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
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教師可以對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進行改善和革新,建構出受學生歡迎的、有趣的地理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一)從實際出發創設情境,了解自然地理環境
地理教學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為主要線索之一。眾所周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能看到的地方,很多元素都與地理學科知識息息相關。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展教學,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更多的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來創設教學情境,收集生活中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人文故事等,并將其變成具體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之中感受地理知識,了解更多的自然地理環境,領略地理之美,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以《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一課為例,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展示了鄉村和城鎮的景觀圖片,以此來組織學生觀察和思考鄉村與城鎮在景觀上有哪些不同。經過對比后,教師順勢引出鄉村和城鎮的概念,深化學生對文本概念的理解。隨后在帶領學生學習鄉村內部空間結構時,教師利用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的平面簡圖來創設情境,向學生簡單介紹諸葛村的形態之后,組織學生思考這個村子里土地利用類型有哪些,空間分布又有怎樣的特點,以具體的例子為載體,來向學生講解鄉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以及鄉村內部空間結構特點,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更加直觀清晰。后續講解城鎮內部空間結構時,同樣的,教師利用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區進行舉例,讓學生從實際出發,了解城鎮內部空間結構。
從實際出發去創設情境,利用具體的案例來向學生講述理論上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進一步得到增強。
(二)以啟發思考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任何學科的教學,想要學生收獲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那么就必須要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只有學生主動愿意去了解這門學科的知識,教師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自然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用來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提問,用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運轉,讓學生把好奇心和注意力放在這些問題上。之后,便可以引領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新的地理知識。
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為例,全球變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依次展示出全球氣溫變暖的曲線圖、溫室效應的動畫以及全球變暖的相關視頻。緊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提前設計好的幾個問題:第一全球變暖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有何關聯?第二溫室效應的原理是什么?第三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么?人類在此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第四全球變暖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治理?這些問題大多都可以從教師在課件中展示的資料中獲得答案。經過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答題思路,此時,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一份表格,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答案總結到表格中來,根據表格呈現出來的信息去尋找解決全面變暖這一問題的方案。
問題的引導既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有了問題,學生就會想要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知識的利用,那么解決問題也就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合理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策略之一。
二、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注重拓展延伸,完善知識體系
綜合思維是提高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進而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快,理解得更透徹。地理學科涉及的內容有很多,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也有融會貫通之處。比如說地理與生物、地理與歷史、地理與政治等等。想要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以及感悟能力,那么我們不僅要精心設計地理教學,還應當潛心研究,將相關學科與地理教學相融合,豐富相關學科的知識體系,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多方位看待事物發展的能力。
在組織學生學習引發人口遷移的因素時,教師應結合其他學科來開展綜合教學。第一是自然生態環境因素,這里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國退休老人的遷移案例,并向學生拓展島國圖瓦盧舉國遷移到新西蘭的故事。第二是經濟因素,教師向學生講解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口主要的三個遷入地,結合經濟的發展來讓學生了解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第三是社會文化因素,教師向學生講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或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如印巴分治所導致的人口遷移。第四是政治因素,這里教師可以以阿富汗戰爭、巴西遷都巴西利亞等事件來進行延伸。
在課堂上對地理學科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需要教師不斷汲取更多更深入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因此,在日常的備課中,我們要有意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延伸環節,給學生呈現出一個綜合性更強的課堂,為學生帶來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二)培養思維習慣,訓練思維能力
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而是應當映射在課堂教學的點點滴滴當中。俗話說,良好的習慣能夠讓人受益終身。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多開展一些實踐研究,引導學生在研究知識的過程中多觀察、多學習、多提問、多思考。久而久之,當習慣成了日常的活動,學生的思路自然能夠得到拓展,從而實現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帶領學生學習《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一課時,教師利用一句古詩詞來引入:“‘滾滾長江東逝水為什么長江之水能夠千萬年來源源不斷地流入海洋呢?難道就沒有枯竭的那天嗎?”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水循環的Flash動畫,接著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第一步,教師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水循環發生的空間領域有哪些;第二步,教師要求學生指一指水循環發生的環節;第三步,教師鼓勵學生在草稿紙上嘗試畫出水循環的示意圖;第四步,小組之中聊一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第五步,思考哪一種水循環能夠讓陸地上的水不斷更新,哪一種水循環需要的水量是最多的;最后,全班共同辯論分析內陸湖泊水蒸發、洪水入海、臺風登陸和赤道海域的對流雨屬于哪一種類型的水循環。
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就必須讓學生打起十二分精神參與學習活動,并不僅僅是單純地聽老師的講解,而是要調動學生的每一處感官,引導學生眼觀、耳聽、口論、心想、手動,通過活動形成更好的思維習慣,學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三、精心設計教學,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
(一)注重因材施教,開展高質量教學
區域認知,顧名思義,就是把地理環境組織為區域加以認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強化學生對區域認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可以綜合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地理學科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繁雜,分成了若干不同的板塊。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打造高質量地理課堂,就必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深入探索每個板塊的不同的地理知識,結合知識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去實施教學,才能使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組織學生學習《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課時,教師采用讀圖分析法以及比較法來實施教學。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展示出兩張圖表,分別是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地理環境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接著,以圖表為線索,教師組織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兩個地域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環境差異;第二個問題是這兩地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會影響到哪些人類活動。學生通過讀取這兩張圖表當中的信息,完成了對這兩個問題的探究,并回答教師提前預設的相關的問題。課堂的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知識總結。
每一個知識板塊都有其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夠發揮出不同的作用。作為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不同的講課方法,是我們工作中的主要任務。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對學生強化地理認知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解決地理問題,謀求進一步發展
學習知識的過程可以說成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生們積極思考,利用所學知識來打破自己心中的疑惑,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由此可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也可以是問題的提出者和引導者。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和組織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從而使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緊接著,還要啟發學生跟隨問題積極思考,以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索的方式來發現問題中所蘊含的原理,進一步解決問題。
在《人口的合理容量》這節課中,有一個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那就是地球究竟能養育多少人口。首先,教師講解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其次,教師呈現出提前準備好的一些資料,如有關內蒙古草原的歷史資料、我國不同時期的人口數量等,引導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并嘗試歸納出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初步了解到資源、對外開放程度、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因素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接著,教師具體講解了每種因素所帶來的不同影響。最后,總結初始問題的答案,并介紹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當學生經歷了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后,他們自身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看待問題的眼光也會越來越獨到。問題教學法是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一種可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歸納總結成重要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四、開展實踐活動,鞏固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一)設計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經歷
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時代下重要的教學任務。實踐能力越高,解決問題就會越來越自如,知識運用得就會更加靈活,這樣一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透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當中鞏固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呢?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親身投入到活動當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一個個學習的任務,不斷鞏固自身的學習能力。常見的地理實踐活動有很多,觀察活動、調研活動、實驗活動、制作活動等等,都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項綜合活動。活動之前,學生先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商場中集聚了眾多的服務業種類,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第二,集聚效應有利也有弊,請分別闡述。在有了答案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所在城鎮的主要商業中心進行調查,實地了解一個商業中心能有多少店鋪、店鋪的類型主要有哪些以及店鋪的規模如何。通過觀察、訪問的方式獲取數據,匯總成一個表格。最后,結合調查情況以及城鎮相關地圖,聯系本節課程所學的知識,分析商業中心的主要區位因素。經過這個活動,學生自身經歷了收集數據的過程,同時也了解了商業性服務業區位選擇的特點以及區位因素的變化。
相比于在教室里枯燥的學習,學生更喜歡的是通過新奇的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定期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為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和更為豐富的學習經歷,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理、應用知識,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二)鼓勵引導小組合作,合作中共同進步
隨著年級和年齡的提升,學生們的合作經驗也越來越多。高中生已然能夠自主面對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幾人為一個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帶領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分享自己的思路。這樣一來既能夠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可以盡可能設計一些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活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實踐,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打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課堂。
在學習《區域發展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這節課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任務。教師先是給每個小組發放了一張城市交通的布局圖,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在這張圖上為這座城市設計一條地鐵線,然后在地鐵的基礎上,擬建一個次級商業中心,確定商業中心的位置,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一份最終圖稿,并標注詳細方案。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投票選出兩副自認為最合理的設計,并邀請這兩副圖稿的小組來闡述設計理念和意圖。小組在合作完成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了進一步回顧和應用,例如用市場最優原則和交通最優原則確定商業中心的合適位置。
合作能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在高中階段,大部分比較簡單的知識,都需要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這一階段如果學生能夠掌握合作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在小組中自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幫助學生在合作中提升核心素養,獲取更多知識。
五、結語
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保持和提升是一個長期的、一步一個腳印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教師,應深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所以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僅要做好教學工作,還要不停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不停學習,不停反思,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培養核心素養作為永恒的目標,將更多的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從而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