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今年以來,生產需求逐步恢復,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就業形勢總體好轉。當前,政策措施持續顯效,勞動力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主要表現為:
一是勞動力市場主體人群的就業形勢改善。3月份,市場上的崗位需求增加,新增就業規模增至297萬人,比上年同期多增12萬人;全國25—59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低至4.3%,比2月回落0.5個百分點,處于2018年以來該指標同期數據的最低值;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和城鎮困難人員就業人數分別增至118萬人和40萬人,比上年同期分別增加10萬人和2萬人。
二是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繼續增加,農民工就業狀況顯著改善。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都實現了加速增長,對吸納農民工群體就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是大城市就業形勢逐漸向好。2022年以來,大城市就業狀況穩中趨緊,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4%—6.7%的高位區間波動。今年以來,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服務需求快速釋放,帶動了大城市就業擴大。
展望二季度及下半年,中國就業形勢總體將呈現平穩向好態勢,特別是二季度就業回暖勢頭將好于一季度。然而,應當注意到,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外需增長存在不確定性,國內需求不足的制約仍然明顯,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牢固。同時,部分勞動者在求職就業中還有“急難愁盼”問題,青年人尤其是高學歷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較大。
針對當前就業領域的實際問題,應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加強就業政策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提高針對性,注重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綜合運用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抓好政策落地落實,持續釋放政策效能。
一是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堅持把促就業作為發展的優先目標,制定財政、貨幣、金融、產業等政策時,將就業優先作為重要依據和政策效果評價標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實施重大投資項目時應把對就業增長的影響分析作為必要條件,優先安排具有較好就業增長效應的公共投資。
二是落實好穩就業政策,提升治理效能。實施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多吸納就業;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困難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工作;推進創業政策落實落細,提高創業服務水平。
三是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加強技能培訓監管,規范和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市場;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
四是加強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加快零工市場建設,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領域及時完善培訓規范,增強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和動態性;適當放寬就業幫扶政策條件,使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在就業地享受更多政策支持。
供稿/中國網
責任編輯: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