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偉 欒鵬 張延清
摘 要:自從地質勘查隊管理體制改革后,原有的三級定額體系不復存在,預算定額更新成為新時期預算定額標準制修訂工作的最大障礙。為了形成新時代三級定額體系,遵循現場即時采集、如實記錄與描述、規范編制等原則,從野外一線工作實踐出發,充分考慮與預算標準對接,構建基于移動端應用的定額信息采集系統,在此基礎上,建設野外一線預算定額信息采集點,多年來選取水工環、物化探、地質測量等地質調查工作手段,以共建的方式累計與30余個地調項目承擔單位建立了400余個野外一線預算定額信息采集點,為地質調查預算定額標準制修訂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地質調查 預算定額 信息采集 移動端
中圖分類號:F22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011-02
一、引言
地質調查預算定額信息是預算標準研究與制定的基礎,自從地質勘查隊伍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后,以往的三級定額體系不復存在,預算定額更新成為新時期預算標準制修訂工作的最大障礙。為進一步夯實預算定額標準研究基礎,更加科學合理地研究與制定預算標準,增強預算定額標準的適用性和合理性,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建立野外一線預算定額信息采集點,該項工作是新時代預算定額研究體系的重要構成內容,是進一步夯實預算定額野外一線數據基礎、推進地質調查定額標準研究與制定的重要舉措,解決了在當前地質工作體制、機制下,由于地質工作勞動對象、勞動組織、技術與設備等因素變化,對地質工作投入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變化影響因素的數據采集。為此,需要開展快速、高效、適應性強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支撐地質調查預算定額信息采集工作開展。
二、定額信息采集原則
一是現場即時采集。為保證定額信息的可靠性,采集工作需要深入野外工作現場,隨地質工作者在生產過程中一起開展現場采集。對生產組織情況、生產技術條件、活勞動與物化勞動投入與消耗、施工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實地觀測記錄與分析研究。
二是如實記錄與描述。定額信息采集的數據作為研究資料,任何一方不對外擴散,也不作為工作考核和審計依據。為保證定額信息的真實性,需要對生產全過程如實反映,不得人為更改各項數據;對不符合技術規范、規程,數據欠合理性與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在填表時進行說明,對原始數據不得進行更改。
三是規范編制。信息采集工作通過下發的系統軟件及時在線填報和采集,對指標欠合理的,可直接向組織方反映。
四是采集與上報要求。采集人員須保證所采集內容的及時、全面、真實、可靠,并做到信息數據連續完整。除特殊的不可抗情況外,各項信息數據均需在線填報。
三、采集點的組織方式
(一)采集點的選取
定額信息采集點的選取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與協調,在大區地調中心的協助推薦下,通過考察,選取承擔地調項目任務、代表性強、有大量野外地質工作經驗的項目承擔單位(大區地調中心、地質隊、地調院等)作為備選基層定額信息采集點。
(二)采集點的建立
采集點建設采取共建形式,依托項目承擔單位項目實施及安全生產保障體系,由指定的聯系人進行協調,委托地質調查項目組開展地質調查定額信息野外采集工作。由作業組指定人員負責具體開展地質調查信息野外采集工作,組織方負責采集點建設與技術支持,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協助采集點建設、日常聯系與協調工作,并對采集情況進行監控,項目組(作業組)負責采集點信息數據采集、報送、采集工作量結算等相關工作。
(三)采集人員的選派
項目承擔單位在本單位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中,協商選取項目主要方法手段,以野外作業組為單元,指定一名作業組的業務骨干兼任野外定額信息采集人員,負責跟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要求采集定額基礎數據,并按規定的形式和時間提交。
四、基于移動端應用的定額信息采集系統建設
(一)定額信息采集系統設計主要考慮的因素
第一,采集點建立在野外工作手段作業組上,一個作業組建一個采集點;第二,采集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工作日志、設備、材料、人員、資料、車輛使用等,不涉及工作手段專業數據;第三,采集人員使用定額信息采集系統完成采集,由現有工作人員捎帶完成,不增加新的工作人員名額;第四,野外工作區的網絡狀況普遍不好,很多區域沒有網絡,有時不能通話以及網絡通信,所以定額信息采集系統建設應充分考慮這一情況;第五,數據采集人員的工作強度與工作地區的地區調整系數直接相關,在制度建設上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
(二)系統建設核心環節
利用定額信息采集系統開展地質調查項目野外一線定額信息采集工作,涉及項目定額信息采集、信息傳輸、信息接收等三個主要環節。重點完成數據存儲、數據傳輸、身份認證及系統安全、GPS和照相機設備使用、與預算標準對接、工作手段日志采集等六方面的主要模塊設計及建設。其中與預算標準對接是系統建設中的核心環節,定額信息采集系統采集的數據是為了測算野外工作手段的直接費用構成,最終服務于預算標準的修訂,所以需要對采集的數據和現行預算標準及基礎定額對接做出前期對接準備,數據對接主要包括工作手段技術條件對接、工作量表現形式對接、工作手段目錄對接、工作崗位(職稱)對接以及工作內容對接等五方面。對接的方式主要采取對接數據的提前預設,在使用定額信息采集系統采集過程中,在相關環節直接選擇預設的數據或者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
1.工作手段技術條件對接。從預算標準中,提取每種工作手段的多個技術條件,以及每個技術條件的可選值和默認值,采集人員使用系統填報技術條件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條件的填報,并對沒有的技術條件和某一技術條件沒有的可選值進行擴展,這就保證了數據后期利用時的有的放矢。
2.工作量對接。從預算標準中,提取每種工作手段對應的工作量計量單位,初步形成工作量字典表,由于有些工作手段工作量有多種表現方式,如有些工作手段即可以用面積來表現工作量,也可以用工作了多少點來表現工作量,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形成工作量字典表,采集人員使用系統填報工作量時,在此預先確定的工作量表示方式基礎上進行填報。
3.工作手段目錄對接。根據預算標準的工作手段目錄的級次進行整理,并且編號,每一個工作手段對應一個唯一的編號,采集人員使用系統填報的工作手段用此編號來進行確定。
4.工作崗位(職稱)對接。從基礎定額數據中,提取相關工作手段的基本人員崗位設置,并形成字典表,采集人員使用系統填報人員信息確定人員工作崗位(職稱)信息時,從該字典表直接選擇或者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
5.工作內容對接。從預算標準中,提取相關工作手段的工作內容,并形成字典表,采集人員使用系統填報工作日志某一點的工作內容時,從該字典表直接選擇或者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
(三)采集工作日志數據模型
每天進行的工作日志記錄是野外定額采集的一項重點工作,但是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手段實施過程總體差異很大,部分工作手段工作過程相似,為了保證數據信息的“原汁原味”,依據不同野外工作手段的特點,應用歸納法,把所有工作手段歸納為五種類型,這五種類型分別進行說明如下:
第一類:工作流動較大類型。此類工作手段的特點是每一個工作點的工作時間很短,每天需要完成多個工作點,工作流動性較大。此類工作手段包括地質測量、物探、化探、砂鉆、取樣鉆、原位測試等,手段工作步驟為:“駐地到工作點”“工作點作業”“轉移到下一工作點”“用餐”“工作點到駐地”“到達駐地”“當天工作結束,填寫當日工作量”。
第二類:工作點相對固定類型。此類工作手段的特點是每一個工作點的工作時間很長,有時需要幾天才能完成一個工作點,工作相對固定。此類工作手段包括淺井、槽探等,手段工作步驟為:“駐地到工作點”“工作點作業”“用餐”“工作點到駐地”“到達駐地”“其他”“當天工作結束,填寫當日工作量”。此類工作手段雖然是在每一個工作點的工作時間很長,但是為白班作業,夜晚不作業。
第三類:24小時連續作業型。此類工作手段的特點是以機臺為主,機臺24小時連續作業,工作人員實行四班三倒,人員需要休息但機器不停歇。此類工作手段包括機械巖芯鉆探、水文鉆探、地熱鉆探、工程地質鉆探、坑探等。手段工作步驟為:進尺、輔助、事故、其他。
第四類:頻繁變化工作點類型。此類工作手段的特點是工作點工作時間非常短,需要頻繁移動,工作流動性大。此類工作手段包括磁法測量、磁法剖面測量等。手段工作步驟為:“駐地到工作點”“連續測點作業”“用餐”“工作點到駐地”“停工”“到達駐地”“當天工作結束填寫當日工作量”其他。
第五類:抽水試驗類型。抽水試驗比較特殊,單獨抽象為一個類型,特點是與其他工作手段結合比較緊密。工作手段步驟為:儀器安裝調試、自然水位觀測、試抽水、正式抽水試驗、恢復水位及觀測、工作結束、其他。
五、結論
通過設計并建設基于移動端應用的預算定額信息采集系統,在地質調查項目野外一線工作采集點中推廣應用,選取管理基礎扎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質隊或地調院,以方法手段為單元,多年來選取水工環、物化探、地質測量等地質調查工作手段,以共建的方式累計與30余個地調項目承擔單位建立了400余個野外一線預算定額信息采集點,按照預算定額研究與制定需要,全程跟蹤采集預算定額構成要素的量、價、費等數據資料25萬余項,主要包括工作日志記錄數據、設備配備數據、人員配備數據、材料分類及消耗數據等基礎數據,為地質調查預算定額標準制修訂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逐步實現了新時代的三級定額體系。
[基金項目:自然資源部地質礦產資源及環境調查專項項目“地質調查標準化與標準制修訂”(DD20190470)]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地質調查部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 欒鵬,高永臻.新時期下地質調查預算定額體系研究與建設的思考[J].發展研究,2015(06):58-60.
[3] 李興武,劉協偉.地質調查野外基礎定額信息采集APP探索研發[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6,29(12):65-68.
[4] 陳光升,李興武.新時期應加強地調基礎定額采集與核查工作[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27(12):45-47.
(作者單位: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北京 101149)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劉協偉(1977—),男,研究員,研究方向:預算定額標準;通訊作者,欒鵬(1982—),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預算定額標準。(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