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近年來,群眾對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不斷擴大,這賦予考古工作者更高的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要求考古部門應逐步改變傳統研究和工作思路,提升對考古科研成果的運用能力,在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過程中及時補位,推動中華文明歷史研究成果更好地惠及公眾,公眾考古領域作為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對其推進可謂任重道遠。山西擁有豐富的考古文物資源,但從客觀上看,公眾考古能力建設仍然有限,對已有資源的轉化運用水平偏低,長此以往不利于行業縱深發展。文章將在研究的基礎上,依托SWOT與PEST兩大模型,構建分析矩陣,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山西公眾考古事業的發展現狀,并探索今后如何能夠進一步讓考古工作者“接地氣”、讓考古“有溫度”,實現山西公眾考古事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公眾;考古事業;SWOT-PEST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44
0 引言
考古學是一門根據古人留下的實物遺存,通過專業知識、技術考究古代,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及其社會的狀況,解析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歷史過程,探索其發展變化的一門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體現出考古工作不但有重要的學術科研意義,同時具有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史脈絡,實證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考古工作未來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在新時代只有想方設法打破考古與公眾之間的隔閡,讓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才能體現考古工作應有價值。
蘇秉琦先生是我國公眾考古學的倡導者,早在1950年便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業”觀點。夏鼐先生指出“考古要為群眾服務,同時要發動群眾;只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考古學的發展,才有鞏固的基礎和廣闊的前途”。2022年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提出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最新工作方針。其中,“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歸根到底都是強調文物保護工作成果要能惠及群眾。因此,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首要也是重要一環的考古工作,只有走出“小圈子”,主動融入社會,吸引公眾積極參與,才能實現保護好、利用好文物的目標,讓文物真正實現“活起來”。
山西省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考古資源,但宣傳、闡釋、利用能力有待提高,公眾考古事業發展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是兩種重要的戰略分析工具,前者對微觀因素進行分析,后者對宏觀因素進行分析,將二者結合運用起來,有助于較為科學、全面地呈現公眾考古事業發展態勢,為行業發展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助力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群眾,讓觀眾通過考古科研成果提升文化自信。
2 基于SWOT-PEST模型分析考古事業發展現狀
本部分將依照SWOT模型,從政策、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分析山西公眾考古現狀,完成SWOT-PEST模型的構建(表1)。
2.1 政策分析
黨中央及山西地方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進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近三年利好政策密集出臺,考古行業的發展迎來“春天”。其中《“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提出“鼓勵依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開展考古工地開放日、考古研學游、考古夏令營等多種公眾考古活動”,為公眾考古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表2)。
當前,山西公眾考古工作主要還是依托專題講座、互聯網平臺宣傳等方式進行,從整體上看,目前該項工作存在考古工作者“單向輸出”,公眾“被動接受”的傾向,公眾考古活動與公眾的互動、融合少,公眾接受考古知識的程度、深度仍需加強。下一步,如何用好現有政策,充分利用考古工地開放、考古研學等活動切實提升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知,需要文博單位進行積極探索。
2.2 經濟分析
經調查了解,山西省近兩年在公眾考古領域資金投入增幅較大,但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為例,該院是山西唯一的省級考古科研單位,下設公眾考古部,承擔公眾考古職能,負責對外宣傳、社會教育、游客服務等工作。其公開的財務預算顯示,2021年“文物保護”科目預算3267.80萬元,“博物館”科目預算17.00萬元,2022年“文物保護”科目預算3432.10萬元,“博物館”科目預算503.75萬元。博物館是吸引公眾了解考古知識的重要平臺,與文物保護相比,博物館經費雖有顯著提升,但比例仍然極度不協調。因此,通過博物館向公眾提供考古成果的力度仍需加強。
公眾考古屬于文物在宣傳、闡釋、利用上的一個環節,陳列展示以及數字化保護是其重要實施手段。查詢《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顯示,陳列展示以及數字化保護的補助范圍僅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行業外部經濟角度來看,因經費補助范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給公眾考古活動的開展帶來了限制。
2.3 社會分析
筆者認為公眾考古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取決于社會公眾的參與度。當前,社會上下關注文博考古領域的熱情高漲,各類宣傳考古工作的節目大受歡迎,一些重要的考古項目社會關注度極高,這為公眾考古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山西本省看,山西公眾考古微信平臺“考古匯”連續組織開展了多期“考古云講堂”直播活動,邀請專業人士通過網絡直播方式為公眾講解文物知識、考古知識、文化知識,截至2022年9月,其瀏覽量已經突破26萬人次,“考古匯”微博粉絲數月增長率達14%。可見,在社會掀起“文博熱”的環境下,如何持續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考古知識“產品”,讓文物實現“活起來”,讓考古學“熱起來”是擺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題。
從社會角度分析,逐步掀起的“藏寶鑒定”“考古探險”熱潮,客觀上為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考古學進一步普及帶來契機,也為考古工作者打開了能夠展示自己的窗口,但目前社會普遍存在將考古工作等同于“挖寶”,將考古工作者看作是“挖寶人”,還有將考古研究當作“鑒寶”的錯誤認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普及下,各類以“考古”為噱頭的獵奇、探險類影視作品大受歡迎,帶來考古學趨于娛樂化的社會認知。另一方面,社會媒體在對文物保護、考古知識宣傳方面也有失誤,如受到群眾熱捧的藏品鑒定類節目,其節目片面追求收視率,主要為了滿足公眾獵奇心理,缺少對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有效闡釋。上述現象導致社會公眾對考古學、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產生認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物保護和考古知識普及。
因此,從社會角度講,山西省公眾考古事業發展具有較好的社會基礎,但同時要發揮考古專業人員主動性,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逐步走向科學化。
2.4 技術分析
從技術角度分析公眾考古發展現狀,主要分析開展公眾考古活動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實施手段。目前,公眾考古活動的載體在不斷豐富,方式方法也有創新和突破,如海昏侯墓發掘直播、三星堆考古直播等考古現場直播節目開啟了公眾考古新模式,收視率極高。圓明園瀛觀遺址考古現場進行了一小時的直播活動,期間觀看人數達4.5萬人次,這為公眾考古活動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就山西公眾考古發展現狀而言,主要通過博物館陳展、線上講座的方式進行觀覽和社教活動,宣傳推介力度雖大,但公眾參與度偏低,收到的公眾反饋也較少,有明顯的“單向化”趨勢,長此以往難以激發公眾對考古出土文物背后所承載價值的認同。
客觀地講,山西省創造性、創新性開展公眾考古活動的底子薄、所受技術制約較大。究其原因:一是因考古工作專業性極強,形成的考古簡報、報告等專業成果對于一般公眾而言枯澀難懂,向公眾呈現的內容缺乏吸引力;二是考古活動屬于文物保護工作,不經深入研究,貿然在考古現場開展公眾活動或對出土文物進行展示,可能會引發各類風險;三是山西雖然有豐富的考古文物資源,但有限的專業人員負擔大量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工程,對公眾考古領域的探索、研究長期缺位,闡釋、轉化、傳播考古成果的專業人才尤為匱乏,導致當地考古事業影響力小,考古工作者參與考古知識普及的熱情不足、能力不夠、辦法不多,無法與公眾需求相匹配。
2.5 SWOT-PEST綜合分析
綜上,筆者基于SWOT-PEST模型從政策、經濟、社會、技術四個維度,分別分析了山西公眾考古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現將論述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以更加直觀、簡潔的方式呈現結論(表3)。
山西考古文物資源豐富,就公眾考古事業內部因素而言,自身發展潛力大,但需積極發揮主動性,結合實際對最新政策進行研究、細化、落實;近幾年資金投入幅度顯著提升,但力度仍需加大;雖然有專業部門為社會提供公眾考古活動,但公眾反饋度偏低,社會效益不太顯著;依托互聯網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取得較好宣傳效果,但方式方法亟須創新、豐富。就公眾考古事業發展的外部因素而言,政策支持力度大,但需考慮政策的適用性和落地性;國家有財政支持,但標準高,需培養高質量、高效益的公眾考古項目;社會公眾對各類考古節目和活動充滿熱情,但對行業的認知存在誤區;外省已有可借鑒的提升公眾考古效能的經驗,但已有經驗手段結合當地自身情況進行復制推廣的難度大,存在一定風險。
3 公眾考古視角下考古事業發展路徑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山西公眾考古事業的發展既有優勢又有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存,整體看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多于挑戰。因此,當地若想縮小考古工作與公眾之間的距離,高質量促進公眾考古事業發展,就需要充分發揮考古單位及考古工作者積極性、創新新,在充分利用當地考古資源這一“富礦”的基礎上,拓展公眾感知考古成果的方式,拓寬公眾感知考古成果的渠道,努力實現雙向交流互動。
一是拓展公眾考古活動實施路徑。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全面連接的時代為考古成果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契機、創造了條件,努力走“互聯網+考古成果”道路,是未來公眾考古領域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山西地方公眾考古部門開展了探索和嘗試,以“兩微一端”為載體,依托互聯網舉辦“考古云講堂”“帶你讀懂考古報告”“山西文物我來說”等線上視頻講解活動,獲得公眾好評。下一步,應繼續深挖互聯網潛力,依托短視頻興起熱潮,塑造更直觀、更易為公眾所接受的傳播方式,推動公眾考古欄目創新發展。同時,積極探索開展體驗式、探究式和過程分享式的公眾考古活動,提升公眾參與度、融入度,避免公眾考古活動陷入“線上走紅、線下遇冷”的境遇。
二是提升考古科研成果的可讀性。可讀性就是要求所傳達的信息能夠讓公眾理解和接受并產生共鳴。考古科研專業性強,同時傳統考古工作模式要求考古工作者要長期沉靜下來做研究,在宣傳闡釋方面用力不足,這都增大了考古學惠及公眾的難度,體現在公眾角度就是考古成果缺乏可讀性,公眾不了解考古知識,更無法通過考古成果實現見物、見史、見精神的目的,進而對考古學和考古工作者產生認知鴻溝。新時代要求考古工作者應主動走出“繭房”,努力克服“自說自話”局面,從考古成果“產出”上尋求突破,按照公眾理解能力做好考古科普,從根源上改變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知偏差。
三是充分利用良好發展態勢展現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近五年三次考察調研山西都對當地文物保護工作做出指示。同時,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各類活動、節目不斷“出圈”,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高漲。2022年7月,山西省出臺了《關于加強全省考古工作意見》(“考古十條”),明確全方位推動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出“科學布局考古基地”,“建設山西考古博物館”意見,要求“建設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山西省公共考古研學基地”“教育引導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發展山西、建設山西的文化共識”,從山西考古成果滋養公眾的角度做出安排部署,為公眾考古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考古工作者應當把握機會,充分利用考古基地和考古博物館建設,借此契機加強統籌安排,講好山西考古的故事,讓公眾通過考古更加了解山西、了解山西文化。
參考文獻
[1]徐衛民,權弼成.再塑往昔:讓文物“活”在當下[J].群言,2021(1):29-32.
[2]高小燕.公共考古視域下文化遺產價值傳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3]劉萌.文物信息多元闡釋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4]張振華.基于SWOT-PEST模型的西藏自治區文化創意產業驅動機制分析[J].山西農經,2121(20):84-8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