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萍
(廣西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平南 537307)
新生兒顱腦疾病(Neonatal brain disease)是臨床新生兒科常見的一類疾病[1]。顱腦超聲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方法[2],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可重復檢查等優點,適用于新生兒和嬰幼兒。顱腦超聲檢查可用于診斷顱腦疾病,如顱內出血、腦室積水、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缺氧缺血性腦病等[3]。對顱腦疾病患兒的病情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4]。為進一步探討顱腦超聲檢查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文收集了我院2022 年2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疑似患顱腦疾病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22 年2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200例疑似患顱腦疾病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疑似患顱腦疾病,具有相應的癥狀、體征;病歷資料完整;于我院行顱腦超聲檢查和MRI 檢查。在這些患兒中,有男108 例,女92 例;日齡2 ~5 d,平均日齡(2.9±0.5)d ;出生體重849 ~4588 g,平均出生體重(3495.3±99.8)g;出生孕周30 ~37 周,平均出生孕周(35.5±0.5)周;其中足月兒89 例,早產兒111 例。
對所有患兒均進行顱腦超聲檢查,方法是:取仰臥位,探頭選擇線陣探頭(梯形成像、小微凸陣探頭),探頭頻率設置6 MHz 以上(探頭頻率要求在3 ~10 MHz范圍內可調,或采用多個頻段不同探頭的組合)。檢查部位:對前囟(前囟是顱腦超聲檢查最常用的聲窗,前囟在胎兒出生后12 ~18 個月閉合)、顳囟、后囟等多個部位分別進行冠狀面、矢狀面的連續掃查,獲得不同切面、不同方位的顱腦聲像圖。觀察大腦中線是否對稱、雙側側腦室是否對稱,觀察雙側脈絡叢、雙側腦室、小腦、透明隔腔、腦實質及大腦皮質溝回等顱腦內部結構的聲像表現,測量并記錄大腦半徑、側腦室外側壁至中線距離、第三腦室寬度、大腦前、中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s)、搏動指數(PI)、舒張期末血流速度(Vd)、收縮期/舒張期流速比值(S/D)、阻力指數(RI)等[5-6]。所有患兒均行MRI 檢查,檢查方法略。
統計顱腦超聲檢查、MRI 檢查對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檢出率,并以MRI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統計顱腦超聲檢查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準確率。新生兒顱腦疾病包括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顱內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脈絡叢囊腫(Choroid plexus cyst)、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等。顱內出血的分級標準:Ⅰ級:僅表現為室管膜下出血;Ⅱ級:在Ⅰ級出血的基礎上,查出腦室內出血;Ⅲ級:在Ⅱ級出血的基礎上,合并腦室擴大出血;Ⅳ級:在Ⅲ級出血的基礎上,同時存在腦實質內出血。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200 例患兒進行顱腦超聲檢查的結果顯示,其中有174 例患兒患有顱腦疾病,檢出率為87.0%,其中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感染、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分別有68 例、46 例、10 例、20 例、30 例;對200 例患兒進行MRI 檢查的結果顯示,其中有178例患兒患有顱腦疾病,檢出率為89.0%,其中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感染、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分別有68 例、50 例、10 例、20 例、30 例。顱腦超聲檢查、MRI 檢查對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以MRI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顱腦超聲檢查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準確率,結果為97.75%(174/178)。

表1 顱腦超聲檢查、MRI 檢查對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檢出率[例(%)]
新生兒顱腦疾病是指胎兒在出生后28 d 內出現的腦病[7],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顱內囊腫等。這些疾病會導致新生兒的大腦功能受損,使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或運動行為發育遲緩,影響嬰兒的正常發育,且易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對患兒的身心健康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早期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并進行積極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新生兒顱腦疾病的診斷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顱內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無輻射、安全、可重復性強的檢查方法[8],是新生兒顱腦疾病的重要診斷手段之一。該檢查是通過聲波成像技術(超聲波與頭骨的聲波傳導特性[9])來觀察血管的位置、形狀以及腦血管畸形、顱內出血、血栓形成、腦血管狹窄等病變,同時還可以測量腦血流速度、阻力指數等,為診斷和治療新生兒顱腦疾病提供了重要參考[10-1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00 例疑似患顱腦疾病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顱腦超聲檢查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結果顯示,顱腦超聲檢查、MRI 檢查對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MRI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顱腦超聲檢查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準確率,結果為97.75%(174/178)。這與劉憶等[12]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說明顱腦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簡便、安全、無痛、快速、可重復性強、經濟及病變檢出率高的檢查方法[13]。對疑似患顱腦疾病的新生兒進行顱腦超聲檢查,可清晰觀察到腦室結構及血管管腔結構的變化,有助于幫助醫師做出正確診斷,與MRI 相比更加安全[14],不需要導入任何物質,也不需包扎,無損傷,無刺激,可避免放射損害,減少醫療支出,更易于被患兒家長所接受。顱腦超聲檢查可以在非侵入的情況下,檢測和診斷各種腦部異常,如顱內出血、腦室積水、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缺氧缺血性腦病等。
綜上所述,顱腦超聲檢查在新生兒顱腦疾病的篩查、診斷和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提供廣闊、清晰的檢查視野,且軟組織分辨率較高,是一種無創、清晰、非輻射性的檢查方法,可以快速獲取顱內血流的圖像信息,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多種新生兒顱腦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