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根順
摘 要: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階段,表明身份的符牌和符牌制度在這一時期也發展到鼎盛階段。文章從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中選擇了幾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銅制符牌,分析其功能,考察其使用背景,從而揭示了符牌折射出明代社會的發展態勢、朝廷統治制度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符牌對探究古代社會和研究典章制度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符牌;腰牌;夜巡牌;從人牌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1
符牌是我國古代隨身攜帶以表明身份的信物。符牌的起源較早,從功能來說,其雛形至遲在商代晚期時就已出現,當時的主要禮器牙璋就是其前身。牙璋從禮器中分離出的信物功能演變為合符,成為既可表明身份又可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信物。合符經過演變、簡化,到唐代出現符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用和功能日益完善。從漢代的虎符、合符,到唐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之隨身佩符、羽林禁軍驗證身份之龜符,皆是符牌家族的成員。宋代和元代以后,符牌制度朝著更加健全、更加完備的方向不斷發展和進步,這樣一來就讓軍事領域的戰略思路更為科學,符牌和符牌制度發揮了“調兵譴將”的積極作用,而且在身份的識別和管控上也更為嚴格,這自然與傳統的封建統治政權相互融合。一直到明代和清代以后,符牌儼然已經成了朝廷進行命令下放、功臣賞賜、官兵調遣以及身份明示的關鍵的武器和工具。這種檢驗方式對于信物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并且應用的范圍也是相當廣的。符牌的歷史沿襲一直持續到太平天國時期。①經過歷代相襲沿用、規制完善,符牌制度也成為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典章制度。
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階段,社會經濟獲得恢復與發展,符牌也發展到高峰階段,其相關制度的發展也十分成熟。根據具體的形狀不同,可以將符牌分為長形的符牌、方形的符牌以及圓形的符牌等;根據符牌的基本功能以及使用的范疇領域不同,又可以將其分為腰牌、門牌、驛站符等;根據符牌不同的材質,又可以將其分為玉質符牌、木質符牌、銅制符牌、鉛質符牌等。在實際生活中,銅制符牌是最為常用的。下面從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中選擇幾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銅制符牌略作介紹,這些符牌都是明代的,但是來源渠道各有差異,功能作用也各不相同。通過研究這些符牌可以對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態勢、朝廷統治制度等進行挖掘和探究。由此可見,符牌對古代社會探究和分析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
1 明廚子銅腰牌
長11.9厘米,寬9.4厘米,厚1.8厘米。腰牌為圓形,上部為葵形葉蒂,上有一橢圓形孔,可穿系。符牌的正面用楷書寫著“凡遇直宿者懸帶此牌出皇城四門不用廚子”十八個字。牌子上寫著“直宿者”,表示腰牌的持有者是值班的廚子。腰牌背面刻鑄兩尾鯉魚,一尾頭向上游,一條尾朝上舒,魚眼、魚鰭、魚尾、魚鱗表現得十分逼真、細膩。兩魚形體一凸出如浮雕,一凹下如糕模,設計得十分巧妙(圖1)。廚子腰牌分為陰陽兩塊,牌上左邊魚形花紋凸起的是陽牌,另一塊是陰牌。按規定,宮城的守衛和出入者各執一塊,檢查時只要兩塊牌子上的魚形花紋相互吻合,就能通過。這種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偽造憑證進入皇宮。
明代對官吏使者所執符牌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不同身份規定使用不同質地和形制的符牌,不得僭越。此符牌應是宮廷廚子的執牌者出入宮廷的憑證。青銅質地,設計鑄工均佳。字體深俊突兀,遒勁有力,不同凡響。字體包漿氧化分布自然有層次,地章上可見墨綠色水珠狀的結晶銹,紅斑點染其中,彰顯其歷經悠悠歲月,見證滄桑歷史巨變。
1973年曹山鄉曹家山出土一件同樣的腰牌,收藏于儀征市博物館。還有類似的兩件校尉銅腰牌分別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南京城墻博物館。南京城墻博物館的一件出自南京明故宮遺址。校尉銅腰牌主體為圓形,直徑8.7厘米,上部有簡化的蓮葉蓋裝飾,中間有一圓形穿孔,以備系繩懸掛。整個腰牌的正面有一個凸起的螺紋。
從腰牌的使用來看,校尉和廚子使用較多。皇城中的校尉承擔緝捕偵查,因而需要四處游走;而明代皇城廚子一般住在皇城外,一早一晚需進出皇城。從留存的實物推測,當時廚子銅腰牌發行量應該很大,可以想見,宮城中從事餐飲服務的人員群體規模很大。到了清代,宮城中的廚子大多是太監充任,僅少數大師傅為宮外傳統菜系的佼佼者,屬于聘請當差,宮內常駐。廚子腰牌清代已消失不用,這也體現了清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防范意識在增強,可能跟清代初年滿漢矛盾有一定的關系。
2 明邳州衛指揮使司銅夜巡牌
長14.1厘米,寬11.7厘米,厚0.6厘米。符牌一面有“崐字邳州衛指揮使司夜巡牌五號”字樣,一面有“令”字,銅制,制作略顯粗糙,可能是大量鑄造的產物,表明當時的使用量很大(圖2)。
銅牌上的“崐字”是序號,是采用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的一千個不重復漢字組成的韻文——《千字文》中的“金生麗水,玉出崐岡”的“崐”字,在《千字文》中排在第四十七位。一般來說,《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第一句,“天”字號是第一位。“崐”字號是比較靠后的。這也是明代排序常用的方法。
邳州今為徐州下屬縣級市,歷史悠久。此地商代建邳國,周代邳屬青州,為徐國領土。秦代于邳置縣,史稱下邳縣。唐代始稱邳州。明代邳州先后隸于鳳陽府、淮安府。邳州衛指揮使司是邳州地方的警備部隊,負責城市的治安安全。明代開始實施行政領域、司法領域以及軍事領域的“三司”制度體系,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都指揮使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分別隸屬于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并聽命于兵部。
與此夜巡牌相類似的是荊州衛指揮使司夜巡銅牌,該腰牌應為明代荊州夜巡軍隊之憑信,編號“肅字二千七百二十七柒號”,背有大型“令”字,鑄造極為精美,是羅振玉編輯《歷代符牌圖錄》第134至135頁收錄銅牌拓片之原件,為羅振玉舊藏。該腰牌在中國嘉德2009秋季拍賣會“古錢、金銀錠、金銀幣”專場中以35.84萬元人民幣成交。
夜巡牌應是夜巡制度的產物,從文獻記載來看,至遲宋代已有夜巡制度。《宋史》記載:“(李繼宣)以疾,授西京水南都巡檢使,每夕罕巡警,為留司所舉,特詔增巡檢一員,專主夜巡。”②從考古發現的實物來看,元代已有夜巡牌。
3 明宮左右宿直將軍司銅從人牌
長14.8厘米,寬5.2厘米,厚0.4厘米。此從人牌也是明代常見的符牌,它是進入某官府隨行者的通行證明,一般來說,佩戴者只能進入第一重門。牌為長方形,扁平體。頂有一圓孔,供佩系之用。牌正面鐫刻“左右宿直將軍司”,下鐫朱文篆體方印(字同上)。背面鐫刻“日字第三十二號 奉御 得入第一重門 從人 牌子”(圖3)。另有類似的兩件分別收藏于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但這兩件有可能是清代的文物,也就是說這種從人牌的制作和使用一直綿延至清代早中期。
4 明石駮局銅腰牌
高6.8厘米,寬4.2厘米,厚0.4厘米。銅腰牌正面鑄有“石駮局”字樣;背面有草書畫押字樣,不可辨識,應是具有防偽功能的設計(圖4)。“駮”的原意是古時神獸,身形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有獸焉,其名曰駮(bó),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實際“石駮”為“礮”字誤讀。“礮”字在《說文解字》中并未收入,直到唐代《文選》中才初見此字。《火器略說》這樣記載:“惟見于《文選·閑居賦》云,礮石雷駭激矢螢飛,此蓋礮字之所始矣。”并對“礮”字解釋道:“砲,即今之拋石也。”③明人方以智在《通雅》中也寫道:“砲或作礮,乃桔槔以反發石也。”④礮在明代是一種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火器工具。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工具和清代的一些武器裝備相似度還是很高的。邱濬是我國明代的大學問家,他在研究文獻中專門針對不同的火炮武器進行了對比分析,并且針對這些武器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今炮之制,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藥,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其石子之所及者,無問人物皆糜爛,然惟用之攻與守也。戰則資其聲,以為號令焉。”⑤這里提出的管狀設計火器實際上是可以被看成“炮”的。⑥宋代我國的火器武器制作工藝在不斷優化和進步。明代研發設計的傳統火器類型正在朝著更為豐富的方向不斷發展和進步,其中以槍、火箭等為代表的典型武器逐漸研發出來并且已經得到了深入的實踐應用。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的火器武器裝備技術正在朝著更為完備、更為成熟的方向不斷發展和優化。,明代很多西洋的武器也逐漸傳輸到了我國,這也成了影響明代火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推手”。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礮局,這里就是明代最為典型的火器制造基地。
5 結語
以上所述的四種銅符牌是眾多明代銅符牌中最具代表性的品類。廚子銅腰牌繼承了古代合符的功能,用于宮禁使用;邳州衛指揮使司銅夜巡牌是古代夜巡制度的產物;石駮局銅腰牌是專用機構的符牌。
探析明代銅符牌的使用淵源和背景,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社會功能和歷史意義。早在國家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中,人們就懂得群體自衛,并學會了鉆木取火、構木為巢、穴居洞處、據溝筑墻等,這是他們在追求一種安全有序的生活。這一時期也是比較原始的、傳統的社會治安治理制度的起始發展時期,原本相對統一的社會公共事務機構也朝著更為細化的方向不斷進步,職責更為明晰,而且部門的專業化程度廣泛增強。一直到明代,我國社會的變革轉型儼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態勢,封建統治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程朱禮學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所發揮的影響作用日益深刻,統治倫理逐漸被提出。大明王朝的治安維護社會的秩序,保持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轉,是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為出發,以保衛皇權為根本的。朱元璋稱吳王時,專門設置了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隨后十二衛又出現,其中以金吾后衛、虎賁左衛等為典型代表。隨后在永樂年間,在傳統的基礎之上又追加了十衛,其中主要包含金吾右衛、通州衛等。宣德八年(1433)又出現了御馬監四衛,其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就是錦衣衛,錦衣衛的身份是相當顯赫的,地位也相當高,這些人都是皇上十分信任的人。⑦
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政治腐敗,賦稅加重,武備松弛,內外交困,遼東邊防危機四伏。在東南地區曾經出現了海賊逃亂、本地百姓起義造反的不良事件。山東地區在萬歷年間曾經連續多年出現了各種災害,如旱災、蝗災等。徐鴻儒曾經帶領著一眾人在1622年的時候謀反。⑧社會治安形勢嚴峻,這一時期的符牌大量發行,有腰牌,有令牌,質地以銅和象牙為多,其中銅符牌是大宗。這些符牌絕大多數是腰牌。但是盡管如此,明代對于腰牌的配套規定也是相當細化的。身份不同、官職不同的人所佩戴的腰牌無論是在材質上還是在形狀上都是有所差異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隨便僭越。牙牌又屬有機質,難以長期存世。因此,銅符牌成了符牌制度直接和常見的載體。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銅符牌,是歷史上明代銅符牌的一個縮影。明代銅符牌形制各異,歷史特點明顯,蘊含的歷史信息完整,為研究明代的政治特點、典章制度、軍事體制及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注釋
①楊海濤.太平天國金腰牌略考[J].文物春秋,2007(4):71-73.
②脫脫,等.宋史:卷三〇八列傳第六十七:李繼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147.
③黃達權,王韜.火器略說[M]//《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第48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13.
④方以智.通雅:卷35[M]//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⑤邱濬.大學衍義補:卷122[M]//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⑥李悅.明代火器的譜系[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⑦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之三十二:錦衣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413.
⑧明熹宗實錄:卷22:天啟二年五月丙午.影印江蘇國學圖書館傳抄本.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