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張路陽 來秋伶

摘? 要:北京市自2021年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來,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回顧了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總結了目前北京市數字經濟的發展還存在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核心人才缺乏、管理體制不適應、數據要素制度不完善等突出困難。為進一步推動北京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可從培育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核心技術基礎研究、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和引進數字經濟人才等方面發力,推動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關鍵詞: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核心人才;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數字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5.04
北京市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勢,于2021年7月率先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積極構建首都發展新格局。自2021年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并發布實施方案以來,北京市全面推動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并取得積極進展。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是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安排。作為“五子”聯動中的一子,數字經濟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對加強“四個中心”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關鍵支撐作用。2023年1月1日,《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首都數字經濟邁入發展新階段,護航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高水平建設。
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下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回顧
北京市積極落實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在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標桿引領工程、數字經濟發展、智慧城市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北京市根據各區發展路徑和資源稟賦,探索不同城區的數字經濟特色發展路徑;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核心,構建智慧城市平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標桿引領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北京市自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來,提出率先實施一批標桿工程,建成有力彰顯數字經濟時代的標志性設施、標志性系統、標志性機構、標志性場景、標志性產品和標志性服務。目前,北京市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在建設標桿基礎設施、推動創新標桿技術、打造標桿產業及完善標桿制度體系4個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1.標桿基礎設施
北京市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著力點,以新基建為抓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城市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數字城市基礎底座加速建設。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簡稱“北京經信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北京市千兆固網累計接入129.6萬用戶,建成5G基站7.5萬個,實現五環內全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和典型場景精準覆蓋;智慧城市“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采用自主創新的EUHT技術建設智慧城市專網,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60平方公里的網絡覆蓋;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頂級節點指揮運營中心,頂級節點接入二級節點和主動標識數量均居全國首位。12022年,北京市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5.5%,年末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增長8.8%,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長14.6%。2
2.標桿技術
北京市聚焦“卡脖子”和前沿核心技術,建設共性技術平臺,自主可控、產研一體、軟硬協同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初步成型,在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百比特超導量子芯片、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RISC-V、GPU、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端芯片技術不斷突破。統信UOS操作系統桌面端市占率超七成;OceanBase、GoldenDB實現金融核心系統數據庫國產化升級;建設國家通用軟硬件適配中心,基于國產操作系統完成包括開源軟件、商業軟件、硬件外設在內的適配產品各千余款。6G新型空口共性技術驗證平臺完成搭建;北京市首個超導量子計算云平臺上線;自主可控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上線并迭代發布;率先建設發布全球最大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悟道3.0”實現視頻生成能力。
3.標桿產業
北京市軟件、集成電路等支柱產業帶動數字經濟穩步增長。據北京經信局數據顯示,北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連續5年上升,2022年數字經濟產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1.6%(見圖1),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23.9%(見表1)。2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市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048家,占國內企業總量的29%,位列全國第一;區塊鏈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區塊鏈高新技術企業143家,企業獲得融資比重25.4%,均居全國第一。3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簡稱“信創”),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三個園區全部開園,累計落地300余家企業,形成基礎硬件、基礎軟件、芯片、集成服務等全產業鏈生態體系;互聯網3.0快速起步,培育數字人、數字空間、數字資產等新興方向,建立朝陽數字人基地,引入80余家企業入駐。1
4.標桿制度體系
自2021年4月起,北京市統計局牽頭建立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監測體系并開展統計監測;2022年5月,北京經信局印發《北京市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開放發展行動方案》,努力打造數據驅動的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開放發展和創新高地。2022年6月,北京市成立國內首家數字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另外,北京市促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措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新型智慧城市感知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平臺經濟和電競產業規范健康發展等細分政策措施印發實施,推動多項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出臺;出臺智能網聯客運巴士和無人配送車管理等多項全國首創政策,發布網絡預約汽車服務數據安全要求,形成我國出行行業數據安全首份指導性文件;聚力發展互聯網3.0,發布國內首個數字人產業政策及兩項數字人標準。
(二)各區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北京市各區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資源優勢的發展模式,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北京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為北京市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承載區,朝陽區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賦能,推動建設互聯網3.0產業生態發展體系,深化朝陽園體制改革,挖掘新的產業發展引擎,在數字人、消費元宇宙等細分賽道領跑全市。2023年3月,朝陽區政府聯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簡稱“中關村管委會”)、北京經信局印發的《朝陽區互聯網3.0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提出,充分發揮朝陽區數字經濟核心區優勢,加強新賽道布局,立足國際視野,緊抓數字經濟和互聯網3.0發展新機遇,將朝陽區打造成為全國互聯網3.0的產業高地。
作為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海淀區引領數字技術創新,推進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平臺、區塊鏈商用模型平臺建設。海淀區擁有眾多高科技企業和知名互聯網公司,是全國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基地。海淀區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聚焦“平臺經濟先行者、數字經濟主引擎”的功能優勢,著力構建“首善引領、創新驅動、智慧賦能”的網絡市場治理共同體,爭當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排頭兵。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9%,數字經濟發展對該區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80%。4
豐臺區作為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在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上具有空間、交通等特有優勢,特別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兩大千億級產業的內在發展需求。自2022年1月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北京市豐臺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來,豐臺區堅持賽道思維,突出區域特色和產業特質,加速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產業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截至2022年9月,豐臺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近1.1萬家,規上企業370余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712.6億元,同比增長5.4%。5
作為北京市西部發展的核心,石景山區積極發展區域特色數字經濟產業。石景山區提前布局虛擬現實產業,建設中關村虛擬現實產業園,目前園區整體入駐率已接近九成,并且80%都是VR、AR類企業。2023年,石景山中關村工業互聯網產業園項目二期,正式開啟動工,石景山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建設迎來新突破。
西城區集聚了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各類金融行業協會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業的支柱地位和貢獻突出。2022年,西城區的金融機構數量進一步增加、種類進一步豐富,金融街論壇等活動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數字金融集聚,領跑北京市數字金融。自2022年1月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北京市西城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示范區實施方案》以來,西城區明確了數字經濟為區域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率先發布了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措施,加快推進新基建、新場景建設,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數字經濟優勢企業,實施了一批應用場景示范項目。
東城區聚焦數字文旅、數字內容等重點領域,堅持以文化為底色、以金融為引擎、以數字經濟為引領,賦能服務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2022年6月,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東城區推進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出,打造具有東城特色、充滿活力,體現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數字經濟發展新體系。東城區充分發揮中關村東城園作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創新資源集聚作用,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實施數字內容精品工程,助推“文化金三角”建設,形成由“文旅+科技”“文旅+數字”共創構建的“故宮以東”文商旅融合生態圈。
作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聚焦數字經濟新賽道,打造元宇宙應用示范區,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和網絡安全賽道。自2021年3月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場景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來,副中心累計發布應用場景清單27項,科技創新功能不斷提升。2022年通州區新增落地元宇宙企業63家,元宇宙生態鏈企業布局數量大大增加,落地建成一批“元宇宙+”典型應用場景項目。6
作為新興經濟開發區,大興經濟開發區緊抓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機遇,發揮北京市科技創新資源和高精尖產業集聚優勢,打造以數字文化、數字健康、數字智造、數字技術為主導的“一區四園”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以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為重點的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2022年8月,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房山區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行動方案》提出,積極打造新型儲能示范區,加快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新型儲能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同時,依托自身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房山區積極推進文旅產業數字化升級,推動文旅各業態智慧化建設。
(三)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深入
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1.“七通一平”建設
智慧城市數字底座持續夯實,“七通一平”加快建設布局。7“一感”方面,感知臺賬、感知視圖庫、感知算法中心等感知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北京市水務局等部門以及西城等地前端感知能力建設增強;“一云”總體規劃及統一的監管平臺落地,服務云節點承載1200余個政務系統穩定運行,信創云節點支撐70家單位240余個系統上線運行;“一網”5G基站建設進度提前完成,超前布局6G技術,EUHT專網覆蓋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推進電子政務網絡BOT協議到期處置、謀劃北京市無線專網技術升級;“一圖”實現統一底圖數據整合,完成統一服務平臺建設,為全市50多個部門210多個應用系統提供地理空間支撐服務,接口服務訪問量超過7億次;“一碼”方面,完成統一身份標識系統、城市二維碼管控和服務核心功能搭建,支撐企業綜合監管動態二維碼、藥店發碼等應用,在朝陽區左家莊街道開展“樓宇二維碼”應用試點;“一庫”推進空間計算操作系統2.0暨海淀百萬平方米試點工作,完成城市脈搏、園區脈搏場景建設,市級目錄區塊鏈系統2.0版本上線運行,政務區塊鏈支撐平臺試運行;“一算”印發實施細則并建立市區兩級數據中心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全市數據中心(算力中心)建設布局,推動海淀區、朝陽區城市超級算力中心建設工程,完成副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設項目一期建設;“一平臺”為16個部門的32個應用提供多租戶服務,匯聚50余個市級部門4萬余個數據項、380多億條政務數據,支撐疫情防控、復產復工監測等160余項應用場景。3
2.數字治理
政務服務方面,北京市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慧治”,統籌各類公共設施服務,以智慧應用助力政務服務和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一網通辦”完成出生、教育、就業、醫療等20個市級“一件事”場景建設。綜合監管試點場景已在前期餐飲、物流等10個試點基礎上擴充至藥店、超市等30余個場景。3“一網統管”正在推進地下管線防護、生活垃圾精細化管理、燃氣用戶安全管理、建筑垃圾全流程管理、智能化供熱等場景建設。“一網慧治”不斷拓展,城管、疫情防控等領域決策平臺加速建設,朝陽、海淀、昌平、副中心等區域大腦持續推進。
3.數字成果產業化
北京市數字經濟產業前沿技術研發注重多平臺協同,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與行業、場景應用適配,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創新平臺、制定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方案。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發布全球首個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數據集,實現應用場景商業化落地和中間產品推廣應用;同時積極探索搭建人工智能數據標注庫或知識生產平臺,推動人工智能企業數據對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與百度控股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等龍頭企業深度對接,布局產業生態;與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聯合研發實驗中心,開展商用芯片及云平臺研發;與醫療、搜索引擎、金融機構等行業用戶聯合開發量子技術應用場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悟道”開放平臺與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京東、美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13個聯合(開放)實驗室;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海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昆侖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數微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共建人工智能芯片聯合創新平臺。[1]
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視域下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北京市自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來,數字經濟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突出困難。在數字技術方面,北京市核心技術與算法能力不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在數字人才方面,北京市數字人才支撐不足;在發展范式方面,北京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路徑仍在探索;在數據應用方面,北京市數據要素市場尚未健全。
(一)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缺少重大原創成果
北京市在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方面在國內處于相對領先水平,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新興技術研發積累不足,研發集成薄弱,需要投入的研發成本高,而且受到國際專利的制約,技術創新面臨很大的挑戰。[2]一些關鍵技術研發方面比較薄弱,高端5G芯片、高頻器件等核心元件、AMOLED面板生產所用的蒸鍍設備和曝光設備尚未實現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系統領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較低,碎片化嚴重,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能力不夠強,穩定性、成熟度以及產品化、工程化方面與國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面向超精密加工的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軟件等基礎軟件性能有待提高;人工智能產業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等方面和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3]
(二)人才資源供需不匹配,數字經濟人才支撐不足
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數字經濟人才作支撐。當前,北京市在數字經濟人才的引進、培養、留用及轉化等關鍵環節仍存在不足。一方面,數字人才的供需不匹配,數字經濟領域需要同時具備數字技術與行業經驗的跨界人才,但這類人才供給不足。數字經濟企業的高薪、高福利、高期權等吸引人才的手段,也對傳統產業的人才流失造成了一定影響,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人才良性互動局面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人才“培育、流動、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的政策保障體系協同性不強,高層次平臺載體集聚能力不足,數字人才在京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一部分數字人才留京的壓力,造成了數字人才外流的現象。
(三)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傳統發展范式亟須改變
傳統發展范式和慣性路徑轉變也是北京市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的難點。數字經濟催生了大量自由職業者和自媒體、平臺企業,原有產業升級改造、獨立的產業門類不斷涌現。同時,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經濟組織、產業結構、分工方式、生產關系也在發生深刻變革。然而,傳統的發展模式和慣性路徑仍然存在,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困難。例如,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跨界合作,但傳統產業對數字經濟的理解和認知還不夠深入,數字經濟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合作模式和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此外,數字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但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策制定機制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問題。
(四)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數據應用存在難題
數字經濟的核心在于數據,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據。當前,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數據使用和權益不清晰、數據壟斷、不正當競爭、數據泄露風險、數據應用不足等問題阻礙了數據價值潛力的充分釋放。一方面,數據權屬不清晰、數據壟斷、數據資產定價不合理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數據的交易和流通。數據泄露、數據濫用、數據安全風險等問題,則使數字經濟企業和個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脅[4],圍繞數據安全在保護對象、具體手段、寬嚴程度等方面,各方還存在分歧。另一方面,我國在數據資源化階段初步形成了產業和應用體系,但仍面臨可用數據不足、數據質量不高、應用能力不強等問題,數據資源化、資產化仍然是數據應用方面的難題。
三、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視域下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的路徑與展望
北京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數字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創新優勢和人才優勢,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引領者和創新者。在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發展戰略下,北京市應立足新發展格局,多措并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一)總體布局
北京市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來,多措并舉推動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北京市立足新發展格局,提出“五子”聯動的新發展格局,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與其他“四子”緊密關聯,相互支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于2023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為北京市加快建設全球數字標桿城市建設提供法律保障,也標志著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下一階段,北京市應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探索數字經濟改革發展模式,健全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一是著力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加快智慧城市和數據原生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率先創建數據基礎制度先行示范區,持續高水平建設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三是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積極構建數字經濟“一區一品”新格局。
(二)具體實施思路
1.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數字產業集群
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推動數字化轉型場景開放和應用,優化數字營商環境,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并探索面向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政策,加大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與服務供給。對數字經濟企業給予適當的租金減免和稅費減免。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項目、“科技新星計劃”,并開展服務科學家創業CEO的培訓和咨詢服務,提高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此外,還可以加強前沿技術項目布局工作,建立標桿企業遴選服務機制,編制發布新基建新技術新產品清單及支持指南,適度布局商業化算力中心,圍繞北京市高精尖主導產業需求,加快形成重大項目群。全面推動開放包容的數字經濟試點項目,北京市應培育更具有包容性和前瞻性、更具科技與商業優勢的數字產業集群,不斷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
2.完善新型研發機構協調機制,加強核心技術基礎研究
完善市級層面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協調機制,優化設立、運行、退出機制,對研發機構和項目進行分類管理與評價,完善差異化支持政策和運行管理機制,進一步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完善兼職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歸屬管理制度,形成更多成果轉化案例,建立政策協調員制度,派遣科委、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人員到新型研發機構掛職,定期上門協調處理政策梗阻難題[5],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強化與市場化投資機構的合作。加大基礎研發與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在支持基礎前沿研究和共性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探索面向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政策[5]。此外,北京市應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依托北京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的立體布局,積極開展頂尖突破性研究,并加強與新應用場景的無縫對接。同時,數字經濟產業相關企業和社會化資源有機結合,通過產學研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對數字經濟底層技術的基礎研究。
3.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數據市場化流通
以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一個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高質量數據要素市場體系,不斷解放數字生產力,發展與數字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全面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數據要素市場改革需要進行數據基礎制度建設,解決數據資源化難題,重點明確數據權屬制度、定價制度、分配制度,推動數據資產化進程;同時,加快數據產權制度、數據流通交易制度、數據收益分配制度、數據安全治理制度四大制度建設,激發經濟社會各主體的創新熱情,推動合意的數據產權制度的形成和數據價值的釋放[4,6]。同時,應建設規范有序、多層次的數據要素交易市場體系,確保數據要素市場正常有序規范競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數據要素依據市場價格、交易規則、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4.加強人才培養,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應加強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層次、復合型數字經濟人才。一方面,應發揮北京市教育資源優勢,加快完善京津冀數字經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的數字經濟研究專業人才;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強學科實踐性與應用性的結合,為產業數字化提供人才支撐[7]。另一方面,應提升人才服務,落實保障政策,吸引和留住數字經濟人才。人才服務保障措施包括了人才的職業保障和生活保障兩方面。從職業保障角度,應提升數字人才服務保障能力,落實數字人才服務保障措施。從生活保障角度,應從醫療保障、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落戶問題等方面為數字人才解決在京生活問題,完善人才安置政策。
注釋:
1. 數據來源:北京市經濟與信息化局辦公室,《多措并舉精謀劃 緊抓機遇豎標桿 數字經濟量質雙升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網址:http://jxj.beijing.gov.cn/jxdt/gzdt/202301/t20230118_2903468.html)。
2. 數據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網址: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03/t20230321_2941262.html)。
3. 數據來源:北京市經濟與信息化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領導:北京將布局數字經濟“一區一品”新格局》(網址: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301/t20230119_2905261.html)。
4. 數據來源: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王合生代表:“五子”聯動助力海淀區高質量發展》(網址:https://zyk.bjhd.gov.cn/ywdt/hdywx/202303/t20230307_4590805.shtml)。
5. 數據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聚核心產業企業近1.1萬家 數字經濟成豐臺“倍增計劃”重要抓手》(網址: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qrd/202301/t20230105_2892129.html)。
6. 數據來源:新京報,《北京城市副中心去年共新增落地元宇宙企業63家》(網址: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7928127914535.html)。
7. 智慧城市“七通一平”:一感、一云、一網、一圖、一碼、一庫、一算和大數據平臺。
參考文獻:
[1] 孫雁,劉霞,霍竹,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以北京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16):78-84.
[2] 袁立科,韓佳偉.新興技術發展安全風險與治理路徑分析[J].科技智囊,2023(01):29-36.
[3] 羅錫文.農業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思考[J].中國農村科技,2019(05):16-19.
[4] 翁翕.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 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J].中國經貿導刊,2022(03):31-32.
[5] 北京市政協科技委員會.支持北京新型研發機構發展[J].北京觀察,2021(04):39.
[6] 韋葦,任錦鸞,李文姬.基于國際比較的數據治理體系及優化策略[J].科技智囊,2022(07):1-7.
[7] 武義青,李濤.數字經濟引領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2022京津冀協同發展參事研討會綜述[J].經濟與管理,2022(05):39-44.
Abstract:Beijing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building a global digital economy benchmark city since it proposed to do so in 2021,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n Beijing,and summarizes the outstanding difficulties,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key technologies,lack of core talents,unadaptable management system,and imperfect data el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digital economy benchmark city in Beijing,Beijing's digital economy can be pushed into a new stage by cultivating digital industrial clusters,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 on core technologies,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tor market system,and cultivating and introducing digital economy talents,etc,so as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digital economy into a new stage.
Key words:Global digital economy benchmark city;Core talents;Core technology basic research;Digital industrial cl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