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了一系列有關“奮斗”和“幸福”的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的報告中也深刻談到了不懈奮斗和人民幸福,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奮斗幸福觀。在精神內蘊上,奮斗幸福觀內蘊理想精神、責任精神和勞動精神,極具新時代的特色;在理論底蘊上,奮斗幸福觀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理論基礎,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方法論,具有鮮明的唯物辯證法色彩;在價值意蘊上,奮斗幸福觀能夠為復興中華民族提供行動指南、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基礎以及為培育全面人才提供發展動力。
關鍵詞: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精神內蘊;理論底蘊;價值意蘊
近年來,“奮斗”與“幸福”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點關注對象”。早在2018年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談到了奮斗與幸福的聯系,科學闡述了二者的辯證依存關系,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奮斗幸福觀這一先進理論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到了人民的“幸福”,更多次提到了“奮斗”。
一、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精神內蘊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新時代的產物,內蘊朝向共產主義的理想精神,對黨、民族、人民的責任精神以及付諸于實踐的勞動精神。
(一)內蘊理想精神
奮斗是以理想為目標的奮斗。奮斗應包含三大要素:長時間的堅持、攻堅克難的勇氣以及明確的理想目標。前二者告訴我們,三分鐘熱度、隨意和中途放棄并非真正的奮斗,遇到挫折和困難就退縮也不算真正的奮斗;而后者的理想目標則表明,如果奮斗沒有明確、正確的目標,那就是假努力,往往容易誤入“歧途”,難以取得預想的結果。這啟示著我們,真正的奮斗是有理想、有目標的奮斗。在這一點上,我們黨早已用實踐做過檢驗,可以說,黨的成功正是踐行了真正的奮斗,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堅持和努力,符合“長時間堅持”的奮斗要素;面對強敵從未退縮,符合“攻堅克難的勇氣”的奮斗要素;始終以共產主義和人民幸福為目標,符合“明確理想目標”的奮斗要素。
此外,理想也為奮斗指明了方向,凝聚了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表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1]理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理想為奮斗指明了方向,它承載著人民、社會乃至國家的期望——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邁向共產主義社會、復興中華民族,正是這些理想為奮斗提供了明確、具體的方向;另一方面,理想為奮斗凝聚了精神力量,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就是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2]它對奮斗具有激勵和牽引作用,如同沙漠中的綠洲,為奮斗者提供希望和動力。
理想承載了幸福的希望,通過奮斗實現理想抵達幸福。幸福是通過奮斗實現的理想,幸福的獲得蘊含著理想的實現,可以通過奮斗將理想轉換為現實以靠近幸福。也正是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的理想,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必定可以將這一理想轉變為現實,實現全體人民的幸福。總之,奮斗幸福觀深刻蘊含了理想精神,貫穿于理想、奮斗與幸福三者的關系之中。此外,奮斗幸福觀還蘊含了對黨、對人民、對民族的重大責任精神。
(二)內蘊責任精神
真正的幸福依托奮斗而來,要想獲得幸福人人都應該奮斗,“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3],要將奮斗視為我們肩上承擔的一份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表明:“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4]中國今天的一切都是依靠民族、人民和黨奮斗得來的,那么對民族、人民和黨有著重大的責任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奮斗幸福觀應時代之需,蘊含了對民族、對人民、對黨的重大責任。
通過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對民族的責任。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為世界文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自鴉片戰爭打開國門,我們便深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封建主義的打壓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人民深陷苦難之中。一群英勇無畏的有識之士為了振興中華頑強奮斗,卻都以失敗告終。直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黨的帶領下,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當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巨大挑戰,也是良好機遇,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靠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5]是這個時代賦予了我們對民族的責任,我們肩負著復興民族的重大使命。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為民族而奮斗,是實現民族的幸福,唯有奮斗方可承擔起這份責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幸福。
通過奮斗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人民的責任。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偉大人民,在國家危難之際,是人民緊跟黨的領導英勇抗爭,譜寫時代的贊歌。人民不僅是筑夢的參與者,更是成果的享受者。沒有人民的付出與犧牲,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因此要始終維護人民的利益,切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6]享受美好生活是人民應享有的待遇,也是激勵人民建設更好祖國的重要動力。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為人民而奮斗,是實現人民的幸福,唯有奮斗方可承擔起這份責任——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
通過奮斗使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是對黨的責任。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且敢于自我革命的偉大政黨,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7]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從危難中走出,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而現在我們要實現民族的復興更需要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為黨而奮斗,是實現黨的幸福,唯有奮斗方可承擔起這份責任——使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幸福。
在新時代的演繹舞臺上,我們應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意識到奮斗幸福觀蘊含的責任精神,勇擔歷史使命是這一代奮斗者的時代考卷。此外,我們還應該深刻意識到奮斗幸福觀蘊含的勞動精神。
(三)內蘊勞動精神
奮斗幸福觀以奮斗為實現路徑,而勞動是奮斗的基本形式,因此奮斗幸福觀也內蘊了勞動精神。奮斗作為一種勞動實踐活動,落實在勞動實踐中,又在勞動實踐中進行。
奮斗落實在勞動實踐中,勞動能夠創造幸福。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8]不勞而獲不是幸福,唯有依靠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才是幸福。不僅如此,勞動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勞動的推動,勞動精神作為奮斗的精神驅動力和力量源泉,蘊含著以幸福為價值追求的精神滿足。
奮斗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勞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意味深長地說道:“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9]習近平總書記將奮斗視同幸福,認為奮斗的過程本身便是幸福,而勞動作為奮斗的基本形式,勞動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首先,它有利于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基于人的需要,人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和條件,通過勞動將其轉化為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資料,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的沖突。其次,它有利于優化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勞動過程中,人與人便建立起了聯系,這樣個人幸福就構成社會幸福的重要評價指標,社會幸福也成為個人幸福的重要推動力。最后,它優化了人與自身的關系。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體力勞動過程中,人自覺主動地運用自己的手、腳以及肌肉等完善個人的身體機能。而在腦力勞動過程中,人腦的運行有利于挖掘思想潛能,鍛煉思維能力,促進自我良性發展和進步。在勞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就,能使人感到欲望滿足和精神充實的幸福,因而勞動過程本身就是幸福的。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是內蘊理想精神、責任精神、勞動精神的奮斗幸福觀,其精神內蘊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對時代現狀準確判斷的前提下,更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依據,基于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方法論產生的,蘊含了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二、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理論底蘊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理論基礎,守正而創新。一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馬克思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并非將幸福寄托于虛幻的人,更沒有將人束縛于“絕對精神”,而是強調人的真實性和現實性,認為只有真實、現實的人才可以創造并獲得真實的幸福;另一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即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
(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
幸福是現實和現世的,而非妄想和虛幻的。堅守唯物史觀的馬克思立足于“現實、歷史的人”,主張在現實的世界中,從現實的人及其自由自覺的活動出發來解讀人的幸福。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所提出的“現實的人”,指出費爾巴哈只通過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將人聯系起來,卻沒有看到其他的聯系。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僅與自身的思想、情感產生火花,而且還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中其他的人產生聯系。
現實的人是幸福的主體,在人與人的密切聯系中認識真實的幸福。馬克思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0]人要想實現幸福就不可能擺脫外在關系,這也要求了要想成為一個現實的人,就必須在群體中實現發展,與群體中其他的人產生聯系。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群體給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為只有在群體相互依存的狀態下,才能凸顯發展和人的自由。沒有群體的約束就不會有個人的自由,因此幸福作為個人實現完善的一種狀態,必須在相互依存的群體中獲得,而這一切都歸結于主體是現實的人。
現實的世界是幸福的場域,擺脫異化宗教追求現世的幸福。黑格爾的幸福理論依賴于絕對理念,認為幸福是一個不斷揚棄自身的過程,馬克思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闡述了要擺脫異化的宗教,實現真實的幸福,“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11]人在現實生活中未能尋找自我意識和存在的意義,就將希望寄托于宗教,渴望從宗教中虛幻的存在獲得對自我存在的認知。宗教具有不穩定性,當人們生活美好且基于自身已經觸碰到幸福的前提下時,便會著眼于現實環境認知自我,并將自我判定為現實世界的人;但當現實生活慘痛殘酷時,人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當前現狀,便會將目光轉移到獨立于自我意識之外的神,渴望從虛幻的存在中獲得救贖。其實,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一種想象,在想象中構建虛擬的心靈寄托。但人最終要回歸現實,因為幸福無法依靠空想實現。幸福是現實的、現世的,只有立足現實,幸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實現幸福的路徑,認清人類本質體驗真實的幸福。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才是人的類本質,這個活動不僅可以改造自然,也可以改造自身,正因為如此人類才可以為實現幸福創造條件,倘若人類不能認清自己的本質,未在實踐活動中體現這一本質,甚至與其背道而馳,那就無法實現幸福。因此,馬克思指出了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這是實現幸福的前提,當人類能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不受他人控制時,他便擁有了獲得幸福的一大籌碼。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馬克思認為幸福本身就是辯證統一存在的,不僅是某個方面的幸福,更加不是某個人的幸福,而是多方面、整個社會的幸福,它們密不可分、辯證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
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相統一。一方面,物質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前提。“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12],生存是人類的第一需求,沒有物質基礎,精神活動也難以進行,只有物質滿足了自身的生存需求,精神才能得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精神幸福可以推動物質幸福。列寧指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13],精神上的幸福可以驅動人們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造物質幸福,達到更高層次的物質幸福。可以認為,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是互相推動、相輔相成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既要享受物質幸福,也要追求精神幸福,所謂的精神幸福落實到人民群眾,就是不僅要讓人民群眾穿得暖吃得飽,還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我們要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視為己任,以追求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為價值取向,要建立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榮譽感,謀求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和更大價值的人生追求。
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相統一。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4]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個人離不開群體,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密切聯系。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幸福是以社會幸福為基礎。人是社會中的一部分,社會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大環境,社會得到好的發展,個人才得以有條件實現幸福;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幸福是由個人幸福促進的。社會是由很多個小我構成的,每個人都通過奮斗不斷實現自我的幸福,見之于社會便實現了社會幸福,集體主義精神體現在社會幸福之中。新時代是以全體人民幸福為價值歸宿的時代。
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馬克思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認為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外在環境以推動自我發展實現創造幸福。但馬克思又不僅僅強調創造幸福,也指出了享受幸福。馬克思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再生產生產出來了。”[16]也就是說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消費可以促進生產,享受亦是如此。消費的過程也是享受的過程,只有感受到了享受幸福才更加有動力去實現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奮斗就是一種幸福”,說明奮斗既是一種創造幸福也是一種享受幸福,“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7],堅持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相統一,才是真正的幸福。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為理論淵源,使得奮斗幸福觀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科學,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奮斗幸福觀對時代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
三、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蘊含于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思想理論之中,對中華民族復興、民族精神凝聚以及全面人才培育都蘊含了深厚的價值。
(一)為復興中華民族提供行動指南
回顧過去艱苦歲月,我們黨和國家從未放棄奮斗。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破了往昔的繁榮,中國從此一步步淪為世界列強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18]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正展現出光明的前景,新時代的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靠近這個偉大的夢想。黨之所以能夠救國家于危難之中,一大原因就是黨一經成立就帶領著人民英勇奮斗,從未放棄。
展望未來光明前景,我們更應一如既往繼續奮斗。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奮斗史,接下來的民族復興也需要依靠奮斗去實現,因此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里,而命運的把握則需要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起來,用奮斗灌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說,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這樣的國之幸福、人民之幸福正是黨十年如一日的奮斗取得的豐碩成果。
可見,奮斗幸福觀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刻意義。奮斗幸福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應發展之需,更是應時代之變,為中華民族站穩于世界并推動民族復興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基礎
民族精神是推動我國發展的精神動力,奮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3月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這四種精神匯聚成了偉大民族精神。隨著歷史的發展,偉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民族前進的發動機。正因如此,近代以來我國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危機,但中國人民從未屈服,與敵對勢力頑強抗爭,正是民族精神發揮著作用,使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奮斗幸福觀彰顯奮斗精神,推動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精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如此重要作用,如何凝聚和增強民族精神已是時代的重要議題,奮斗幸福觀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科學回答。奮斗幸福觀表明奮斗是獲取幸福的重要途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奮斗,依賴安逸享樂的途徑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在某一程度上拔高了對奮斗的理解和認知,將奮斗置于核心地位,提高了對奮斗精神的科學認知和價值認同,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凝聚起民族精神,對黨、民族和人民有著重要作用。首先,表現在能夠激勵中國共產黨完成歷史使命。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肩負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這是一項艱苦且長期性的任務,需要中國共產黨凝聚起民族精神,并將繼續在這種精神激勵下完成任務。其次,表現在能夠保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華夏民族,經歷了各種風霜雨雪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當今是風云變幻莫測的新時代,中華民族仍然想生生不息地發展,就需要民族精神的涵養和激勵,在面對困難和挑戰之際不畏艱難奮勇前進;最后,表現在滿足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出自于人的本能,也是社會的發展促使人們有了一定物質基礎作為支撐,以追求更好級別的生活,然而美好生活都是需要通過奮斗得到的,秉承著民族精神去創造的美好生活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的需求。
(三)為培育全面人才提供發展動力
奮斗幸福觀強調幸福是奮斗的目的,而怎樣才算完整的、真正的幸福?缺少德行不是真正的幸福,缺乏智慧不是真正的幸福,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不是真正的幸福,缺失健康的審美不是真正的幸福,不去勞動和實踐也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全面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幸福,因而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9]所以,奮斗幸福觀為時代新人的五育培養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動力。
推動德育發展。人無德而不立,奮斗幸福觀在于通過奮斗建立以德為基的幸福。道德與幸福具有同一性,對道德的踐行不僅是幸福的內在要求,還是幸福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的嘉獎和至善的目的,乃是神圣的東西,是天福。”[20]獲得幸福是行善的目的,推動德育發展能更好地獲得幸福,奮斗幸福觀為德育提供了動力。
推動智育發展。通過奮斗獲取知識,智慧為獲得幸福提供了條件。通過實踐拼搏善于發現并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知識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去積累,學識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去豐富,智力需要通過不斷努力去提升,憑借自發的上進心推動自我學習的意識以增長知識和本領,聰明的人更清楚如何使自己過得更好,這為獲取幸福創造了有利條件。
推動體育發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更是獲得幸福最基本的前提。奮斗是見之于身體和思想兩個方面的鍛煉,在奮斗過程中對鍛煉身體、提高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夠錘煉人的精神意志、完善人的發展人格,奮斗的自我意識是獲取健康體魄的重要驅動力,健康體魄又為幸福奠定了承受對象。
推動美育發展。如果將“體”認作幸福最基礎最前提的條件,那“美”便是錦上添花的重要元素。沒有美的滋養,幸福也是枯燥且單調的,可以說“美”是幸福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美的獲取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個品味美的心靈,還需要一雙創造美的雙手,而這一切都需要依靠奮斗獲得。
推動勞育發展。勞動是五項發展中的核心要素,勞動與奮斗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勞動分為異化勞動以及非異化勞動,往往異化勞動是不遵從個人內心的實踐活動,而奮斗卻是出于上進心自發產生的實踐行為,所以奮斗幸福觀能夠為勞動樹立一個良好的思想航標,不是無意義的勞動,而是具有目標且自發的行為。在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中,奮斗幸福觀扮演著重要的動力源角色,同時也為實現真實的幸福提供了可行方案。
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立足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把握住了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時代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又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和發展目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中國化,使奮斗幸福觀切實推動民族復興的實現。這不僅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具有重大進步意義,更為致力于實現本國發展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4][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8;34;36.
[2][5][7][1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5;958;51-52;936.
[3][9][17]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2-15(02).
[6][1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4.
[10][11][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1;139.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3]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2.
[15][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3;167.
[20]〔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8.
責任編輯??姜淑娟
作者簡介:聶夢霞,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2023年度華南師范大學學生課外科研一般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奮斗幸福觀教育”(課題編號:22MYGA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