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是指自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立以來,雖涌現出一大批學術成果,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時代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未能及時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主要表現為學科理論繁榮但創新性不足,未能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獨立性有所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要概念難以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固化。建立凸顯專業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形成科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概念、與時俱進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走出“內卷化”困境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學科發展
對于一個學科的發展而言,理論是根基,正確的學科理論可以推動該學科磅礴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從建立時就非常著重于學科理論的研究與探討,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較完整的體系。但是從研究的趨勢和呈現出來的成果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出現“內卷化”問題。一方面,在學科發展上,近年來,隨著黨中央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導致其學科理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從其研究的理論深度而言,真正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研究并不多。另一方面,學科理論沒有正面回應社會的需要,從而未能真正發揮解決矛盾的作用。因此,如何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問題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要突破和創新必須要邁過的門檻。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釋義
“內卷化”作為網紅詞語被大家熟悉,并在社會學領域被作為專有名詞進行深入研究。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它是西方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內卷化(involution),又譯‘過密化,它源于拉丁語involutum,原意是‘轉或卷起來。”[1]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上,首次提出農業“內卷化”,認為“在殖民地時代和后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復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2]黃宗智汲取吉爾茨關于“內卷化”的主要觀點,將其運用于研究中國小農經濟上,認為“內卷的要旨在于單位土地上勞動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單位勞動的邊際報酬減少。”[3]隨著“內卷化”內涵越來越豐富,導致更多領域出現對“內卷化”理論的運用,如政治領域中的政權“內卷化”問題。杜贊奇獨樹一幟地指出“國家機構靠復制或擴大舊有的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如中國舊有的贏利型經濟體制——來擴大其行政職能,導致了國家政權內卷化。”[4]從上面的研究可知,無論是吉爾茨、黃宗智還是杜贊奇,在哪個層面使用“內卷化”的概念,就實際的效果而言,都是一種非理想型的變化形態,看似產生了變化,但深層次的發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將“內卷化”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是為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過程。根據“內卷化”的含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問題是指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立以來,雖涌現出一大批學術成果,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時代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未能及時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主要表現為學科理論繁榮但創新性不足,未能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學者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出現的問題,如葉方興提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存在“懸浮化”現象,主要談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社會現實的需要產生一種脫節狀態,更有學者用“斷裂”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狀況。“‘懸浮化表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處于試圖接近但又無法切入的脫節狀態。”[5]但是沒有辯證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取得的成果。而“斷裂”則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割裂了,不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實際情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出現的“內卷化”問題,一方面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實質,另一方面則是回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學科理論發展創新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設立至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質、過程、地位、載體、要素等理論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一系列的成果。沈壯海教授曾在2018年對其進行系統的統計和整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共出版題名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著作556部,其中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而言,與十年前相比,著作數量增長了24%,無論就出版數量還是增長速度而言,基礎理論研究和領域研究是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躍升的重要領域。”[6]著作的發展數量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依然比較熱門。但有學者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存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特別熱衷于用新名詞、新概念,尤其喜歡用別人聽不懂,自己其實也不清楚的概念,看上去很有新意,但僅僅是形式的變化,實質上是毫無理論品質的贗品”[7]的現象。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存在對問題的提出都并非“真問題”,而是為了片面追求所謂“理論創新”而去進行創新,使得其脫離了學科的性質和特征等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曾對理論創新有過重要論述,認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8]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成果中,一些創新并沒有多少實質性進展,只不過是在形式上較為新穎,但內容卻停留在以前的基礎,這對于整個學科發展的前景是不利的。
(二)未能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其學科建立的時間比較晚,但其理論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意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更多的工作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該要與時俱進地更新其理論內涵和外延,使得其能夠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未能及時回應時代要求,如有關元宇宙、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社會熱點現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探討。盡管有些學者試圖去探究如何在這些新視域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成果較為零散。基于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與社會發展趨勢,元宇宙、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在未來人類社會發展中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基礎概念也應與時俱進地對其補充,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理論不斷回應時代要求,才能保持強盛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過程中應不斷“照照社會需求的鏡子”,繼續保持生機和活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從表面上看其理論在逐漸擴大研究領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更加專業化、系統化。但對于理論中的比較重要的基礎概念還存在著一些差異,而沒有做出厘清和界定,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太容易取得更大的突破。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設立與發展歷程可以明晰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本身發展存在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獨立性有所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科尚未正式設立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體現在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建設上,主要體現在經驗性的總結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立以后,從學理上賦予了其地位,但從學科發展角度來看更像是“借鑒已有的馬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上,通過對人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與提煉而逐步定性化、定型化,但這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同性化的辯解理由。”[9]尤其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系并沒有理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最本質的特征未能清晰展現出來。這就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內,但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其他學科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10]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研究上不僅要理順理論來源和邏輯,還要加強對學科理論的專業性研究。有學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獨立性不強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處理與其他學科關系時依附性較強,學科間的對話往往處于‘不對稱狀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缺乏自主性,進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自信。”[11]一個學科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其他學科理論的借鑒與學習,這是保持學科理論不斷發展的外在動力,但應在借鑒的基礎上保持獨立性,避免對其他學科理論過于依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應在借鑒其他學科的基礎上,突出本學科的專業性與特殊性,強調其自身發展的獨立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要概念難以統一
概念是學科理論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會帶動理論發展的深度,還會影響整個學科發展的廣度。學科理論發展要重視對學科概念的研究,取得學界對學科主要概念的認同。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的一些概念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比如標志這門學科的主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一系列相近概念,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它們各自究竟有何含義,邊界哪里,各自的理論定位和出場語境等,不夠清晰。”[12]雖然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研究領域和角度分別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主要概念進行詮釋,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廣度,但一些基礎性理論問題沒有達成共識的現狀,從根本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深度。從學科發展的規律性而言,學科概念沒有形成具有權威性的統一,就會在研究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對概念的解釋并不太符合專業特色的情況。雖然研究成果方面數量是一直往上走,但出現內容重復、學科特色不清晰等現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出現“內卷化”問題。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固化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立時的理論成果更多是體現在教材體系上,主要是以張耀燦、鄭永廷、陳秉公、邱柏生等老一輩思想政治教育者多年的耕耘成果,已經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如今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對其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專著和論文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包括宏觀方面對學科發展的研究,也有對具體學科問題進行的探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呈現全面開花的局面。但綜合分析而言,研究成果在總體上遵循的學科體系并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還是以學科剛成立時的內容為基礎體系去構建,如上文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知識體系,已經有數十個版本的專著出版了,但經過對比后發現“無論是章節設計,還是具體內容,包括主要概念、范疇,都是在1999年高教版《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和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而來的。”[13]而學科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理論體系變化不大,出現了固化的色彩。隨著時代發展,研究中涌現出來新視角與新觀點,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雖然在一些研究上將其納入了體系中——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但是對于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等理論的研究也是基于先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概念的理解,認為網絡只是作為一個載體和工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質上并沒有改變原來的理論體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的應對措施
“內卷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過程中的“瓶頸期”,使得其回歸到正常的軌道還需要追根溯源,必須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本身進行思考和解決。從根本上說,“內卷化”的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并未解決新時代遇到的問題。因此要從學科發展的專業性與可行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問題提出具有學理性的解決措施。
(一)建立凸顯專業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問題的一大表現是其理論成果看似豐富多彩,但有一部分是掛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名義,卻是以其他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去論述,沒有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實質。理論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能夠反映學科本質。因此,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學科邏輯、學科語言等富有專業特色的表達,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縱深發展時就必須要將其專業品質作為第一位。一個學科的專業品質主要表現在學科知識、學科邏輯和學科語言方面。目前學科語言相對來說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科概念和學科體系框架,同時還要在不同的層次對其進行補充與解釋,使得其更加專業化。其次是學科邏輯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凝練專業化的學科思維方式,需要對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做出全景觀察、科學分析,并加以提煉、概括。”[14]這意味著在建立學科邏輯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更重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應該具有的邏輯性,為學科語言的表達提供具有學理性的基礎。最后是學科語言,其作為顯性成果,是由學科邏輯整理呈現出來的。學科語言與學科知識發展具有一致性,應經過學科知識的系統優化,并由學科語言進行富有專業性的解釋。
(二)形成科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概念
對于任何一個學科而言,“概念體系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表現為由若干核心概念構成的層級明晰、親緣性的概念群。”[15]概念群是由個體概念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的概念是最能充分體現其專業性。當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一些概念的理解達成一致,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表現為對意識形態灌輸與教化。然而,有一部分概念在學界上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其賦予不同的含義,如有學者試圖從哲學或者教育學的角度對主要概念進行解釋,但是這種解釋顯然并不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點展示出來,反而會破壞其學科系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主要概念形成統一的基礎上擴展學科理論廣度與深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更加專業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概念的統一應善于結合和運用前人對于其主要概念的論述與總結,形成統領和影響學科發展的概念。
(三)與時俱進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
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卷化”問題不能只停留在狠抓其專業性發展,還要關注到其未能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的現實問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然停留在以前的體系,面對新時代科技進步、黨和國家發展的要求,未能及時做出回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在遵循基本概念體系的原則下要將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做出具有說服力的學理性分析,將其納入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如前面涉及到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當前所遇到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合理的位置,意味著要打破之前的理論體系。但這種打破不是隨便將其放置其中,而是要有嚴謹的學科邏輯和縝密的學科語言,才使得其具有令人信服的學理性。因此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的學科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和分析,還要針對網絡作為新事物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本質關系進行探討,最終才能得出結論。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領域還存在不少因時代發展需要而繼續深入研究和論證的課題,應與時俱進地更新理論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計亞萍.“內卷化”理論研究綜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03):48-49.
[2]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M].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
[3]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中華書局,2000:77.
[4]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66-67.
[5][14][15]葉方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懸浮化”狀態及其反思[J].湖北社會科學,2020(05):153-160.
[6]沈壯海,金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10年:回顧與展望[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4(05):178-187.
[7]陶磊.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生存困境的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2018(09):50-55.
[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
[9]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需要明晰的幾個基本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7):20-22+32.
[10]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07(Z1):38-46.
[11]葉方興.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對話能力[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5(04):109-118.
[12]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建構中哲學思維的運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04):8-11.
[13]楊增崠.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5):40-44.
責任編輯? 楊定明
作者簡介:梁煌君,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