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蝶


技為藝而生,而無技之藝無可談存。技巧對于舞蹈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舞蹈技巧不僅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體現舞蹈內涵的重要表現手段。舞蹈表演中技巧的巧妙運用往往為表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舞蹈擦出奇妙的火花。一個完美的舞蹈作品需要優秀的舞者將藝術技巧掌握熟練,使技術與藝術融為一體才可以達到舞蹈藝術參與者們的共同追求。本文通過對技巧在當代舞蹈中的運用進行了解和分析,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舞蹈藝術的發展,從中尋求出舞蹈技巧如何更好地依存與超越原有形態,在舞蹈表演中相得益彰的運用,促使舞蹈藝術蓬勃發展!
一、百花齊放的表現形式
當代中國舞蹈技巧伴隨著“有意味的形式”不斷地豐富起來,它逐漸成為衡量一位舞蹈演員是否優秀的專業素質標準。它所具有的技巧形式也在過往單一技巧的基礎上,融入芭蕾、現代舞等更加科學、更加精彩的技巧方式。在中國民間舞的范疇中,技巧的使用主要應用于情感的渲染與氣氛的烘托,并且以不同地域所特有的不同風格韻律和動作審美趨勢為依托鑲嵌在間,給人以很大的自由空間與構想美的氛圍和形式。
在中國古典舞的范疇中,嚴謹規范性的動作和較為高超的技巧聯合起來撐起了中國舞蹈教育教材的建設和舞蹈創作的手段,直至今日,“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逐步完善協和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仍然作為所有舞者遵循的典范,并且在其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舞者們融會貫通,將程式化動律的缺陷部分運用上多種舞蹈元素進行彌補提升,使得古典舞蹈的技巧出神入化。古典獨舞《蝶戀花》展現了花飛花舞,春光無限,萬紫千紅,彩蝶飛舞的美好畫面。表現了古代少女如蝴蝶般期待春天早一點到來。唯美地展現了既是花兒、也是人兒,在大好春光中蝶舞飛翔!舞蹈中舞蹈家王玉蘭用長臥魚的姿態表現出蝴蝶的姿態;用控腿表現出聞花的神態;用圈平轉表現出戲花的狀態;用點翻身表現出飛翔的情緒!
除基本的舞蹈形式之外,人體動態運動時所生成的“力變之韻”“飛動之美”不僅是舞者墮入投入狀態的精神觀照,更是“功”和“技術對象”在舞臺下的移情釋放。華超所表演的《希望》,以舞者柔韌的身軀,抽象地表現出具有形式意味的動律,表現出人們的各類“希望”。令人意外的是那些新奇的第一秒舞蹈動作,極度擴張和松弛的旋轉和跳躍技巧,竟可以不留痕跡地融入到舞蹈中,成為了舞蹈宣敘情懷的意調。與《希望》幾乎同時出現的賈作光所編創、劉文剛所表演的舞蹈《海浪》,充分發揮了舞者臂膀的技術能力,柔軟而有力地幻化出海浪上海燕翱翔的形象,還用“曲臂前后軟翻”“跪式波浪腰”以及騰空等突破性技巧動作表現出了大海中海燕展翅翱翔的幻想形象。從當代不同形式的舞蹈技巧中,我們不免看到舞蹈技巧的形式變化多樣,在不同視角的舞蹈系統中,技巧的精彩表現對舞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包容多樣因素的重合性。也正是它其他因素不斷發生重合,才使原始樣貌與其他因素一樣負載著情感、目標、功能和感情的意蘊。
二、大膽突破的融合創新
舞蹈技巧的巧妙運用在舞蹈中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從古至今,人們通常通過舞者高潮部分技巧的精彩表演達到悅性怡情的美的感受。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技巧的功能再也不局限于宣泄感情和烘托氣氛,它將更加向塑造舞蹈形象,表達人物情感,營造舞臺意境的方向發展。高超的舞蹈技巧對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舉足輕重的手段。也因此,舞者們經過辛勞的創造性活動,努力提高自己舞蹈技巧方面的能力,使其輔助舞蹈的形成,巧妙地運用到人物的塑造上,使舞蹈絢麗多彩。
如此說來,舞蹈藝術怎么能不需要高超的舞蹈技巧呢?當代中國舞蹈的線與圓是創新意識和傳統的物態化。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它的由來是以吸取身段為實體,以芭蕾體系為模式,形成了初期新中國的舞蹈種類。這樣道來,中國古典舞的建立,就是對中國傳統的一種傳承與創新,它不僅挖掘了吸取中的舞蹈元素,同時借鑒了芭蕾訓練的科學元素,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元素”為核心創建的中國古典舞獨特“身韻”,使中國古典舞從程式化的中國戲曲轉向了純舞性和抽象性,從而建立起了古典舞蹈的獨特舞蹈語言。
這類舞蹈語言所具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又廣泛吸收各類藝術,例如西方現代舞、西方風格舞等。80年代時期,西方現代舞開始沖擊中國文藝界,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得到國人的認同,甚至將它視為洪水猛獸。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逐漸進入,中西方文化碰撞,到了今天,現代舞也在中國有了一席之地,并且中國舞蹈融入了多種現代舞蹈的合理因素,例如運動原理、動作理念、空間意識等,都被中國舞者廣泛地運用到自己的舞蹈中,促使眾多的新型古典舞蹈相繼問世。當代獨舞《綠肥紅瘦》展現了李清照枝葉茂盛時,她飲酒寫詩,風雅悠閑。“花朵稀少”時,她手起筆落,浩然正氣,寫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情詞篇。國家興盛時她用才情記下小家故里;國家敗落時她用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抒寫愛國豪情。她是李清照,不僅有著女性婉約浪漫,更有著風骨豪情,這樣的俠氣豪情來自她對家國的情誼,更來自對民族氣節的堅守!作品中運用了古典舞的身韻與技術作為元素,用現代舞的意識去將常規性技術進行更貼切于人物的塑造,例如戲曲中的空中跳頓步、弓箭步擰身、仰天轉等技術。作品本身的創作結構富有極強的當代節奏感,打破了一些常態情感線。我們看到了中國舞者對于傳統的突破,感受到中國當代舞蹈對于“新”的接納與創新追求。也可以說,這正是中國舞者在傳統與創新語言中進一步發展的扎實基礎與突破意念!
三、超越極限的形象塑造
人體是舞蹈的表演材料,這一本源地帶的“技巧”是因為實力雄厚的舞蹈者們進行的藝術創造活動,把自己“融”進審美的對象,在特定情感的支配下優秀的完成各類高難度技巧,通過這樣的手段打破人們視覺印象中的“平庸”,使得藝術與技巧高度融合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照亮人們的心靈,征服觀賞者。能夠完美表現舞蹈內容的高難技巧是令人振奮的,但它所需要的是舞者們付出超乎常人的勞動代價。為了身體能夠達到理想的審美目的,作為表現技術者,他們甘愿通過非人性的訓練手段,在正常生理范圍內挖掘出本身最大的潛力,甚至超越生理的局限。這樣的手段使舞者的表演能力不斷提高,并且在藝術中追求超乎極致,展示出人跨越歷史的生命力以及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當代中國舞蹈不僅在舞者本身肢體的表現上邁進了一大步,更是融合多種藝術樣式,例如舞臺燈光、舞臺道具等等。
舞蹈中眾多的技術必須有技術上的組織元素,才能使各種技術形成整體,構成藝術感染力。舞者通過技術使形象更具典型。以準確深刻、綿延不絕的情感線,將各種元素組織起來,為塑造角色服務。不同的技術,根據不同的思想孕育而生,推動著角色的形成,充分發揮技巧的作用,形成完美的整體,構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舞蹈技巧才能顯示出它的光彩,獲得生命力。古典雙人舞《江城子·記夢》中演員通過雙人的不同技巧姿態構成,提煉了很多有意味的情感狀態,不拘泥于常規性托舉技術,更是尋求了一種虛實結合的角色塑造方式。藏族獨舞《云朵》中突破傳統藏族的基礎形式,通過演員與紗的關系意境化地表現出一朵飄蕩在天邊的云朵。將白紗飄逸與滯空的特點融入技巧,例如最后舞者舞動白紗的圈立圓旋轉、各種姿態的腰部擰轉、仰天轉等。
四、執著發展的真實反思
舞蹈技巧是一種強烈的, 有表現功能和象征意義的動作符號, 它能夠直白地表現出所想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并且因為它的抽象象征性,使它成為一種寬泛的舞蹈語言。由于舞蹈動作具有審美價值的優美形式。它可以反映一定的情趣,給予人美的享受。技巧是一種高難的動作,是衡量一名舞者是否優秀的藝術尺度。技巧在人類運用的過程中有著兩個階段,一開始往往把技巧作為目的,而后隨著文化的發展,舞者們把它作為表現一定情感和內容的手段。也由此,舞蹈與其他類似藝術區分開來,如在武術、體操、雜技中技巧往往只是作為目的進行表演,而舞蹈中的技巧是情感表現的一種形式。
當代社會以來,技巧更有了明確的任務,那就是為表現情感服務。少數人認為, 技巧只是為了表演目的,而多數人認為技巧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不同的態度反映了不同的舞蹈觀念。以舞蹈技巧為表演目的的舞蹈也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只能作為配角存在著。而以舞蹈技巧作為手段的舞蹈往往能夠更好地抒發情感,反映人們的期許,震撼觀眾的靈魂,使舞蹈藝術變得更有意義起來。但“為技巧而技巧”的現象仍然還存在著,這一現象的存在,可以說是歷史上技巧為目的現象的延續,它過高地看重了技巧的獨立價值,是為了迎合觀眾直觀需求的“雜技化”需求,使得舞者看不清技巧和舞蹈的關系, 無法擺正技巧在舞蹈中所處的地位。
舞蹈技巧作為一種抒情達意的形式,應該具有強烈、集中、高揚、鮮明的審美特征。給人強烈的感染魅力,加深人們對形象的牢記以及主題的升華。它充滿著詩情畫意,具有高度美感,使人浮想連連的動人語言。牢牢地掌握技巧的審美特點, 認清它在舞蹈中的地位和功能,舞者們從“為技巧而技巧”的文框中跳出來,進入一個新的創作境界,不然只能成為技巧的奴隸而無法成為主人。
舞蹈技巧是舞者們出于一定目的的創造,它的生命力存在于創造中,隨著舞者們不斷變化而更新。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在雜技、戲曲、武術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源,我們有著領先的優勢。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舞蹈觀念不斷更新,使得舞蹈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經不局限在單純的模仿形象,而上升到了人的內心世界。表現符合不同時代的舞蹈,反映當代的生活、展示時人的靈魂,并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性,才是現代舞蹈的重要任務。
如此看來, 如果不創造出新的舞蹈技巧形式,我們無法擔當起擔負起“以形表情、以形傳意“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跳出固定的觀念, 站在新的高度, 展開豐富想象, 深入感受生活, 去發現新的舞蹈技巧。當然,舞蹈創造也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借鑒,優秀的作品更應該站在歷史的基礎上革新和發展。
五、還原本真的舞蹈趨勢
舞蹈技巧是抒發情感的重要手段,無法表達情感、不符合舞蹈主題的技巧不是服務于舞蹈,而是使舞蹈淪為單純的目的手段。如何將技巧融入到舞蹈的情理之中,使舞蹈更加完整呢?技巧的完美運用是很重要的。精彩的技巧是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應用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絕不是簡單展示技巧的難度,更應該起源于心靈。在舞蹈中,如果沒有內心的情感作為觸發,就只能如同死水一般,無法撥動人心。當代雙人舞《風聲》展現了我黨秘密工作者諜海傳奇磨難不改初心的堅強意志。作品中雙人舞的雙人技巧配合密度很大,都是以人物形象出發設計的每一個動作,舞者更多表現的是存在于真實的當下。
如何給觀眾心里留下點什么,使他們能夠對舞蹈久久不忘?這是舞者的宿命。現代舞蹈的開拓者鄧肯憑借自身對舞蹈的意解,對自由的追求,使他創作出獨具一格的舞蹈,結合女性主義者的個人表達和婦女主張的責任于己身。她認為女人是萬物之精華,女人的身體無比精妙,為此,她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優雅新型舞蹈,并且找到了人體最舒適的表現形式。
牢記《鄧肯論舞蹈》里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技巧,只有在它服從了所表現的內容,而它本身又不直接顯露的時候,才是真正高超的技巧。”舞蹈的根本任務是塑造舞蹈形象, 各類技巧的產生都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做準備的。舞蹈展示出的虛幻的力量最大的限度在于與人類內在情感模式的同感,從而具有異乎尋常的表現力量。舞蹈技巧是舞者創造出來的一種身體文化,是人們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它的發展促使舞蹈技巧的發展,技巧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整個舞蹈藝術的發展。二者有著從屬的關系,同時又有著促進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化與進步,技巧的表現也多樣多彩起來,但如何可以給欣賞者留下那一抹持久不去的清香,也許正需要我們深刻地思考!
結語
舞蹈藝術如果沒有了技巧,就是再多的舞蹈語匯也變得蒼白無力。從這句話中說明了技巧的運用對舞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舞蹈中技巧的運用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表演者優秀本質的手段。如果一個舞蹈中舞蹈技術比重超過了舞蹈藝術本身,那也相當于失去了表現舞蹈的意義,對于欣賞者來說,也只是停留在眼前的一道短光,失去了舞蹈藝術的價值!在強調舞蹈性、不斷更新舞蹈觀念的今天,我們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積淀上,展望世界,吸收資源,保持藝術的本真,將技巧相得益彰地運用在當代舞蹈的運用中,使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道路更加亮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