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薛曼
摘 要:我國經濟進入提質增效的新常態時期,制造業作為一國經濟的“壓艙石”,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發展中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推進高速與高質、經濟與環境相協調,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構建制造業強國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新發展理念,分析制造業在新業態下發展狀況,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從制造業經濟實力、創新潛力、綠色能力、融合動力四個方面構建制造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科學測評制造業競爭實力提供借鑒,并為制造業其未來的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 競爭力 指標體系 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4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007-02
一、引言
新時代,疫情的沖擊、產業變革、科技發展相互交織,加速了全球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進程。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與動力產業,目前制造業產能過剩,低端鎖定、創新能力低下制約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從而制約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因此,新業態背景下,堅持新發展理念,響應國家政策與發展理念,以高競爭力提升發展能力,實現在全球價值鏈的躍升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產業發展是一個互聯互通的過程,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局限于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對制造業發展的關注要結合外部發展環境以及內部整體實力,既要關注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從全面角度出發衡量制造業產業的競爭力水平,發現短板與不足。本文從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新遵循原則的基礎上,分析整理目前對制造業競爭力評價的相關文獻研究,借鑒其經驗與當下新發展理念相結合,構建制造業競爭評價體系,以期能夠助力未來制造業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體系研究綜述
(一)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目前學者主要聚焦于內部與外部因素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杜傳忠等[1]對基礎研究影響高技術制造業競爭力的機制與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技術水平提升和技術結構制約競爭力提升。李勛來等[2]從新舊動能轉換角度,考慮制造業的產業基礎、結構、產出與科研,對海洋化工產業的競爭力進行了科學測評,并提出產出對制造業發展中的影響占據主要地位。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技術環境與政策環境等。姚戰琪[3]用2013—2020年我國各地區微觀數據證明了數字經濟發展越繁榮,對數字技術掌握越熟練,制造業出口競爭力就越強,二者呈現正相關,同時為未來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借鑒。傅春等[4]揭示環境規制對綠色競爭力的影響機制,為綠色競爭力提升提出采取柔性化市場手段鼓勵環境保護、加大政策對科技的引導作用、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等對策建議。
(二)制造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
目前對制造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中,學者們對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不同的角度。早期學者們主要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構建體系。鄭學黨[5]從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和價值分配三個層面構建了制造業價值競爭力評價體系,對中國七大區域的制造業價值競爭力水平進行了測度和比較分析。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學者們開始考慮競爭力不僅應包含經濟效益,社會與環境也應該包含在內。關于競爭力的研究開始將了綠色納入體系。王朝陽等[6]在投入—產出的基礎上,加入市場與外部發展環境構成四個維度的評價體系,以科學系統的評價原則與方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準確的測評。陳佳[7]從國際市場占有率(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三個方面,將各國競爭力劃分為三個梯隊,并指出中國智能制造業在“先進型”第二梯隊中居于前列。唐露源等[8]以產業鏈競爭力、研發創新競爭力、人才競爭力、資本競爭力、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五個維度的產業競爭力模型,通過主客觀賦權對高技術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李朋林等[9]從外顯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及環境競爭力四個維度構建煤炭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科學地評價某地區煤炭產業競爭力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制造業競爭力,是指制造業在主體競爭的環境中,競爭主體爭取某種資源、快速搶奪資源和占領市場的能力[10]。文結合制造業競爭力的概念與新發展背景下對產業的要求,借鑒已有研究,從經濟、創新、綠色、融合四大角度出發,構建了四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制造業競爭力指標內涵如下:
經濟發展實力:經濟實力是制造業生產管理發展的保障,有無經濟實力決定了產業生產能否正常運行。評估指標主要從發展規模、勞動效率與經濟效益反映。其中,產值是制造行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使用總產值來表示制造業的發展規模;制造業生產過程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是創新效率的保障,使用增加值與就業人數之比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來反映制造業的勞動效率;盈利水平是提升競爭力的終極目標,反過來,利潤也體現了行業競爭力的大小,用利潤總額來反映制造業的經濟效益。
創新活動潛力:技術創新是行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順應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主要從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兩個方面反映。其中,創新投入是創新鏈的起點,充足的資金是創新活動持續開展的保障。使用R&D經費支出反映制造業對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視。創新產出是創新收益的直接反映,決定了創新過程的整個產出效率。使用有效發明專利反映技術與工藝的轉化能力。新產品收入反映工藝轉化成產品的市場化效益。
綠色提升能力:高投入、高污染與高耗能的粗放發展是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度依靠礦產資源不僅造成了制造業對外資源依賴程度,同時,加劇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順應綠色發展趨勢,使用能源消費總量反映制造業對能源的消耗程度。工業產生過的廢水、廢氣以及固體排放物,對健康有很大的危害,用工業三廢排放量反映環境的污染程度。環保體現了行業的節能意識,用行業的節能環保支出反映對環境保護與節約能源的重視程度。
融合發展能力: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使產品與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催生了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及新業態,產業融合發展對于制造業競爭水平的評價必不可少,為評價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程度,使用軟件業務收入反映制造業在整體信息化水平。政府政策扶持可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效應,反映了產業當前發展趨勢,使用政府轉型資金投入反映政府支持力度。制造業在制造業產業服務化是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領域,使用電子商務銷售額來表示在服務領域的規模水平。
四、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建議
(一)提升制造業創新潛力
政府要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創新提供制度保障,領頭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增強產學研合作力度。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產品上,還體現在商業模式優化方面,新技術使產品精準化服務消費者,使創新流程更加高效服務于企業生產,商業模式使企業運營管理更加靈活。因此,要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加大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投入,將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鏈接。協同創新是制造業創新的重要發力點,行業要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平臺。
(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
低附加值與生產效率是制約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原因。政府要發揮引領作用,政府發揮杠杠作用,采取激勵政策推動制造業轉型,加大轉型財政資金投入。促進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發展,塑造培育新的增長點,發揮此領域優勢,培育就有國際競爭力的領頭行業。信息化時代,使產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入融合,順應不斷升級的消費結構趨勢,以服務提升制造業附加值。
(三)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程度
綠色發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順應清潔高效低碳的發展趨勢,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府要完善低碳綠色標準體系,形成多元化、一攬子政策體系,培育行業綠色領軍企業。以重大項目工程為指引,構建綠色生態園區、產業鏈集群。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政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研發低碳產品與設備。深化數字技術賦能綠色制造,推行全面循環產業體系,深化綠色交流機制。
[基金支持: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1215)]
參考文獻:
[1] 杜傳忠,孫興隆.基礎研究對我國高技術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機制和效應分析[J].經濟縱橫,2022(09):64-76.
[2] 李勛來,魯匯智.山東省海洋化工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基于沿海十一省份的比較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22(02):148-155.
[3] 姚戰琪.數字經濟對我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及其門檻效應[J].改革,2022(02):61-75.
[4] 傅春,王娟,余偉.環境規制對綠色競爭力的影響機制——基于我國中部地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223-230.
[5] 鄭學黨.中國制造業價值競爭力評價及空間差異研究[J].經濟經緯,2017,34(03):81-86.
[6] 王朝陽,薛鋒,陳崇雙.基于組合賦權TOPSIS法的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集群競爭力評價[J].鐵道運輸與經濟,2021,43(11):100-106.
[7] 陳佳.中國智能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05):118-122.
[8] 唐露源,霍國慶.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以陜西寶雞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3):28-33.
[9] 李朋林,薛競男.中國煤炭十大主產區產業競爭力評價[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21,41(01):179-186.
[10] 梁樹廣,馬中東,張延輝,李紹東.基于鉆石模型的區域制造業質量競爭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0,36(23):173-177.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作者簡介:趙春雨,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循環經濟與技術創新;薛曼,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創新。]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