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高德杰
(1.濱州市中心醫院,山東 濱州 251700 ;2.濱州市結核病防治院,山東 濱州 251700)
吡嗪酰胺是臨床上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于結核病的治療中。該藥可引起多種藥物不良反應,臨床中以尿酸升高最常見[1]。腎臟和腸道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2],而吡嗪酰胺可影響腎功能及胃腸道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吡嗪酰胺對結核病患者血尿酸的影響程度。由于目前關于吡嗪酰胺引起結核病患者血尿酸升高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因此需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以便更好地闡明吡嗪酰胺對結核病患者血尿酸的影響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3]。本文就吡嗪酰胺引起結核病患者血尿酸升高的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收集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于我院結核科三病區使用吡嗪酰胺治療的結核病患者的腎功能報告。共收集報告122 份,涉及患者122 例。納入標準:(1)住院期間使用吡嗪酰胺治療者;(2)吡嗪酰胺用藥頻率固定者。排除標準:(1)未使用吡嗪酰胺治療者;(2)治療前存在腎功能異常或合并痛風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5)使用其他升尿酸藥物或降尿酸藥物者。
使用Excel 數據表對全部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體質指數(BMI)、有無糖尿病以及用藥前后的血尿酸水平分別進行記錄,計算各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將患者按性別、體重(<50 kg、50 ~75 kg、>75 kg)、年齡(≤33 歲、>33 歲)、身高(≤170 cm、>170 cm)、BMI(≥20、<20)、有無糖尿病等進行分組,計算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各基線資料對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響。體重分組的界值需要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4]中推薦的吡嗪酰胺使用日劑量(20 ~30 mg/kg)來確定,1.5 g/d 對應患者的體重范圍為50 ~75 kg,因此將患者分為3 個組別,即<50 kg、50 ~75 kg 和>75 kg 組。
本次研究應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行t檢驗,多組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組間行χ2 檢驗。多因素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我病區共收治結核病患者122 例,其中有男性84 例(68.85%),女性38 例(31.15%);患者的年齡為15 ~79 歲,其中≤33 歲者共有43 例(35.25%);>33 歲者共有79例(64.75%);患者的體重為33 ~90 kg,其中<50 kg者共有18 例(14.75%),50 ~75 kg 者共有100 例(81.97%),>75 kg 者共有4 例(3.28%);患者的身高為130 ~187 cm,其中≤170 cm 者共有80 例(65.57%),>170 cm 者 共 有42 例(34.43%);患者的BMI 為14.51 ~32.66,其中≥20 者共有61 例(50.00%),<20 者共有61 例(50.00%)。在122 例結核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共有19 例(15.57%),無糖尿病者共有103 例(84.43%)。治療前不同年齡、體重、性別、身高、BMI 及糖尿病組之間的血尿酸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各組之間血尿酸水平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尿酸水平
以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身高、BMI、糖尿病為自變量,以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體重、身高及BMI 是血尿酸升高的影響因素,身高與血尿酸水平呈負相關,體重和BMI 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血尿酸升高影響因素的分析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肺結核在結核病中的發病率最高,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強。根據2021 年WHO數據顯示,在30 個結核病高負擔的國家中,我國位居第二位[5]。選擇正確的抗結核治療方案,可提高結核病的治愈率,降低繼發性耐藥的發生率。HRZE 是國內外指南中均推薦的一線化療方案[6]。吡嗪酰胺是HRZE 方案中的抗結核藥物之一。吡嗪酸是吡嗪酰胺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該物質在人體內聚集后會引起尿酸排泄減少,導致尿酸被腎小管重吸收增加,從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7]。有研究顯示,吡嗪酰胺在結核病患者中引起的尿酸數值升高的概率約45.6%[8]。由此可見,抗結核治療的患者中,高尿酸血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
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對吡嗪酰胺引起結核病患者血液尿酸水平升高的情況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表明,以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身高、BMI、是否合并糖尿病為自變量,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為因變量行多因素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體重、身高以及BMI 是患者出現血尿酸升高的影響因素,身高與血尿酸水平成負相關,體重以及BMI 與血尿酸水平成正相關。該結果與田娜妮等[9]、蒲強紅等[10]及韓冰等[7]的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田娜妮等的研究為單因素分析,研究中吡嗪酰胺引起結核病患者尿酸升高的因素為治療前基礎尿酸水平、年齡、性別及體重。蒲強紅等的研究顯示患者的年齡、性別及BMI 等并非吡嗪酰胺引起結核病患者血尿酸數值升高的危險因素。韓冰等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口服吡嗪酰胺后發生高尿酸血癥的概率明顯升高。導致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與納入病例數較少、同時合并糖尿病患者病例數較少、研究方案的設計不同等多種因素有關。
目前,結核病患者口服吡嗪酰胺發生血尿酸水平升高后,是否需要將吡嗪酰胺減量或停藥、減量或停藥的標準、是否需要同時加用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藥物等問題尚未達成一致[11]。馬瑛龍等[12]研究結果表明,口服吡嗪酰胺后出現高尿酸血癥的患者,4 周后可表現出一定的耐受性。此外,結核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除與吡嗪酰胺有關外,還可能與患者的飲食習慣、機體脂代謝等因素相關[13]。
綜上所述,對于口服吡嗪酰胺的結核病患者,體重、身高以及BMI 是患者出現血尿酸升高的影響因素,身高越低、體重及BMI 越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就越高。該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納入病例數較少,納入的影響因素較少等,有待更大樣本的研究來明確吡嗪酰胺對高尿酸血癥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