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信貸對傳統產業結構的綠色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選取2000-2019年京津冀地區13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整體回歸分析和分產業回歸分析。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整體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分產業來看,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抑制作用但不是很顯著。
關鍵詞:綠色信貸產業結構升級京津冀 固定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09-02
一、引言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綠色信貸作為綠色金融的主體,是通過實行差異化定價引導資金從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流向綠色產業,實現資本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早在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就共同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之后又出臺了《綠色信貸指引》等文件,使綠色信貸體系逐步完善。由此也吸引了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劉錫良等指出發展綠色金融能支撐經濟高質量增長[1]。王馨等研究發現在《綠色信貸指引》實施后,被限制行業的綠色創新表現更加活躍[2]。徐勝等研究得出綠色信貸與第三產業關聯度最高,其次是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3]。汪煒等研究發現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能夠明顯提升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促進地區產業轉型升級[4]。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區域,但由于該地區的傳統工業比重很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而綠色信貸的推出能夠倒逼“兩高一剩”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研究綠色信貸對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將利用京津冀地區13個地級市面板數據來研究綠色信貸對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以促進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變量選取及模型構建
1.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由低級化向高級化轉變。本文借鑒徐敏的做法,用產業結構層次系數來衡量產業結構升級[5],公式為:
upgrade=qxj=qx1+qx2+qx3
其中qijt為i城市t年j產業的產值比重。upgrade it的值越分別趨近于1、2、3,說明其產業結構分別停留在以第一、二、三產業為主的階段。upgrade it值越大,產業結構升級水平越高。
(2)核心解釋變量。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時間的連續性,本文借鑒連莉莉的做法,將綠色信貸政策作為虛擬變量進行處理[6]。由于該政策在2007年正式提出,所以將2000-2007年(包括2007年)取值為O(gc=0),2007-2019年取值為1(gc=1)。
(3)其他控制變量。為保證實證分析更準確,本文選取以下控制變量。
第一,人力資本結構(edu)。人力資本能促進技術進步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本文用各個城市每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數量來表示人力資本結構。第二,經濟增長(gdp)。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產業結構變動。本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第三,政府干預(gov)。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來鼓勵或限制某些產業發展,影響產業結構變動。本文用各個城市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政府干預程度。第四,硬件基礎環境(fc)。良好的硬件基礎環境會促使一些產業的集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本文用各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硬件基礎環境。第五,外資引進規模(fdi)。外國投資會促使國外產業對內轉移。本文用各個城市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外資引進規模的大小。第六,研發投入(rd)。研發投入的多少可以衡量技術進步的大小,從而使各個部門之間的生產率產生差異,促使產業結構變動。本文用各個城市的科學事業支出費用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城市的研發投入。第七,消費需求(cs)。消費需求的變化包括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相應產業部門的擴張與收縮,造成產業結構變動。本文用各個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城市的消費需求。
2.模型構建。為消除異方差,構建的模型對非比值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模型如下:
三、計量結果與分析
本文針對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13個地級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別進行整體和分產業回歸分析。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表1,綠色信貸政策在實施以后,不僅沒有促進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相反顯著抑制了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這可能是因為綠色信貸政策實施以來,該地區政府實行力度還不夠強,導致各個銀行之間執行力度有差異,從而使許多兩高一剩企業仍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貸款,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可能是由于綠色信貸規模的供需不匹配造成的,供給小于需求,沒有發揮綠色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引導作用。
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的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這是因為京津冀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能引導資金流向綠色農業,使該地區綠色農業項目的收益率得到提升,推進了該地區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第二產業的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倒逼許多“兩高一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使該地區產業結構由資本密集性逐步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演進,提高了產業競爭力。
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是很顯著,但符號為負說明綠色信貸政策沒有促進京津冀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可能是該地區屬于第三產業的企業很多,但金融機構缺乏專業環境風險評估人才,尤其是河北省在這方面的人才數量與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差距,難以實時準確獲取該地區所有屬于第三產業的企業環保信息所導致的。也可能是金融機構實施綠色信貸的項目積極性不高導致的。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整體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抑制作用。分產業來看,綠色信貸政策對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而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抑制作用但不是很顯著。為加強綠色信貸對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政府管控力度,完善對企業和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為促進該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政府要做到嚴格管控,獎懲分明,對環保企業給予獎勵:對污染企業要實行嚴厲懲罰。政府也要對開展綠色信貸項目的金融機構實行嚴格管控,對積極實行綠色信貸政策且成效顯著的金融機構給予優惠,比如稅收優惠等:而對不按規定私自放松綠色貸款要求的金融機構進行處罰。
2.擴大綠色信貸規模的供給。目前京津冀地區的綠色信貸規模供需不平衡,需求遠大于供給,尤其是河北省許多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對綠色信貸的需求量很大,但許多商業銀行為了自身利益,不愿把貸款給予這些中小企業,降低了相關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的積極性。所以政府應擴大綠色信貸規模的供給,讓更多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3.加強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將綠色信用納入到征信體系,還要將其范圍覆蓋到許多中小企業,使綠色環保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披露和共享機制,將企業的環保信息進行及時披露,使政府和廣大公眾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同時環保部門,企業和金融部門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使金融部門能夠實時準確獲取企業的環保信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
4.加強綠色信貸專業人才培養。開展綠色信貸項目需要專業人才對企業的環境風險進行評估。但京津冀地區該方面的專業人才分配極不均衡,可以將北京、天津的部分人才資源向河北轉移,以促進該地區整體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可以對現有員工進行專業培訓,規范綠色信貸項目開展流程,真正促進經濟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錫良,文書洋.中國的金融機構應當承擔環境責任嗎?——基本事實、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J].經濟研究,2019(03):38-54
[2]王馨,王營.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06):173-188+11
[3]徐勝,趙欣欣,姚雙.綠色信貸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8(02):59-72
[4]汪煒,戴雁南,喬桂明.綠色信貸政策對商業銀行競爭力影響研究——基于區域性商業銀行的準自然實驗[J].財經問題研究,2021(08):62-71
[5]徐敏,姜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能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03):3-21
[6]連莉莉.綠色信貸影響企業債務融資成本嗎?——基于綠色企業與“兩高”企業的對比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05):83-93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00)
【作者簡介:陳盼盼(1998-),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趙毅)接第108頁)用,成為重要證據,避免了較大損失。其二,健全制度,促進了有關政策出臺。完善系統功能,開發多項功能;健全專家評審機制:健全公開機制,增加違法成本:加強數據互通。其三,強化業內交流,在研討班上開展普及。融入系統研究思路,基于分析與總結,對模式予以機制化。把審計流程分成立項、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等。在立項環節,需要利用外部嵌入,在數據收集、預處理及明確模型環節,需要有效發揮技術增強,在數據研究和政策建議環節,需要綜合分析使能創新。
3.審計模型適用條件。其一,適用單一審計項目,立足有關部門實行外部嵌入,技術增強也應體現本質性問題,使能創新在下輪審計中,也要提供借鑒運用。其二,指引非現場審計,大數據驅動可以實現審計的核心事項。即便未對現場審計詳細描述,但不表示能單獨開展。其三,雙閉環組合,要素整體掌握,可存在優先次序,但不得只執行一個,否則難以實現預期效能。比如,僅實行外部嵌入、技術增強,也許能夠達到審計目標,但若沒有跟蹤后續工作,則難以從源頭上處理問題,或若沒有提煉歸納經驗模式,那么下輪項目的效率或許難以明顯提高,甚至伴隨團隊重組,需要再次探索一套可行的流程機制。其四,能符合計算要求,沒有涉及效能問題。具體實踐中,要提前配足功能,增強算力,優化算法。
四、結論
在模型構建上,今后要著眼于審計的核心地位,對審計監督及其它形式貫通、跟蹤審計和其它類型融合,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和建模。在模型運用研究上,要擴大模型運用領域,研究技術方式和分析工具。要改進網絡分析方式,補充應用其它算法作穩健性檢驗。要探究和對比各種分析方式在技術增強中的功效。針對保密問題,要進行專題研究。伴隨一體化算力樞紐不斷發展,今后要對大數據運用場景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柔堅.基于大數據的政策跟蹤審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研究[J]審計觀察,2022(11):74-77
[2]李子或,陳宋生.“大數據+大聯動”助推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J].審計月刊,2022(02):22-23
[3]陳麗,夏詩明.大數據環境對政策落實跟蹤審計技術方法的影響與對策[J]財會研究,2021(01):67-71
(作者單位:山西晉利審計事務所c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030000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