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 陸珊
摘 要:文章構建復合指標體系測度2009—2019年農林行業A股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然后引入貝葉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對17個可能影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潛在因素進行識別和檢驗。結果表明:幾年間中國農林企業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處于合格線之下,質量亟需進一步提升。企業規模、管理層治理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部關鍵促進因素,企業聲譽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一定負向影響,供應商集中度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關鍵促進因素。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關鍵影響因素 BMA方法 農林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083-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林業發展決定》中明確指出,“必須把林業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這充分肯定了林業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林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僅是積極響應國家生態保護號召的重要表現,更有利于為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與資源統計提供微觀數據,推動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深入研究了農林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結果指出兩類因素可影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一類是以企業政府監管[1]、媒體外部監督[2-3]、利益相關者信息需求[4-5]為代表的外部因素;另一類是以企業聲譽[6]、公司治理[7]為代表的內部因素。
在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時,可以發現已有研究仍存在待完善之處。一是,從研究思路上來看,學者們在研究中多基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啞變量形式的簡單描述,很少有從細化層面分析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近年來的發展態勢和變動問題的深入原因。而且,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大多針對重污染行業進行挖掘分析,很少有學者關注農林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這部分研究存在大量空白。二是,從研究方法上來看,近年來學者在研究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時,為實現研究深度的突破,多采用單個或數個案例進行分析,并且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基于少量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以上研究方法存在放大個別因素的局限性。相比于以往研究,本研究的創新體現在運用復合指標體系深度剖析農林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在以上研究思路和優缺點的基礎上,采用貝葉斯模型平均方法對農林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及實證分析,試圖揭示上述影響因素對農林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機理。
二、研究設計
(一)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指標的選取
本研究參照Clarkson和吳紅軍設計的披露指標[8-9],結合我國近年來的環境監管實踐,設計了以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指標。(1)環境管理披露情況:包括環保理念、環保目標、環保管理制度體系、環保教育與培訓、環保專項行動、環境事件應急機制、環保榮譽或獎勵以及“三同時”制度;(2)環境監管與認證披露情況:包括重點污染監控單位、污染物排放達標、突發環境事故、環境違法事件、環境信訪案件、是否通過ISO14001認證以及是否通過ISO9001認證;(3)環境信息披露載體情況:上市公司年報、社會責任報告以及環境報告;(4)環境負債披露情況:廢水排放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CO2排放量、煙塵和粉塵排放量以及工業固廢物產生量;(5)環境業績與治理披露情況:廢氣減排治理情況、廢水減排治理情況、粉塵和煙塵治理情況、固廢利用與處置情況、噪聲光污染和輻射等治理以及清潔生產實施情況。企業如果進行了相關信息披露,則該指標賦值為1,否則為0,其中環境負債披露情況和環境業績與治理披露情況提供了定量描述則賦值為2,定性描述賦值為1。
(二)影響因素的選取
依據BMA方法基本要求及數據可得性原則,本研究對近幾年來的相關實證文獻進行細致梳理,基于農林上市公司主體視角,選取了17個農林產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潛在影響因素。其中,影響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監管(樣本公司注冊地省份的PITI指數)、媒體監督(樣本公司的媒體報道數量+1取自然對數)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3個方面,其中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采用負債水平(年末長、短期借款之和除以資產總額)、客戶集中度(企業前5大客戶的總業務額占年度業務總額的比例)、供應商集中度(前5大供應商的總業務額之和占上市公司全年總業務額的比重)3個指標進行衡量;內部因素包括企業聲譽和公司治理2個方面,其中公司治理包括股權集中度(前10名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規模、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兩職分離(1=合一,0=分離)、總資產增長率(期末總資產減去期初總資產后的余額除以期初總資產的比例)、企業規模(樣本公司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加財務費用的和除以當年平均資產總額的比例)、個股換手率(個股年平均日換手率)、管理層治理(樣本公司前3名高管薪酬總額的自然對數)、是否由國內十大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等11項指標。
(三)樣本選擇
本研究選擇2009—2019年農林行業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范圍,并按照如下要求進行篩選。(1)剔除ST、ST*等交易狀態異常的公司;(2)剔除缺失數據,最終得到193個樣本觀測值。文中相關數據主要來自CSMAR國泰安數據庫。
三、實證研究
由于對先驗信息的掌握十分有限,為了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本研究采取Femandez等的做法[10],將模型的先驗分布設計為均勻分布(uniform),即引入或排除任何子回歸模型的先驗概率均為0.5,模型空間為均勻分布,對任何解釋變量都是無偏選擇。本研究以17個潛在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可以得到217=131072個備選模型。外生參數g根據BRIC準則設置,其他參數則保持默認值。本研究得到如表1所示的后驗結果。
后驗概率是假定存在能夠準確分析影響因素的真實模型時,解釋變量被納入其中的概率,后驗概率值越大,說明解釋變量越重要。根據Femandez等的研究[10],后驗概率值大于0.5,即可認為解釋變量是有效的。依照此標準,農林產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鍵影響因素依次為:企業規模、管理層治理水平、企業聲譽、供應商集中度。
企業規模。影響為正,與湯亞莉等和王建明的研究結論保持一致[11-12]。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合法性理論,規模越大的企業更愿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以規避因披露不足問題而帶來的政府和社會壓力與過度關注。
管理層治理水平。影響為正,企業采取了薪酬激勵機制,有助于調動管理層的工作積極性,且更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保持企業的良好平穩發展,不愿讓企業陷入環境問題等糾紛中,影響自身高收入的持續性以及外界對自身管理能力的評價。
企業聲譽。影響為負,企業聲譽目前并不是農林企業全面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驅動因素。當企業聲譽水平較低時,企業更希望通過積極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提高自身聲譽,而對于已經擁有較高評價的企業,則更愿意維持當前披露水平,因為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所引發的成本增加不能立即被聲譽所帶來的遠期收益彌補。這也是當前農林企業聲譽水平較高,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卻比較低的現狀所產生原因。
供應商集中度。影響為正,說明上游供應商的信息需求水平會促進企業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企業會出于競爭或利益等目的,通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向外界傳遞其對社會、環境的態度與責任,進而提高企業形象、企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供應商通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情況評估合作企業的環境績效和風險,從而降低自身利益風險。
穩健性檢驗限于篇幅未予報告,結果留存備索。穩健性檢驗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基準設定所得結論的穩健性。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測度農林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情況,然后引入貝葉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識別出農林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穩健性關鍵影響因素。主要結論如下。
內部因素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有企業規模、管理層治理、企業聲譽。企業規模和管理層治理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鍵促進因素,說明農林企業在提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時,不能僅關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本身,更應同時關注規模效應的促進作用和對管理層的激勵作用,致力于讓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成為企業的一項長期舉措。盡管企業聲譽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一定負向影響,這更需要引起企業的重視,企業不能將眼光局限于當前已經獲得的良好評價,而應當通過提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讓企業聲譽更上一個臺階。基于企業聲譽對企業價值的促進效應,企業對于披露行為所帶來的成本負荷可以尋求企業價值層面的利益補償,讓企業信息透明化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外部因素中的關鍵影響因素是供應商集中度。供應商集中度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鍵促進因素,說明農林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時,需充分考慮到上游供應商的信息需求,不能只關注自身的披露要求與利益,應當將眼光提高到利益相關者高度,以市場全局視角來看待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
從重要性排序上看,農林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鍵影響因素依次為:企業規模、管理層治理、企業聲譽、供應商的信息需求。在制定促進農林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相關戰略和政策時,對各關鍵影響因素不能簡單地一視同仁,也不能完全關注重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應按照主次分別予以側重,尤其應對企業內部的關鍵影響因素予以優先調控。
[基金項目: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項目“數字經濟視域下農林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SK2021-09)。]
參考文獻:
[1] 喬永波,吳旭陽.國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制度階段攀升的視角[J].環境保護,2020,48(14):67-73.
[2] 吳德軍.公司治理、媒體關注與企業社會責任[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05):110-117.
[3] 周開國,應千偉,鐘暢.媒體監督能夠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違規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6(06):193-206.
[4] Chen Y C , Hung M , Wang Y . The effect of mandatory CSR disclosure on firm profitability and social external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65(01):169-190.
[5] 王瑞麗.管理層治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融資約束[J].財會通訊,2021(03):73-76.
[6] Park E , Kim K J , Kwon S J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loyalty: An examination of ethical standard, satisfaction, and trus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06):8-13.
[7] 劉琨,吳云帆,牟世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實證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會計之友,2019(03):123-126.
[8] Clarkson P M , Yue L , Richardson G D , et al. 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2008, 33(4-5):303-327.
[9] 吳紅軍.環境信息披露、環境績效與權益資本成本[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29-138.
[10] C Fernández, Ley E , Steel M . Model Uncertainty in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1.
[11] 湯亞莉,陳自力,劉星,李文紅.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01):158-159.
[12] 王建明.環境信息披露、行業差異和外部制度壓力相關性研究——來自我國滬市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8(06):54-62+95.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5)
[作者簡介:周瑋(1994—),女,湖南衡陽人,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陸珊(1988—),女,湖南衡陽人,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