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水英 張敏
[摘 要]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將分數和整數、小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出“計數單位”是“數的認識”的核心概念,聚焦“核心概念”,關注“認知序列”,辨析“關鍵概念”,讓學生感悟整數、小數、分數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深化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關鍵詞]分數的意義;一致性;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8-0047-04
在平時的學習中,部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浮于表面,呈碎片化,沒有感悟到整數、小數、分數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為此,我們進行了“把握數概念的一致性,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研究,并在實踐中提煉了三個策略。具體闡述如下。
一、困惑再現
如圖1所示,本題的考點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全校五年級共230名學生,錯誤人數為80人,錯誤率達34.8%。常見的錯誤如圖2所示。
此類錯誤主要是把長方形的面積當成了1平方米,如此,將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5]平方米。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時,教師一致認為是學生對[35]的意義理解不到位。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呢?
二、理性思考
以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為特征的學習叫淺層學習,與之相反,有關聯地記憶和有批判性地接受知識的學習叫深層學習。學生的上述困惑正是淺層學習的直接體現。關于數的認識,《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要把握整數、小數及分數之間的一致性,就要建好“承重墻”,打通“隔斷墻”,使學生深刻體會計數的規律。對于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生出現上述淺層學習現象的原因如下。
原因一:脫離“核心概念”
數的本質是“計數單位”。因此,要想讓學生感悟到整數、小數和分數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就要以“計數單位”作為核心概念統領教學。分數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表示部分與整體關系或部分與部分關系的意義;二是表示度量的意義,即將“計數單位”累加產生不同的數;三是表示兩數相除,為商的意義。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和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均闡述了分數部分與整體關系的意義,但忽略了分數的度量意義,這樣就沒有建好分數的“計數單位”這面“承重墻”,也沒有打通整數、小數和分數之間的“隔斷墻”,因而學生無法感悟數的本質意義。
原因二:忽略“認知序列”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通常會安排以下任務:了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單位“1”;理解分數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認識分數單位。從中可以發現,“分數單位”被放在了最后的環節,即分數計數單位的認識脫離了分數的意義。而整數和小數的學習,則是先認識計數單位,然后通過計數單位來認識更多的數,可以說,計數單位和數的意義是融合在一起學習的。因此,以上“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任務序列,將“計數單位”和“意義”人為地割裂開了,難以實現深度學習。
原因三:混淆“關鍵概念”
我們知道,分數既可以表示比率,也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而上述困惑表明,學生對分數表示“量”和“率”混淆不清。對于分數的認識,教材幾乎都是從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的角度來編排的,對分數表示具體數量則沒有具體的編排,更沒有很好地將兩者進行比較,導致學生認識更多的是分數表示“率”,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浮于表面。
三、改進教學
如何讓學生理解數概念的一致性,從而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呢?結合“分數的意義”一課的公開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聚焦“核心概念”,構建知識體系
分數與整數都是計數單位的累加,都是通過計數單位數出來的,本質相同。這就是分數和整數的一致性。學生只有認識到這種一致性,所學知識才會是靈活的、可遷移的。因此,要想打通整數、小數和分數之間的“隔斷墻”,打造數概念大廈的“承重墻”,就必須以分數的計數單位作為核心概念,構建知識體系。對于本次教學實踐,我們旨在達成兩個目標,即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分數的計數單位、如何通過計數單位數出不同的分數。我們從整數入手,通過整數的學習經驗,引出分數的計數單位,具體如下。
【教學片段】與整數比較,引入分數的計數單位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請你想想,整數和分數有什么不一樣?
生1:它們的讀法和寫法不同。
生2:含義不同,整數是一個整體,分數是從一個整體里取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
生3:組成不同,分數是由分子、分母、分數線組成的,而整數是由個位、十位、百位等組成的。
師:你對分數還有什么疑惑?
生4:整數有計數單位,分數是不是也有計數單位?
師(揭題):問得真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來研究分數的意義。
【反思】通過分數和整數的比較引入教學,很快便將分數切入到“度量”意義的教學中,即研究分數的計數單位及其進率。
策略二:關注“認知序列”,提升數學思維
結合分數的計數單位,基于分數的度量意義進行教學,需要調整分數學習的任務序列為:認識分數單位—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度量意義—辨析分數表示“量”與“率”的區別。不同的認知序列,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分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你能用計數單位數出哪些不同的分數?圍繞這樣兩個核心問題,將分數度量意義的理解和分數的計數單位融合在一起教學,讓學生在用分數的計數單位數數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片段1】初步認識分數的計數單位
師:為了研究分數的計數單位,請模仿圖3,先選擇一個分數畫一畫,再猜一猜它的計數單位是多少,并數一數這個分數里面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反思】表示數量的分數和表示關系的分數的不同點在于,表示數量的分數的單位“1”是確定的,如[34]個月餅、[14]千克等,而表示關系的分數的單位“1”是不確定的、可變的。辨清了分數表示的“量”與“率”,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四、反思提升
經過“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實踐,學生體會到了整數、小數和分數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獲得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反思整個過程,我們認為,要想把握數概念的一致性,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提煉“核心概念”,需要整體把握教材
學習并不需要對每一個知識點、每一道例題都進行深度探究,而需要抓住體現數學核心內容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起著“承重墻”或“頂梁柱”的作用,學生掌握了“核心概念”,就能自主建構其余知識點了。如果將一個單元的內容一個課時一個課時地進行分割,從課時的視角備課,那教師就很難將不同的內容整合起來,學生學到的也將是碎片化的知識,不利于知識的整體遷移與建構。
2.關注任務序列,需要“核心概念”的統領
如前所述,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任務序列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實踐中我們發現,任務序列的安排,需要“核心概念”的統領。“分數的意義”一課看似只是教學幾個不同的知識點:理解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數的計數單位。但若按原來的思路,教師逐個突破知識點,這便是機械、割裂的學,哪怕最后拼裝起來,學生的理解也是淺顯的。現在用計數單位這個核心概念去統領,在用計數單位數數的過程中,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網絡體系,能使學生深度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同時還能滲透假分數的認識。
3.辨析“關鍵概念”,需要找準知識難點
學生學習時經常會有辨別不清、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如果在這些疑難處組織學生辨析比較,就能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清晰化,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整數既可以表示數量又可以表示關系,分數也是如此,但學生卻很難區分分數表示的“量”與“率”。教師在教學中要舍得花時間在這樣的關鍵點上,引導學生形成反思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布魯納曾說:“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便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把握數概念的一致性,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探本求源,感悟數的本質,實現深度學習。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鄭毓信.數學深度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蘇州: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20.
[3] 馬云鵬.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理解與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3):4-8.
[4] 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22.
[5] 白常平,章勤瓊,陳日升.基于學習路徑分析的“分數的意義”單元整體教學:指向概念理解的教學順序思考[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1(4):16-18.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