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澤
“我吃鹽多過你吃米。”這句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到大,大人們總喜歡拿這樣的話來要求和壓制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好的,殊不知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孩子在變,只有家長的教育一成不變。
《逆商》這本書把人生比喻為登山,把人分為攀登者、扎營者和放棄者三種。攀登者一直努力向上;扎營者在攀登了一段路后,就安營扎寨,不再想攀登的事了,就如我們說的“躺平”;放棄者是從來都沒邁開腳步去攀登的人。我們不妨對照一下:自己屬于哪種?
人生由不同階段組成,我們是停留在某個階段“吃老本”,還是保持學習狀態,和孩子一同進步,并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托舉和動力?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爸爸馬皓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孩子愛上了學習,并教育他:學習應當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生的習慣。馬皓文的教育理念是:家長怎么說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么做。
身教大于言傳。家長要先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當父母每天準時打開書本閱讀,為自己充電,孩子必然會受到一種神奇力量的影響。當父母學會謙卑,具有成長性思維,成為一個攀登者,孩子必然看在眼里,內化在心里。
有一句話說: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尤其是我們不要拿自己的那一套理論來限制孩子,后生可畏,我們只有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才能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他們也才更愿意和我們交流。
在兒子小易讀初中的時候,我參加全國在職研究生考試并讀研三年,在我撰寫論文和準備答辯的整個過程中,他一直看著我在努力并積極參與論文的討論,并給我提修改意見。即便那時候孩子正值叛逆期,不太愛學習,但他仍愿意參與我的論文撰寫過程。在他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和我一起討論論文的時候,他會覺得非常有趣,我們也有非常多的交流,大大拉近了親子關系。
我們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那么長,父母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以后孩子會越來越多受到同伴甚至同事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在這個時間構建好父母的影響力,以后對孩子的影響就真的是微不足道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主、自我的渴望。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我們首先要考慮“這是誰的課題”,強迫并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即便父母代替孩子學習也沒有任何意義。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武漢大學演講時,特意帶了一只公雞和一把米。他把米握在手中,用另一只手強迫公雞吃米,結果,公雞受了驚嚇,不但不吃米,反而撲棱著翅膀到處亂飛。之后,當他把米隨意地撒在講臺上,并遠離公雞,公雞反而主動跑去啄起了米。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家長總是像統治者一樣控制和逼迫孩子,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