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覺、思維、情感及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意識清楚、智力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傷,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護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最終會出現精神衰退與殘疾,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隨著當前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與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1-2]。為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需長期住院接受治療,但長時間的住院治療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身心負擔與經濟壓力,加之受到該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等因素的影響,患者用藥依從性呈下降趨勢,進而對疾病的康復產生不良影響。為提升治療效果,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早期恢復,應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個案管理作為一種醫療管理模式,以患者個性化情況為指導,結合其護理需求,制定并實施一系列護理措施,以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預后[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案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0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7.76±2.14)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2±0.72)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4例,中學21 例,小學9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47.69±2.18)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9±0.71)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4 例,中學22例,小學8例。納入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4]中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悉;生命體征平穩,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伴有顱腦器質性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系統疾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及病情,為其提供良好的病區環境,調節病區溫濕度至適宜;囑患者家屬給予陪伴,并鼓勵其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給予患者吃飯、穿衣等日常生活指導,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表現良好的患者,給予言語鼓勵或物質獎勵;遵醫囑用藥,并向患者家屬宣教用藥治療的重要性。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個案管理模式進行干預,內容如下。(1)成立小組:成立以護士長為主導的個案管理小組,所有成員均經系統化的培訓干預,并重點培訓個案管理模式相關知識,保證組員均能夠全面掌握。組內共同分析患者情況,討論后確定康復目標與康復方案及具體康復措施。(2)心理干預:加強護患溝通,注意觀察患者情緒狀態,鼓勵其傾訴內心感受,尋找引發患者不良情緒的具體原因,并采取安慰、鼓勵的方式疏導負性情緒;采取陪同散步、看電視等方式,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拉近護患關系。(3)行為干預: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思想動態,如有不良念頭及行為,應及時進行勸導與引導,如有必要可遵醫囑注射鎮定劑;對病區開展不安全因素的查找與排除,避免出現鋒利的鈍器;囑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看護中,并給予患者關愛,如患者存在異常舉動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4)社交能力訓練: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組織開展打球、打太極及下棋等群體性活動,并鼓勵、引導患者參與。(5)總結分析:以患者個案報告為依據,跟蹤并記錄患者病情變化,及時更新病患信息,分析與匯總患者個案病情及病情發作規律,及時進行護理方案的調整。兩組患者均持續護理至出院。
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1)康復效果: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出院前)康復效果,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36 個項目,采用0~4 分評分法,分值0~144 分,分數與患者康復效果呈負相關。(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進食、床椅轉移、修飾、進出廁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大便控制及小便控制10個項目,滿分100分,分數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關。(3)生活質量: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從生理職能、心理職能、情感職能及社會角色4 個方面進行評價,采用6 級評分,換算為百分制,滿分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相關。(4)護理滿意度: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價,采用1~5 級評分法,共19 個條目,滿分95 分,分為不滿意(≤56分)、滿意(57~76分)、非常滿意(≥77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IPRO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PROS評分、ADL評分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PROS評分、ADL評分情況(±s)分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IPROS評分護理前90.96±7.68 90.25±7.73 0.432 0.667護理后74.05±5.93 58.52±6.10 12.109<0.001 ADL評分護理前58.52±6.63 58.66±6.71 0.098 0.922護理后66.65±7.67 73.79±8.84 4.047<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中生理職能、心理職能、情感職能及社會角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中生理職能、心理職能、情感職能及社會角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中生理職能、心理職能、情感職能及社會角色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情況(±s)分
a表示與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生理職能護理前59.65±5.63 60.11±5.48 0.388 0.699護理后65.67±6.44a 72.79±6.78a 5.051<0.001心理職能護理前56.59±5.08 56.77±5.13 0.165 0.869護理后64.60±5.71a 70.25±5.98a 4.533<0.001情感職能護理前59.93±5.44 60.05±5.34 0.104 0.917護理后66.65±6.22a 71.79±6.25a 3.867<0.001社會角色護理前62.34±5.82 62.76±5.03 0.362 0.718護理后68.64±6.65a 73.76±6.97a 3.525<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致殘慢性疾病,會引起精神與社會功能損害,如不能及時加以干預,將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5-6]。目前臨床尚無根治精神分裂癥的方法,多通過藥物治療的方式改善臨床癥狀,但該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思想與行為并不受大腦的支配,易存在治療不配合等情況[7-8]。因此,在開展治療工作的同時,需要配合更加具體、全面以及個性化的護理服務,以減輕患者精神與社會功能損傷,促進早期康復。
常規護理內容較為單一,護理人員多遵從醫囑為患者提供基礎性的護理服務,缺乏個性化與針對性的特點,難以滿足不同患者的護理需求。個案管理模式強調以個案為中心,通過整合臨床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照護[9-10]。本研究結果提示,個案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個案管理模式相較于常規護理,具有科學與合理的特點,在結合患者個性化情況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具有個體化與全面性的精神衛生服務,旨在促進病情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保障社會安全與穩定[11-12]。楊文君等[13]研究表明,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個案管理模式進行干預,能夠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有效減輕疾病嚴重程度,提升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個案管理模式的優越性。個案管理模式從心理疏導、行為干預、社交訓練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對患者心理與行為方面進行干預,以穩定其情緒狀態,減輕精神壓力,糾正不良行為,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與社交能力。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精神狀態及性格特征等進行個案分析,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護理方案,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保障治療效果,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促進疾病康復。同時,個案管理模式通過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陪伴與開導,可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愛,提升與人溝通的意愿[14-15]。配合社交功能訓練,可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逐步擺脫對護理人員及家屬的依賴,走出封閉狀態,主動融入社會與集體,逐步回歸社會,改善生活質量。護理過程中,對患者的情緒波動及心理動態等情況進行了解與記錄,以便于護理人員及時進行護理方案的完善與改進,持續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個案管理模式進行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疾病康復效果,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