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愛群,鄢 文
(中國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三醫院康復醫學科,廣西 南寧 530021)
腰痛通常是指下腰部、腰椎、骶骨或臀部疼痛不適的主觀感覺[1]。以中老年人多發,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勞作模式的轉變,辦公室一族隊伍不斷壯大,其發病逐漸趨于年輕化。很多腰痛患者在進行相關常規治療后,病情都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經常會因為姿勢異常或者稍加勞累而再次誘發疼痛。還有少部分患者經過各種常規治療后疼痛緩解并不明顯,逐漸發展為頑固性腰痛[2-3]。頑固性腰痛相較于一般腰痛治療難度較大,預后往往不佳,長期效果難以維持,給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諸多不便[2]。筆者近年來采用身痛逐瘀湯結合腰椎穩定性訓練治療頑固性腰痛,取得了良好效果。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58例頑固性腰痛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 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治規范》中腰痛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腰痛,反復發作的病程在3個月以上;(2)腰痛嚴重者,因劇痛不能側臥;(3)年齡20 ~60 歲者;(4)臨床檢查發現腰部X 線片異常或尿常規異常。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患有其他疾病且正在使用糖皮質激素等可能影響結果判斷藥物的患者;(3)懷孕者;(4)患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及不能配合治療者。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n=28) 和治療組(n=30)。治療組: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4 例、16 例;年齡21 ~54 歲。參照組: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3 例、15 例;年齡22 ~56 歲。比較兩組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采用身痛逐瘀湯+ 傳統腰背肌功能訓練進行治療。身痛逐瘀湯的配方:龍膽15 g,川芎30 g,桃仁35 g,紅花30 g,甘草12 g,羌活16 g,沒藥12 g,當歸18 g,菩提18 g,香附9 g,地龍15 g。腎功能不全加六味地黃丸;對寒濕痰阻的患者輔以獨活寄生湯治療;而對濕熱痹阻者可以加入薏仁湯。傳統腰背肌功能訓練方法如下:(1)反復搓腰: 將雙手分別放于同側腰部,手掌心上下搓擦腰部,15 ~20 秒,以腰部發熱為度。每日1 次。(2)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兩手自然放置于體側。一側下肢屈髖屈膝, 腳蹬床面,另一側下肢伸直做腿抬高動作,角度逐漸增大,幅度最大時,保持10 秒左右。雙下肢交替進行,每側10 ~15 次左右。每日1 次。注: 雙下肢抬舉高度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不做統一要求。(3)五點支撐法: 讓患者仰臥,雙臂向身體兩側伸展,手掌撐地,雙腳分開與臀同寬,膝蓋彎曲,保持手臂不動,慢慢地用臀部、腰部和背部發力,將身體抬離地面,并將兩肩抵在地上收緊肩胛骨,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順暢、有節奏。一組動作重復10次左右,每天1 組。(4)飛燕點水法: 患者俯臥躺在硬板床上,大腿先向后伸,頭和背部盡量向后仰,小腿并攏向后伸。上述動作每日一次。三周為一個療程,治療時間為三個療程。治療組采用身痛逐瘀湯+ 腰椎穩定性訓練進行治療。身痛逐瘀湯的藥物組成及劑量用法同參照組。腰椎穩定性訓練:仰臥屈膝腹式呼吸( 呼吸重建):仰臥,雙手放于身體兩側,雙腿屈髖屈膝,下頜微收, 隨著呼吸,讓腹部進行有節奏的擴張和收縮,進行20 ~30 個呼吸,每日1 次。卷腹死蟲式( 腹橫肌訓練,增強核心穩定性) :(1)平躺于墊上,手臂緩慢抬起,與地面保持垂直,屈膝抬腿,大腿與地面呈90° ;(2)讓患者臀部離開地面,而腰部要緊貼地面,雙臂和雙腿垂直放下,貼于地面;保持10 秒,再緩慢收回歸位。兩側交替,進行10 ~15 次,每日1 次。注: 腹部始終處在收緊的狀態;下放時腰部始終保持貼地;保持身體平衡,不要晃動。仰臥屈腿俄羅斯轉體( 鍛煉脊柱及骨盆旋轉的能力和穩定) :平躺在墊上,手臂打開,掌心朝上,兩臂與身體形成一個“T”字,雙腿屈腿抬起,大腿與地面、小腿與大腿的夾角均為90°。保持兩腿并住的姿勢,將腿部轉向身體一側,感受腰腹部的牽拉感,略作停頓,然后轉向另一側,轉動過程中肩部始終不要離開地面。進行10 ~15 次,每日1 次。俯臥交叉兩頭起( 鍛煉腰椎回旋肌群,增強腰椎穩定性):取俯臥位,手臂前伸,掌心朝向地面,同時抬起單側手臂和對側下肢,角度最大時保持10 秒左右,兩側交替,每側10 ~15 次,每日1 次。上述動作每日一次。三周為一個療程,治療時間為三個療程。各姿勢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1)根據個體耐受不同初起劑量以耐受為度,循序漸進緩慢增加。(2)練習前務必做好熱身,訓練后及時放松。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VAS 評分)和臨床療效。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SPSS 24.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6.55±2.85 2.02±0.68參照組 28 6.34±2.35 4.32±1.65 t 值 0.3049 7.0258 P 值 0.1075 0.0000
腰痛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它是一種綜合的癥狀。可引起腰痛的疾病也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有:(1)脊柱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腰痛,比如腰部的扭傷、挫傷以及腰部的勞損、肌纖維炎引起的軟組織性疼痛。(2)由腰椎骨性結構改變引起的腰痛,比如腰椎的骨折、類風濕性脊柱炎、腰椎骨質增生以及小關節紊亂引起的腰痛。(3)由腰部的脊髓和神經損傷引起的腰痛,比如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髓的壓迫癥狀、神經根炎、脊髓的腫瘤等引起的腰痛。(4)由內臟器官的疾病所引起的腰痛,比如腎炎、泌尿系結石、泌尿系感染、膽囊結石以及前列腺炎、女性的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等[4]。而頑固性腰痛在臨床上表現為反反復復頑固性的腰痛,病情嚴重時翻身或彎腰都非常困難,其是一種脊椎慢性炎癥;一般是因為腰肌勞損的原因引起的,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過度勞累等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會導致腰部的肌肉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從而會出現慢性勞損的現象,導致腰痛。腰椎周圍比較小的肌肉( 如多裂肌、回旋肌肉等) 負責腰椎的穩定,而位置相對靠外的大塊肌肉( 如豎脊肌、腰髂肋肌等) 則主要負責運動。穩定是運動的基礎,在腰椎不夠穩定的情況下,大塊肌肉除了要完成自己的運動任務之外,還要額外發力來輔助穩定,超負荷的工作量易引起肌肉勞損,致腰部氣血瘀滯,經絡不通[5]。頑固性腰痛屬于中醫“痹癥”范疇。腰痛在中醫證候鑒別診斷中分為四型。第一種是充血型,多因外力作用于腰部而引起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第二種是腎陽虛型,通常表現為腎區疼痛,室溫正常時疼痛減輕,進食冰凍食物時疼痛加劇;第三種是腎陰虛型,可出現陰虛、火旺、熱則痛脈無力等癥狀;第四種是寒虛型,在潮濕、寒冷的氣候中進展,在中等溫度下減輕。以上分類應在正常治療下進行,避免引起其他類型的病癥[6-7]。腰痛的中醫治療主要包括中藥、推拿手法、針灸、石膏、熱敷等。中醫辨證論治時,氣滯瘀血型可內服復元活血湯,風寒痹證可內服烏頭湯;按摩手法要松弛,以解除腰部肌肉痙攣,舒筋活血,行氣止痛;可針灸腰部夾脊穴、腎俞、大腸俞、阿是穴、委中穴等;也可采用伸筋草、寬筋藤、海桐皮、川芎、牛膝等舒筋活血的中藥外敷。而對于頑固性腰痛,臨床常用身痛逐瘀湯治療,主要是以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等多種中藥材混制成湯劑后服用,以達到活血行氣、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目的[8]。在服用此藥之后能夠加速體內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以幫助改善氣血運行不順暢,同時還可以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有利于改善氣滯血瘀所引起的各種癥狀,有效活血化瘀;并能夠使身體當中的寒濕氣快速排出,有助于改善濕氣比較嚴重所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取得祛風除濕的效果[9]。目前,一些臨床醫生仍在使用仰臥或俯臥的方式來訓練腰痛患者。但是,這些訓練方法經過研究發現,首先是腰部壓力過大,使患者的腰痛更加明顯,過度的脊柱屈伸活動加劇了疼痛,腰椎不穩。而本研究中這種腰椎穩定性訓練方法,不僅可以減輕腰椎的高負荷,還可以訓練脊柱周圍的局部穩定肌,提高脊柱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醫院要加強治療師以及護理人員的技能,讓治療師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引導患者進行更好的康復訓練[10]。通過以上兩種方法的結合治療,對于頑固性腰痛的病癥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且因其顯著的優勢,對此病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并具有良好的遠期療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治療方法對于頑固性腰痛均有效果,但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VAS 評分更低,相比參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說明,應用身痛逐瘀湯治療的同時輔以腰椎穩定性訓練,能更有效地促進患者的康復,保證療效。
綜上所述,對頑固性腰痛患者采用身痛逐瘀湯結合腰椎穩定性訓練進行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