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明天啟六年史高胤妻郭氏敕命》是史高胤為官元城縣知縣時因治理有方得到嘉獎,朝廷對史高胤及妻郭氏頒發的敕命。此敕命上部殘失,絹體斷裂,形制和圖案未可參考,但留存部分內容相對完整可見,為研究明晚期封贈六品以下官員的敕命文書文體特點及其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提供了檔案資料。文章結合史料及實物對該敕命進行解讀,對史高胤仕途、家族背景及妻郭氏、妾郭氏事跡進行梳理。
關鍵詞:敕命;史高胤;明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4
誥命、敕命在民間俗稱圣旨。至明朝時期,其用途主要是皇帝為了激勵臣子為之效命,對官員及其先代和妻室,封贈官職、爵位或者名號并賦予一定特權的憑證文書。據記載:“洪武六年,詔定文武官誥命制度,禮部尚書牛諒侍、講學士、宋濂等日前代仕于朝者,必有封贈施恩之典,既封贈則必給以誥命。”①而作為臣子,能夠獲得朝廷誥敕,將是家族的無上榮耀,“上榮其祖考,下及其子孫也”②,將朝廷誥敕視為傳家之寶。
《天啟六年史高胤妻郭氏敕命》是德州市博物館館藏珍品,形成于明代天啟六年(1626)三月二十九日,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該敕命原收藏在樂陵市圖書館,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三級珍貴文物。此敕命除上半部缺失外,剩余部分內容保存完整,信息豐富,歷史價值較高。
1 敕命內容簡述
敕命縱30厘米,橫84.6厘米,質地為絹,字體清晰,上半部缺失,下半部分相對完整。楷體墨書十一行,豎向排列,文字工整,端正嚴謹。
敕命正文(圖1):
敕曰:朕嘗讀伊緡之詩,知婦德焉,絲不合不可以綸,德不配不可以家。故章婦之賢,猶之乎章吏績也,疇庸厘祉,其相與共承之。爾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史高胤妻郭氏:毓祥華胄,儷媺英人,雍雍沼沚之儀,肅肅珩璜之度,枲絲佐讀,匡學殖于三馀,綦縞從官,襄素風于五絨,睠乃寧民之勛,成于職饋之勞。雅稱翟祎,以光鳧舄。茲封爾為孺人,益惇修其淑慎,用迓錫于駢蕃。
天啟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從內容上看,頒發敕命時史高胤任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知縣為正七品官員,敕命封史高胤妻為孺人。
在明代,誥敕是有嚴格的等級區分的,洪武三年(1370),立神帛制敕局,并規定:“大明敕命文武百官,一品至五品,誥,織用五色絲;六品至九品,敕,用純白綾,俱織某年月日造及局官姓名。”③“至國朝考最始,給一品至五品,皆誥;六品以下,敕。花色殊異:公侯一品玉軸,伯及二品犀軸,三品四品鍍金軸,余角軸內,唯御寶加于年月之上,其特使則有敕,敕用小龍墨欄黃紙。”④“公侯一品至五品,誥命,六品至九品,敕命,公侯及一品誥軸用玉,伯子男及二品用犀,五品以下用角。”⑤也就是說,封贈五品以上官員的文書稱誥命,封贈六品以下官員稱敕命。而且,官級不同,不光誥敕稱呼有別,其所用材質、花色、軸的質地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和規定。
誥命、敕命既可以封贈官員本人及其妻子,也可以封贈官員的父母、祖父母等人,“父母以子貴,妻從其夫”⑥。具體而言,一品官的曾祖母、祖母、母、妻稱一品夫人,二品官的母、妻稱夫人,三品官的母、妻稱淑人,四品官的母、妻稱恭人,五品官的母、妻稱宜人,六品官的母、妻稱安人,七八品官的母、妻稱孺人,九品官的母、妻稱九品孺人。但不論幾品夫人,只要獲得封贈,俗稱都叫誥命夫人。
另者,明代對官員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實行覃恩封贈頒發敕命時,生者謂封,死者謂贈。此次史高胤妻是在世受封,敕封為孺人,與史高胤的官職是相對應的。
從形制上看,左端文末于黃色絹上書寫下詔時間款為“天啟六年三月二十九日”,鈐“敕命之寶”大方印(圖2)和“廣運之寶”大方印(圖3),明朝規定“文臣字用玉箸篆,武臣用柳葉篆”⑦,兩印字體為玉箸篆。左下角有作者名字,因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辨認。敕命右半邊因斷裂,留半個印章,縱行四個小字“三任今職”。
“敕命之寶”“廣運之寶”是明朝廷用璽之其中兩方,各有用意。明初朝廷共十七方寶璽:“御寶舊置者,十有七。曰奉天之寶,祀天地用之;曰皇帝之寶,詔赦用之;曰皇帝行寶,冊封賜勞用之;曰皇帝信寶,詔親王大臣發兵用之;曰天子之寶,祀山川鬼神用之;曰天子行寶,封外國及賜勞用之;曰天子信寶,詔外國發兵用之;曰制誥之寶,制誥用之;曰敕命之寶,凡敕末云故諭者用之;曰廣運之寶,凡敕末云故敕及黃選勘籍用之;曰御前之寶,御前雜事封職用之;曰皇帝尊親之寶,冊上尊號用之;曰皇帝親親之寶,賜親藩書用之;曰敬天勤民之寶,敕諭來朝官用之;曰表章經史之璽,月欽文之璽,其曰丹符出驗四方者。”⑧嘉靖十八年(1539),明世宗朱厚熜又新制七寶,加上舊制十七方共二十四方,為符臺所掌管。據史可知,“敕命之寶”用于六品及以下官員敕書,區別于皇帝封誥五品及以上官員用的詔書的“制誥之寶”;“廣運之寶”是作為黃選勘籍、獎勵臣工之用。
“又宋紹興年間,工部言官誥院所用綾紙,易以偽冒,乞下文思院別織一體花樣,專允官誥今樣于誥尾,添織某字第幾號,以為關,防及取。”⑨在該敕命上,“廣運之寶”右側邊線騎縫下壓一縱行墨書小字“□字百一五號”騎縫字僅寫左半邊(圖3),是該敕命的防偽編號,也是該敕書的防偽標志之一。
從格式上看,一般而言,誥敕命都有固定的格式,官員品級不同,字句數量也不同。多數“誥織文曰奉天誥命,敕織文曰奉天敕命,俱用升降龍紋左右盤繞”⑩。而此敕命“敕曰”之“敕”字抬格書寫,并未以“奉天敕命”開頭。起8句,中敘述12句,結2句,屬于典型的駢文風,相互對應的上下句句法相似,如“雍雍沼沚之儀,肅肅珩璜之度”“睠乃寧民之勛,成于職饋之勞”,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生律鏗鏘。
從史料上看,據《樂陵縣志》記載,該敕命全名為《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史高胤并妻敕命一道》k,有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頒給史高胤本人,下半部分是頒給史高胤妻郭氏的,并記錄有完整的敕命內容,缺失上半部正文參考如下:
敕曰:百里之眾,宅心于令。謂仰沫承流,朝施暮訖也。若乃近畿之民,望恩尤切;?郡之邑,應務彌繁,而有治行高等、歷試皆宜者,蒲書來奏,可無所以褒異之。爾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史高胤,器識恢宏,風猶凝遠,軒墀初對,民社肆膺,學道愛人。琴不下堂而治,批卻導窾,刅有余地。以揮清心注向冰壺,瑩然不滓。敏手同于玉珮,動則有聲,威棱懾薤本之強,寬恤絕繭絲之計,隨施轍效,所去見思。合三任,以有成冠一時而稱最。茲授爾階文林郎,錫之敕命。夫民勞則撫以寬,而頑則紏以猛。今徴發頻,仍民力竭矣。乃桀黠喜亂者,間亦時有。以爾調競絿剛柔之節,而優優敷之,百祿所以遒也。朕方核實,徴廉以備左右,法從之,選將于爾有厚異焉。爾其益勵以需,欽哉。
從敕命中看到,史高胤任大名府元城縣知縣期間,因治理有方,寬柔并濟,民社稱贊,卓有循聲。任職三地期間,成冠一時,此次敕授文林郎。而據縣志的記載,敕授同一天,朝廷還頒發給他的父母誥命一道,名為《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史高胤父母敕命一道》l,正文參考如下:
制曰:憲大夫監司,一路職任旬宣邑令長,環撫四封,政先和輯,皆官之不易稱者,有如父持斧,子綰符,橋梓勛名,后先相望。考家乘而綜政譜,深足尚巳。爾原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晉階中憲大夫史邦直,乃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高?之父,軼塵絕品,應變長才。自治邑以至營田,厥庇民而能凝績。高風勁節,居然砥柱污流,宦績鄉評,到處官墻尸祝。詒惟清白,教以義方。一門才媲三蘇,聯璧名齊二睦。政成留計,已被渙恩,最課雷封,宜徼洊寵。茲晉爾階中議大夫,仍爾官,舊勛永譽于臬臺,新命侈光于禰廟。
制曰:程婦德者視其夫,稽母儀者觀于子,蓋相須□有成也。若乃佐廉干于生前,而迪□哲于沒后。□承下覆,世濟其賢,則榮名豈有靳焉。爾原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史邦直妻封宜人贈恭人高氏,乃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知縣史高?之母,儒門鐘淑,君子作逑。孝誠底豫乎嚴姑,儉素弼成乎介節。順志亟謀副簉,和藹螽斯,當身巳握。雙珠祥開麟趾,慈訓聿章于機杼。遺思空戀乎杯桊,宜有愍綸,以昭幽嫮。茲仍贈爾為恭人,襲恩數于重泉,蔭休禎于奕葉。
天啟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從該誥命內容看,在封敕史高胤夫妻同時,也誥授史高胤父親史邦直中議大夫的封賞,史高胤已去世的母親高氏贈為恭人。
另外,天啟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明熹宗逝,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其弟朱由檢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新皇帝登基,照例對文武百官進行封贈。崇禎元年(1628),與上次頒旨時隔兩年,在史高胤升任禮部精膳清吏主事時,朝廷再次給予嘉獎和封贈。據《樂陵縣志》記載有誥命兩道:《禮部精膳清吏司主事史高胤父母誥命一道》和《禮部精膳清吏司主事史高胤并妻誥命一道》m,內容為誥封父親史邦直為中議大夫,誥贈母親高氏為恭人,誥封史高胤為承德郎,誥封妻郭氏為安人,可謂步步高升,仕途順達。
2 史高胤其人
關于史高胤,其出身于樂陵一個非常顯赫的史世家族。這個家族原籍江蘇溧陽,始祖史秀,適逢元末兵變,攜子自京東乘白馬來,號稱“白馬史將軍”,明洪武年間跟隨徐達、常遇春北上滅元時戰死樂陵,遂葬于鎮前之黃河崖樂陵縣鬲津鄉八圓地方,并遺言葬白馬于墓道,世號為史馬塚,今猶存。后人因守墓而落籍樂陵,成為世代的樂陵人。
該家族共考出進士8人,包括七世史邦直,八世史高先、史高胤,九世史玉明,十世史長昆,十六世史譜、史評,十七世史炳符。史氏家族在樂陵占據了明清樂陵縣科舉考試的幾個第一:進士數量位列第一;七世中的史邦直,不但是樂陵史氏家族走出的第一位進士,也是整個樂陵在明清時期考出的第一位進士;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父子三進士”(明隆慶、萬歷年間,父史邦直與子史高先、史高胤皆為進士);一榜三舉子(康熙五十九年間的史爾信、史麟經、史珽皆為舉子);第一對“兄弟翰林”(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史譜、史評)n。
史高胤本人,山東樂陵人,字象賢,號夢瓜,性淳篤,慷慨好義。非常孝順,其祖父患病疽,史高胤便求天愿以身代捐,祖父病就好了,成為佳話。曾捐學田二百五十畝(約0.17平方千米),以瞻貧士。萬歷四十七年(1619),中式庚辰科三甲六十五名進士。歷任襄陵、東明、元城三城縣令,后遷禮部主事,提學陜西學政。“拔真才,絕請托,人稱關中夫子,晉副使署右藩篆,分守鞏昌時,流寇猖獗,胤出奇計防御,以勞勚攖疾乞婦,卒年六十有九”o。史高胤墓,在縣東北1000米處。
3 史高胤妻郭氏與妾郭氏
查閱《樂陵縣志》《山東通志》《大清一統志》《武定府志》,其中都提到史高胤妾郭氏:
“樂陵縣史高胤妾郭氏,夫亡守節,順治初,避寇反為多掠,不辱被殺。”p
“史高胤妾郭氏,樂陵人,高胤終,苦志守節,順治間遇寇,不辱被殺。”q
“郭氏,副使史高胤妾,夫亡守節。順治間避寇,反為所獲,不辱被殺。”r
“節孝祠另擇地營建,祠門外建大坊一座,將前后節孝婦女,標題姓氏其上,設立牌位、祠祀……史高胤妾郭氏。郭氏,史高胤妾,順治五年,賊劉二青等五百人犯郭所居,郭罵賊,賊刃其面,罵不絕口而死。直指表曰之死,靡他。祀節孝祠。”s
“郭氏,提學副使史高胤妾,順治五年賊劉二清等五百人犯郭所居邸,賊以刀砍其面,罵不絕口而死,直指表之曰之死,靡他。”t
順治五年(1648),史高胤妾郭氏苦志守節的事跡史書上反復多次記載,并列入列女傳,為其立了牌位,并入節孝祠。
《禮部志稿》規定:“凡正妻在日所娶側室,皆謂之妾,正妻歿,諸妾不許再立為妻,若以禮聘良家女子為妻,許封贈,前妻無子,其所生子即為嫡長子,若正妻在日無子,不再娶,而諸妾有子者,當以長男襲父職,其子依本品職推恩,其母具從之。”u據此可知,只有妻才可以許封贈,而妾不許立為妻。因此,敕命中的妻郭氏是否與夫亡守節的妾郭氏同為一人或者只是兩人同姓,有待于進一步的史料挖掘。但是,無論是妻郭氏還是妾郭氏,都是同出史高胤家門,其夫亡守節的事跡還是感人至深、讓人欽佩至極的,可見,史家不僅出人才,而且出列女,可見家風極其正義公平,氣節堅貞,讓人欽嘆!
注釋
①②⑤⑨俞汝楫.禮部志稿:文武官誥命制[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卷九十八.[出版信息不詳]:7139-7141.
③徐應秋.玉芝堂談薈[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二十八卷.[出版信息不詳]:2608.
④⑦⑩俞汝楫.禮部志稿:立神帛制敕局[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卷八十一.[出版信息不詳]:5895-5896.
⑥俞汝楫.禮部志稿:功臣祖父母封爵[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卷九十八.[出版信息不詳]:7144.
⑧郞瑛.七修類稿:五十一卷[M].刻本.
⑨王樵.方麓集:符臺記[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十六卷.[出版信息不詳]:581-582.
klm胡岳立.樂陵縣志[M].郝獻明,修.刻本.1660(清順治十七年):142-149.
n史東民.史氏家乘[M].史炳第,修.刻本.1876(清光緒二年).
o王謙益.樂陵縣志:人物[M].刻本.1762(清乾隆二十七年):360.
p楊士驤.山東通志:人物志[M].鉛印本.1915(民國四年):9746.
q蔣廷錫原.大清一統志[M].刻本.3717.
r杜詔.山東通志:列女志[M].刻本.7321.
s王謙益.樂陵縣志:人物[M].刻本.1762(清乾隆二十七年):399.
t李熙齡.武定府志:人物[M].刻本.1859(清咸豐九年):1166.
u俞汝楫.禮部志稿:定嫡妾封贈例[M]//紀昀.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卷九十八.[出版信息不詳]: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