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是以科學實踐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和服務他人的道德品格為目標的勞動課程。通過勞動實踐問題發現、勞動成長任務設計、勞動課程實施、勞動行為評價等路徑,傳統的勞動課變為有科學方法指引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從“單學科”走向“跨學科”,從“學技能”走向“練思維”,從“勞動課”走向“做事情”,真正實現學生從想勞動、會勞動到善勞動、愛勞動的轉變。
關鍵詞:勞動課程;科學實踐;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5-0050-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勞動素養是青少年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勞動素養的現狀也呈現出新的特點。2022年3月,項目組成員在徐州市星光小學1—6年級,每個年級隨機抽樣兩個班共536名學生進行了“勞動素養現狀”訪談,訪談發現:學生基本都能夠在家中參加類似刷碗、掃地等簡單的家務勞動,每周參加家務勞動4天以上的比例占到87.5%,其中高年級比例高達95.7%。中高年級有62.0%的學生有利用科技產品參加家庭勞動的經歷,例如使用空氣炸鍋、掃地機器人等。但學生創造性勞動的經歷在本次的抽樣調查中不足0.5%,學生對于勞動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培養自理能力等。
基于以上調查發現,學生的勞動經歷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日常勞動,而是有著鮮明的數字化時代特征。學生勞動素養形成的關注點,集中體現在創造性勞動能力的提升上。科學實踐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優良品格的重要途徑,因此設計和實施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對于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高品質勞動能力尤為重要。
一、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內涵與特征
(一)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內涵
科學實踐導向勞動實踐課程是以科學實踐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和服務他人的道德品格為目標的勞動課程,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科學實踐導向勞動技能、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融合課程、科學實踐導向跨學科勞動課程、“行為導向”勞動素養評價系統。
(二)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特征
1.科學性
本課程強調科學思維的指導和科學方法的運用,更加注重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勞動的創造性特征更加凸顯。學生要在勞動實踐中經歷提出問題、擬訂方案、科學論證、遷移運用的過程,以做事情、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創造力,使小學勞動課程由簡單的技能培養發展為富有創造性的現代勞動技能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2.利他性
課程資源來自學生服務他人的觀察或者實踐,使學生成為勞動實踐課程內容的建設者。當學生勞動的目的在于為他人解決困難,為他人提供幫助,勞動課程的目的就由勞動技能的培養升華為綜合育人的途徑。學生通過服務他人的勞動實踐,培育德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實現道德品質的提升。
3.階梯性
勞動素養的形成有年齡特征也有時代特征,本課程的目標設置,更加關注學生的年齡差異和現代勞動技能的發展,設計了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從事的勞動實踐任務,使勞動技能階梯成長成為可能,更加適合數字化社會背景下學生勞動教育的現實。
4.實踐性
本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勞動實踐,典型特征是“做事情”。學生以發現問題為起點,調動所有的知識、方法,盡可能運用自己的溝通技能,尋求各種幫助和資源來做事情,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實踐就變成了跨越學科、跨越學校、跨越師生的行動,實現了學科融合和校內外時空的融合。
二、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價值取向
(一)豐富學生對勞動的理解與體驗,促使學生形成勞動的習慣
小學生對于勞動的慣常想法就是掃地、刷碗、疊被子等日常勞動技能,而對于改進一個工具、調查一個現象、研究一個問題、創造一個作品等需要大量思維活動參與的勞動實踐,知之甚少,參與的機會也很少。而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恰恰彌補了這個缺失,使學生在原有的勞動認知上,獲得了更加豐富、新鮮的體驗。通過參加有主題的科學實踐勞動課程,讓學生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每一個思考和改進都是勞動,要養成時刻主動思考和參與勞動實踐的習慣。
(二)提升學生勞動過程中的自我價值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自我價值感是在自己勞動實踐的成果不斷得到他人的認同中獲得的。本課程提倡為他人服務,學生就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尋找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在為他人解決問題、提供幫助的過程中,看見他人因自己的勞動成果而變得更加幸福,學生會感受到愉悅和快樂,認識到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會轉化為自我價值感,進而讓學生認同勞動的價值,體會到勞動者的美,形成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1]。
(三)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習慣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
科學思維習慣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依賴于思維與現實的交互。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將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在面對人和事的時候,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可以怎樣改善……主動發現問題,動手制作,掌握技能,形成成果,勞動的創造性充分體現在日常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在勞動實踐的不斷迭代中,學生自我反思,建構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行動模型,在科學思維與勞動實踐的不斷碰撞中形成知識、經驗、能力,最終優化勞動行為,提升勞動品質[2]。
三、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實踐策略
“敬食養德、勞體潤心”勞動實踐課程(以下簡稱“敬食養德”課程)是根據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內涵、特征、價值取向開發的主題勞動實踐課程。課程的目標圍繞“敬食”這個主題,通過觀察、探究、設計等創造性的勞動實踐課程,使傳統單一的勞動課變成有科學思維和方法指引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以勞動實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培養具有“尊重感恩、自律儉樸、仁愛奉獻”品格的星光少年。下面以“敬食養德”課程為例,闡述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服務他人的勞動實踐問題發現
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關鍵在于科學實踐,科學實踐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和提出問題。“敬食養德”課程是實踐育人,因此倡導學生問題發現的視角來自“服務他人”,在這樣的視角下,學生能夠以同理心去感受和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發現身邊人的困難,產生為他人解決問題的愿望,同時還要學會分析和篩選問題,甄選出哪些問題是可以自己解決或者可以尋求幫助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課程學習者,也是課程內容的建設者,課程內容和主題來自學生的觀察與發現。
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開展以服務他人為特征的勞動實踐問題征集。圍繞“敬食養德、勞體潤心”主題,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在學校問題征集平臺上寫下自己發現的問題或者現象。有的學生通過對周圍同學的訪談發現,一些人對特別的食物過敏,就提出可以提前做好調查,然后每天餐前針對這些同學作出午餐特別預告。學生發現的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甄選,與各科課程融合成為勞動成長任務鏈。比如四年級學生提出的“如何利用機器人運送飯菜解決食堂人員運送午餐耗時費力的問題”成為“星娃當家”課程關鍵問題。學生通過調查、論證、召開聽證會,成功促使學校購買了爬樓機器人,并搭建斜面改進了教學樓的進出通道,使午餐的供應更加順暢。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服務他人、幸福自己的快樂。
(二)真實情境的勞動成長任務設計
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與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課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課程的呈現方式是基于“真實情境”的勞動成長任務設計。應達到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基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情境;二是勞動成長任務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具有階梯化成長的特點;三是勞動成長任務設計應覆蓋學校教育活動的全學科、全過程、全時空。因此課程的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價值認同,重視勞動實踐能力的提升。
1.從會勞動到善勞動的技能訓練
從會勞動到善勞動的技能訓練為“敬食養德”勞動實踐課程提供了能力目標。學生要參與勞動成長任務,必然需要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但是勞動技能目標的設立有其年齡特征,要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真實需要。我們根據6~12歲學生的特點,分別根據“家庭勞動實踐”“學校勞動實踐”“社會勞動實踐”三個不同的勞動任務群,基于“敬食養德”的課程主題。設置了低、中、高三個不同階梯的勞動星技能清單:低年級重視自理能力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中年級更加重視服務師生、家人數字化勞動技能和基本科學思維和方法的培養;高年級偏重服務他人、科學研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學校勞動實踐”任務群為例,低年級勞動星技能是跟著爸爸媽媽認識和購買糧食、蔬菜,使用清潔工具拖地、掃地。中年級技能是獨立購買糧食、蔬菜,閱讀說明書,學會使用掃地機器人等數字化小家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高年級技能是根據家庭成員的特點設計營養食譜,并為他人提出營養建議;能夠排除小家電出現的簡單故障,比如清理掃地機器人的主刷、調整掃地機器人的程序指令等。從簡單的基本勞動技能慢慢過渡到解決營養午餐的問題,層級遞進,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2.從單學科到多學科的課程融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敬食養德”融合課程設計就是以“勞動實踐任務”為學習載體,將國家課程中的學科教學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改變了過去由單一的勞動課承擔勞動教育的現狀,在各學科教學目標中植入勞動教育目標,使勞動實踐任務成為各學科學習的有機載體,形成了“敬食養德”融合課程。這樣不僅使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里能夠有統一的勞動教育目標支撐,而且使學生在具有學科特征的勞動教育實踐中逐漸鞏固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例如語文課《臘八粥》,教師設計了“了解臘八節的民風民俗”和“學做臘八粥”兩個任務,學生通過動手做,理解語言表達的美與韻律,體會家庭生活的溫情。英語課設計了“中西方傳統節日吃什么”的調查任務,學生通過中英文閱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和理解力。
“敬食養德”融合課程的設計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尋找可以與“敬食養德”課程目標相融合的學科教學內容。學校將“敬食養德”融合課程目標和勞動星技能清單發給每一位教師,鼓勵教師和學生在學科教學內容中尋找可以融合的內容。教師們從6個年級9個學科找到了69項學習內容。第二階段將尋找到的融合學習內容在學生學情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尊重感恩”“自律儉樸”“仁愛奉獻”三大主題進行歸類整理,并將勞動星技能作為能力目標植入教學目標之中,重新制定融合課程的教學目標。第三階段融合課程典型案例的設計與實踐,骨干教師研制典型案例,全體教師參與修訂。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一些學科原有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師們感受到了在勞動實踐理念影響下學科課程在育人理念上的轉變。
3.從動手做到做事情的跨學科課程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并不是圍繞一個主題的各學科簡單疊加,而是在跨學科概念基礎上的有機融合。“敬食養德”勞動實踐課程是在科學方法的引領下通過勞動實踐解決實際問題。課程遵循一條主線、三類關系、四種方法、五個概念進行設計。一條主線就是“敬食”,即以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消費為主線,圍繞以食物為中心的兒童學習生活環境開展課程主題篩選。三類關系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是基于兒童生命發展的需要和“敬食養德”的育人目標確立的三個課程方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培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中培養仁愛奉獻、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培養自律簡樸、健康生活習慣。基于這三類關系組織和選擇跨學科課程內容。四種方法就是將科學方法引入跨學科課程學習,確定了“觀察—探究—論證—實踐”四步學習方法。五個概念就是以“因果關系、規模和數量、系統與模型、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五個跨學科概念為核心來確定課程目標。跨學科課程依然用勞動實踐任務來體現科學實踐的特征,實現對各學科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從根本上理解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以“星娃當家”主題跨學科課程為例。課程以星光小學食堂為學習主題,圍繞食物的采購、運輸、加工、廚余垃圾的處理、餐飲禮儀等,組織學生有方法地做事情。首先,根據學習主題將課程目標確定為:(1)發現食堂、食材、就餐、人員、垃圾處理相關的問題。(2)運用觀察、調查、測量、統計、實驗、制作等方法,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嘗試為他人服務,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自我價值感。(3)用創造性勞動,改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體驗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提升對于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認識,培養對勞動者的情感。其次,根據課程目標圍繞三類關系篩選“敬食養德”勞動實踐問題,并以關鍵問題呈現課程內容,如“食物從哪里來?”(人與自然)、“午餐從哪里來?”(人與他人)、“如何制作營養餐?”(人與自我)、“餐飲禮儀知多少?”(人與自我)等。最后,根據關鍵問題,梳理每個課時蘊含的跨學科概念和科學方法,并遵循兒童生活學習規律確定課程內容和學習順序,確定課程具體實施學科,設計課堂教學預案并組織實施。如“午餐從哪里來?”一課是在科學課中實施的,重點體現了“規模與數量”“結構與功能”兩個跨學科概念,學生通過觀察食堂師傅打飯運送飯菜的過程,思考食堂工作人員是如何確定每個班飯菜的數量并進行加工運輸的。學生發現在午餐加工運輸過程中的困難,運用觀察、調查、訪談、統計等科學方法幫助食堂工作人員改進工具,解決問題。
(三)多軌并行的勞動實踐課程實施路徑
“敬食養德”勞動實踐課程實施是多軌并行的,通過教師教研、學生學習、場域建設、成果物化四條路徑的實施,綜合體現了課程的科學性、利他性、階梯性和實踐性特征,形成科學有序的課程實施體系。
1.跨領域教研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跨領域教研是指跨年級、跨學科的教研活動。長期分科教學的現狀造成了各學科、各年級教師間的疏離,體現為教學內容不通曉、教學策略不溝通、教學方法不豐富。而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成為全科人才,因此跨領域教研成為應然之需,是課程實施的必備基礎。學校將過去每周的單一學科教研變成一周跨年級同學科教研,一周同年級跨學科教研,使教師們不僅了解本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和方法,同時也了解不同學科的學習要求和內容,便于教師在實施“敬食養德”勞動實踐課程時能夠兼顧不同學科特點和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需求。
2.跨學科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陣地
課堂是實施課程的主陣地,跨學科課堂學習有兩種作用:一是通過完成“敬食養德”的勞動任務來學習學科知識,二是用各科知識和方法來解決“敬食養德”的真實問題。實施途徑有兩個:(1)在國家課程中拿出相應課時來進行,學校設立了“每月‘敬食養德學習周”(以下簡稱“學習周”),教師可以根據自己設計的融合課程和跨學科課程自行安排學習周的時間,在學習周里學科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執教的學科課時安排相應的“敬食養德”勞動實踐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學習學科知識,達成三類關系中的育人目標。(2)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教學。“敬食養德”跨學科課程學習有時需要大量的調查和論證,僅僅依靠國家課程時間是不夠的,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的教學時間,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在校內勞動實踐微場域實施勞動實踐課程。教師可以在學校教師平臺預約時間、場地,適時開展教學。
3.微場域建設是課程實施的特色場境
微場域建設是指充分利用校園的學習生活環境來構建“敬食養德”課程學習場境。微場域建設的要求是“原本就有、小而易得、反復利用”,充分體現了物盡其用,精準契合課程的特點。微場域的優勢是能夠充分發揮環境與人的互動作用,使學習自然而然發生,讓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例如在“敬食養德”勞動實踐課程中根據“星娃當家”主題課程設計的微場域星娃食堂,根據“創意美食”主題課程設計的微場域烘焙工坊,根據“奇妙的生長”主題課程設計的微場域食用菌栽培基地,等等。
4.小創意作品是課程實施的物化呈現
小創意作品是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加入了自己思維成果和實踐成果的作品,它是兒童勞動的產品,更是兒童學習的成果。它體現了兒童的學習過程和成效,能夠增強兒童的勞動幸福感和價值感。小創意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思維的勞動產品,如“敬食養德”的美文和詩作、調查報告、觀察報告等;一類是物化的勞動產品,如學生制作的低糖低脂小零食、創意徐州特色伴手禮、果殼創意畫以及栽培的食用菌等。學校通過美食節、藝術節、勞動節等各種校園特色節日將這些小創意作品進行展覽,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展示的機會和空間。
(四)行為導向的勞動素養評價系統
“敬食養德”行為導向的勞動素養評價系統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導師,它的評價指標是學生行為。制定行為導向的勞動素養評價指標,是基于對兩個問題的思考:一是具有“尊重感恩、自律儉樸、仁愛奉獻”品格的星光少年是什么樣子?二是他們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經過對課程運行中學生行為的觀察,學校最終確定了三個易懂、易做、易判斷的行為特征作為勞動素養評價系統的指標,即“我愿意”“我能行”“我堅持”。這三個指標體現著兒童在勞動素養形成過程中的進階。“我愿意”突出了兒童道德認知的形成,表示形成了道德準則,愿意遵守和執行。“我能行”聚焦了兒童勞動能力的訓練,表示形成勞動方法和策略,能夠主動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我堅持”重視了兒童勞動習慣的養成和勞動精神的培育,表示通過服務他人,愉悅自己內心,形成自我認同和道德堅守。這三個指標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表現。以高年級為例,“我愿意”突出了為他人服務的主觀意愿,“我能行”突出了積極參加創造性勞動,“我堅持”則更加強調以自己持之以恒的行動浸潤周圍的人。行為導向的勞動素養評價系統更加利于各個評價主體判斷和評測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指導了教師進一步改進課程設計。評價通過對學習主體的行為指引和對課程設計的引領,達到了以評價促目標達成的結果。
科學實踐導向勞動課程從簡單的動手做發展到運用科學方法做事情,在勞動中思考,在勞動中創造,在勞動中潤情,在勞動中提升。學生實現從想勞動、會勞動向善勞動、愛勞動轉變,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得到體現。從“單學科”走向“跨學科”,從“學技能”走向“練思維”,從“勞動課”走向“做事情”。學生在更加豐富的勞動體驗中,形成創造性勞動的能力,鍛煉科學思維,培育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科學勞動的習慣,發展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形式,實現以勞動實踐綜合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瑞瓊,賀艷芳.凱興斯泰納教育思想對我國勞動教育的啟示[J].江蘇教育研究,2022(2/3C):25.
[2]劉婷.從小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小學科學課程育人價值開發[J].人民教育,2021(21):66.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敬食養德:星光少年勞體潤心的實踐探索”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11-02
作者簡介:沈寧,徐州市星光小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育、德育、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