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程紅
摘 要: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博物館作為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博物館產業發展是文博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文旅融合大環境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日照市博物館為例,深入探析挖掘館藏資源推動博物館產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產業;日照市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23
博物館作為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2022年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公布了博物館的最新定義,增強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屬性、社區參與和可持續性,不僅要為公眾提供文化滋養,還要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新的定義為博物館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博物館在新的形勢和變革中尋得共識,求得機遇。“走進博物館”日漸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門庭若市成為博物館的日常。以日照市博物館為例,自2021年新館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年度接待觀眾達20余萬人次,同比老館增長80%,預計2023年度觀眾人次可達40萬。飽覽文物真跡,享受文化盛宴,博物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民眾列為出行打卡地,“為一個館,赴一座城”已成為旅游潮流新風向。
1 “博物館熱”興起的背景
“博物館熱”的興起,一方面緣于民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進而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越來越被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價值所吸引;另一方面更離不開博物館的調整定位、實踐探索和積極轉型?,F代博物館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它突破了以往以陳列和展示為主要手段的模式,而是結合最新技術手段,將原來枯燥的陳列式展示變得具有互動性、趣味性和智慧化。尤其是各類文創衍生品、產學研合作共建、特色社會教育、數字化應用等喜聞樂見或民眾參與性較強的新興產業的興起,使博物館的藏品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放共享,讓有限的館藏資源在這個全新的時代創造出了無限可能。因此,新形勢下積極研究探索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和實踐路徑,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何謂博物館產業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博物館作為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類型主要包括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兩大部分。文化產品主要包括利用館藏資源精心打造的各類陳列展覽和研發的各類文創產品。文化服務活動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專業性技術服務,如面向社會開展公益性文物鑒定、文物修復和文物復(仿)制等活動;第二類是公共性社會服務,如設置餐飲、兒童游樂場、文創商店等配套服務活動;第三類是公益性社會服務,是根據館藏資源優勢打造的可由社會各個層面共同參與的活動模式,如針對老中青少年開展的各類沉浸式社會教育活動、產學研合作共建等活動,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傳播模式。
博物館文化產業涵蓋范圍廣,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兼具歷史、科學、藝術、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成為提升民眾精神文化消費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博物館產業發展是新形勢下文博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文旅融合大環境下的必然要求,已成為當前“博物館熱”的主要原因,對于擴大區域文化影響、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3 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案例展示
作為政府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16年之前,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沒有進行產業化經營,尚未實現公益性和產業型協調發展模式,真正利用博物館文化元素來獲取收益、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十分少見。2016年以后,各級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像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超級大館在產業發展上都積極探索,乘勢而上,高歌勇進。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近年來,中小型博物館也開始向產業化進軍,并結合各館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F就筆者所在工作單位——日照市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在產業化之路上的種種嘗試和創新案例進行展示,以期對博物館產業發展創新路徑研究有所借鑒。
近年來,日照市博物館以新館建成投入使用為契機,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相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狠抓落實,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全力以赴探索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力爭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做出新的貢獻。
一是堅持活化利用,推動文物資源“兩創”轉化。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精心推出兒童文物繪本涂色、博物館尋寶打卡、“秦磚”“漢瓦”“唐鏡”傳拓技藝體驗、“小小考古學家”考古模擬體驗等上百個社教課程,受到廣大青少年熱捧,還把精品社教課送到對口援建城市重慶黔江區,并總結提煉“童心童樂童成長——博物館里的別樣童年”社教品牌,入選日照市首批文旅公共服務品牌?!?·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推出“夜游博物館”活動,成功點亮港城之夜。日照市博物館也因此獲評“山東省師德涵養基地”,其“牽手日博傳承文明”志愿服務品牌作為日照市唯一被評為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的典型案例。
二是強化展陳手段,提升惠民服務能力,讓博物館成為有品位、有體驗、有溫度的城市會客廳。其一,完善提升常設六大展陳,其中“日照史前文化陳列”入圍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展初評,獲全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其二,積極爭取在日照主持考古發掘的各級考古機構的支持,傾力打造“紀念海曲漢墓發掘20周年——日照海曲漢墓漆器回鄉展”“堯王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兔年特展”等精品展覽,將素未謀面的考古發掘成果及時向公眾展示宣傳。其三,大力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與山東省石刻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等合作,成功引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貴州苗族銀飾展”等臨展;與青島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威海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烽火膠東——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展”入選國家文物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并推出館藏日照農民畫走進貴州、新疆等偏遠地區。
三是凝聚發展合力,打造紅色革命教育陣地。創建“弘揚歷史,傳承基因”黨建品牌,舉辦“黨建+”系列活動。在黨的二十大之際,凝聚多方力量,先后舉辦“奮進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主題展覽、“紅色征程 光輝之路——1921—1949年日照黨史展”“慶祝黨的二十大 山東文博書畫邀請展”等展覽。創新革命文物《戰地日記》展示手段,面向日照市黨支部推出“馳援甲子山”沉浸式主題黨日活動,受到火爆預約,并獲評“山東省第十九屆社會科學普及周優秀創新活動”。
四是優化傳播手段,講好日照文物故事。借助央視網、山東廣播電視臺、日照市廣播電視臺、《日照日報》、新華社等媒體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日照文物發聲,講好日照故事。媒體宣傳方面,與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組聯合錄制紀錄片《海曲漢墓》,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山東博物館等聯合拍攝大型紀錄片《城子崖》《大汶口》,協助CCTV1欄目組拍攝的《尋古中國·稻谷記》等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在《黃海晨刊》開辟《日照印跡》專欄,專門就文化遺址和重要文物進行尋訪挖掘;與大眾網合作推出“閱讀與考古——宋朝日照鎮的萬枚銅錢整理”直播活動,吸粉8萬余人;推出“堯王城、兩城鎮、蘇家村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線上‘搶鮮’看”“鼎鬲抗疫——館藏精品文物線上展”等,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日照歷史文化魅力。
五是堅持“理論+實踐”,提升文物保護研究水平。文博技藝薪火相傳,充分發揮“師帶徒”作用,實施“文博精英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館里年輕同志,開展玉石鑒賞、古籍鑒賞與修復、傳拓技藝、陶器修復等業務培訓,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能。不定期組織全館人員現場觀摩、體驗和參與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并積極參與社科院、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機構出土文物整理、修復和研究等工作,切實提高各項專業技能,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
六是挖掘藏品資源,積極研發文創衍生品。近年來,日照市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積極研發日照農民畫手提袋、臺歷和拼圖等文創產品。在元旦迎日祈福當天,由《海報新聞》客戶端公開發行“龜座鳳形銅燈”數字藏品,一經上線即刻搶購一空;在兔年除夕夜推出“四千多年前陶鈴響徹日照大地”活動,以館藏珍貴文物陶鈴為依托,研發出系列文創產品作為伴手禮,擴大了藏品的對外宣傳和影響力,促進了日照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七是加強館校、館際之間合作交流,開辟產業發展新模式。其一,與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等當地高校進行戰略合作,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構建產學研聯盟新體系,做好文物的開發、利用、傳承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等工作,努力實現“館校合作產學雙贏”。其二,與濟寧、濱州等博物館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凝聚聯動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共識,積極整合館藏資源,加強展覽、社教、人才培養等工作的統籌謀劃,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的合作平臺。其三,與五蓮縣博物館、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城市書房、陽光助殘志愿者協會等單位簽訂對口幫扶協議,充分發揮市級博物館龍頭帶動作用,與各單位通力合作,攜手共進,共同致力于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文化供給能力,讓文博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4 博物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比日照市博物館老館和新館工作,以及對其他兄弟單位的考察調研,不難看出近年來博物館工作普遍比前些年有了很大進步和發展,但是在文化產業發展和創意方面卻略有遜色,甚至有的止步不前。經調研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4.1 對產業發展重視不足
一是各地博物館普遍存在“重建筑輕功能、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只重前期硬件建設,不重后期運營管理,存在運營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二是基層博物館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經費有限,且基本用于博物館免費開放運營,很少投入新興產業。
4.2 人才隊伍建設不到位
博物館屬于事業單位,人員編制數量控制嚴格。尤其基層博物館存在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稀缺等問題,加之招聘的臨時人員素質更是參差不齊,組建懂研發、懂運營、懂經營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團隊頗為困難。
4.3 文化產業運作模式不健全
一是長期以來,博物館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缺少社會資金的支持和介入。政府的補助使博物館養成了依靠政策吃飯的慣例,與文化市場相脫節,缺乏產業化發展意識。二是大多數博物館對民眾的精神需求不夠敏感,缺乏合理的產業化運營方式和手段,無法滿足廣大民眾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博物館歷來在民眾心目中屬于呆板高冷的“學院派”,加之在自身宣傳及文化產業推廣方面形式單一,互動性項目又少,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進而讓外界“望而卻步”。
4.4 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缺乏創新特色
從產品的開發領域來看,多數以紀念品為主,規?;潭炔粡?,創新性更不強。特別是基層博物館,大多數缺乏文化產品運營機構和人員,即便有也基本是簡易的文創商店和“山寨貨”,缺乏博物館自身特色,游客選擇范圍很窄。從服務模式來看,大多數博物館還是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手段,展陳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真正以人為本、從民眾實際需要出發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5 推動博物館產業發展路徑探析
根據博物館的辦館宗旨,博物館的產業發展也必須始終圍繞服務社會和人民大眾這一公益性質,既要堅持守正,也要努力創新;既要重視經濟效益,更要重視社會效益。其最終目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讓博物館成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接受文明熏陶、進行終身學習的文化陣地和殿堂。鑒于文化產業在博物館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筆者對國內外博物館產業發展優秀案例進行深入調研分析,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5.1 明確博物館產業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耙匀嗣駷橹行摹币殉蔀樾聲r期博物館發展的最根本服務理念,因此,博物館產業發展也要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文化需求與供給關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創新推出別具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5.2 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性支持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博物館要打破以往“沉默是金”的經營方式,充分把握國家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在政策、資金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博物館文化產業相關制度建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使文化產業發展有據可依,支持、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博物館文化品牌推進機制。
5.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宣傳推廣渠道
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支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博物館要創造各種條件,培養兼具學養、涵養和修養的綜合型人才,在工作實踐中鍛煉人才,讓更多擅長文化創新、能夠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人才脫穎而出。一方面,要從年齡梯隊和專業結構上為培養、使用文化產業人才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搭建起與民眾溝通交流的平臺,拓寬宣傳推廣渠道,擴大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
5.4 轉化思維,更新觀念,抓好內容創新,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博物館要順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潮流,以“博物館+”全鏈接、零距離的理念實施相關戰略。一是要主動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拓寬文化空間場域,擴大優質內容供給,聯合社會各方力量,促進協同創新,研發推出具有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新業態和新產品。二是積極與電子商務深度合作,實現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線上線下融合互促,打造更多參與式、體驗式的綜合性消費載體,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能以更多更新的方式“活”起來,為人民群眾生活增色添彩。要推動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培育數字出版、數字藝術、數字創意等新型文化業態,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進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傳播。三是借文旅融合之機,與旅游部門加強合作,推出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加快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人們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四是加強與高校、中小學等教育機構合作,打造產學研合作聯盟體系,充分挖掘藏品資源,推出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社教活動,把博物館打造成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重要基地,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綜上所述,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資源,文化產業是實現博物館藏品資源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徑。無論是文化設施還是文化活動、文化服務,都要深刻把握時代主題,在創意靈感、文化內涵、思想情感上,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博物館要主動承擔起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責任,在文化產業創作、生產、運營等各環節進行創新,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文化服務的水平,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推動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博物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