系,同樣也面臨多方面干擾,歐洲經貿政策的安全化和政治化傾向已愈發偏離其主張的開放、自由價值。“馬克龍攜龐大的商務代表團來訪,也是在發出積極信號——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希望中法在開放合作的全球經濟體系下繼續進行經貿合作。”
金玲認為,綜合背景下,馬克龍和馮德萊恩此次訪華的有關表態就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義。
4月6日舉行的中法歐三方會晤上,馬克龍表示,雙方應共同努力,不掉入“脫鉤斷鏈”的陷阱,開展平等互利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緊迫全球性挑戰,不斷深化歐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馮德萊恩則稱,同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方利益,不是歐盟的戰略選擇,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歐方愿同中方重啟歐中經貿高層對話,推進歐中經貿關系穩定平衡發展。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此次來訪表明,中歐雙方能夠以各自立場和觀點進行面對面溝通,表達反對“脫鉤”的愿望,這對于中歐關系發展、加強相互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中)抵達廣州中山大學。
記者根據公開的行程梳理和相關的話題追蹤發現,馬克龍與馮德萊恩訪華之行的重點議題放在了經貿合作、地區安全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法國對于經貿合作的重視,從馬克龍所攜代表團的規模中可見端倪。與其隨行的約80名商界和文藝界人士中,就包括了達能、歐萊雅、威立雅、法國巴黎銀行、空客、阿爾斯通、米其林、LVMH、育碧等各領域的知名法國企業高管。
4月6日,中法兩國元首共同見證簽署農業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續發展、文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法國空中客車公司與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簽署160架民用飛機、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批量采購協議。
金玲注意到,除了在傳統合作領域簽署大單,中歐也在探索新領域的合作增長點,比如增強科技創新合作、綠色人才培養、聯合建碳中和實驗室等。“這對于目前所謂的‘脫鉤‘脫險論來說是一種對沖,有助于增加中歐經貿合作的韌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聲明》)是此次馬克龍訪華的最重要成果,共設51項條款,幾乎涵蓋了所有領域。
記者注意到,《聲明》中以“共同推動世界安全與穩定”為標題的部分,全面闡釋了中法兩國的相關共識,包括認可共同為國際安全和穩定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尋求基于國際法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強調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分歧和爭端,尋求在多極世界里強化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國際體系,等等。
媒體稱,馬克龍此次來訪刻意在用“文化外交”拉近距離。4月5日,其剛落地中國便參加了第十七屆“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并與中國演員精彩互動;7日,赴中山大學發表演說,用中文、粵語向師生問好;訪華結束之際,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感謝。
在成果文件《聲明》中,文化合作也被單列為一部分,中法人文交流宣布重啟。丁純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6日和馬克龍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商定了要恢復中法戰略、經濟財金、人文交流三大支柱性對話,其中就包括人文方面,這表明雙方正實實在在往前推進雙邊關系,深層文化交流將成為未來中法間的重點合作領域。
輿論界積極評價馬克龍和馮德萊恩此次訪華取得的成果,但在丁純看來,中歐關系要想恢復到2003年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時的狀態仍需要時間。他認為,對未來中歐關系應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
金玲將其放在一個長周期里向記者闡釋說,2006年后隨著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中歐關系一直處于調整過程中,國際格局改變、疫情沖擊、烏克蘭危機使這種調整日益加劇。
金玲把近年來中歐關系的變動概括為:歐洲對中國的三重定位近兩年明顯朝著“競爭者”甚至“對手”的角度偏移;中歐經貿關系從互贏共生的雙方共識到如今歐洲認為這種相互依賴具有脆弱性;意識形態不再只是觀念上的差異,歐洲將其置于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維度,經濟、政治甚至安全領域均受此影響。
“很難說一次訪問就能根本扭轉中歐關系面臨的新局面。這次馬克龍和馮德萊恩來訪能否糾正偏差,最重要的是看此次達成的戰略共識能否在中歐接下來的互動和溝通中得到落實。”金玲強調。
當下,歐洲被烏克蘭問題深度捆綁。烏克蘭問題也成了馮德萊恩等歐洲領導人近期訪華的既定議題之一。
丁純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持續逾一年的烏克蘭危機使歐洲不堪重負,隨著美國戰略重點轉移以及接下來美國大選可能帶來的諸多變數,法德等倡導歐洲戰略自主的國家越發意識到,軍事手段不是解決俄烏沖突的正確方式。如果仍然追隨美國,放任沖突持續,在推動解決沖突進程中將中國越推越遠,只會讓歐洲處于更加被動的局面。
馬克龍積極評價今年2月中國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稱“中國參與和平努力是一件好事”。這次訪華前,他提出把雙方重新帶回“談判桌前”的目標,鼓勵中國繼續發揮促談的積極作用。在《聲明》中,中法支持一切在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基礎上恢復烏克蘭和平的努力。
受訪專家表示,馮德萊恩是歐盟內部對華比較“強硬”的一派,3月30日其出發訪華前曾就歐中關系發表“原則性講話”并談及烏克蘭問題,稱北京在這場沖突中的表現對歐中關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一天,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中方希望積極推動中歐關系,但這必須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將中歐關系與烏克蘭危機捆綁有政治意圖。
金玲強調,烏克蘭危機讓中歐關系多面承壓是不能回避的現實。她指出,雙方對于烏克蘭問題的理解不盡相同,在預防沖突升級、和平止戰、協商對話等問題上有共同立場,但對于歐洲來講,烏克蘭危機事關其核心利益,中國則認為要從歷史經緯去看這件事情的復雜性,“復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互動,可以化危為機。”在金玲看來,歐洲對于中國立場的認識已經漸趨理性,歐洲有幾種聲音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她進一步闡釋道,首先,歐洲逐漸意識到盡管雙方在理念上有差異,但歐洲認為中國的調停或斡旋將對危機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其次,歐洲有聲音認為如果中國真同樣加入制裁俄羅斯,帶給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更嚴重,最終歐洲也將受其害。最后,今年2月中國提出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十二點和平計劃”后,歐洲內部一個主導性的聲音是:試圖強行捆綁中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應該多傾聽中國聲音。
“這些都是積極態勢,此次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發出幾點共同呼吁,中歐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又接近了一步。”金玲還表示,經貿關系一直是中歐關系的“壓艙石”,雙方在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有待加強。“如果能夠通過雙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對話,加強中歐關系中的安全維度,不僅有利于中歐關系的穩定和健康,更具有在世界范圍內促進和平的目的,尤其是當前美國推動北約‘亞太化的背景下。”她說。
責任編輯: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