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一中學 王瑞珍
高中英語在整體的英語教育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能力。然而“唯分數論”等傳統教學理念,限制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發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立足新高考背景,從學科特點以及教學的創新出發,深入探討英語教學新方式,逐步實現教與學的平衡發展。
學習興趣不僅決定了教師的授課質量,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一般來說,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語言環境、詞匯、句式都與中文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教師需要深入了解英語的學科特點。此外,高中生經過小學、初中等階段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詞匯和口語能力,教師要優化教學流程,實現知識點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結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生動且有趣的教學情境了解、掌握知識點的含義,并依托英語實踐活動應用、遷移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這樣一來,高中英語課堂可以逐漸擺脫在學生心中枯燥、抽象的印象,朝著生動、靈活的方向發展。
以北師大高中英語《Lifestyles》為例,“How do you want to spend your high school life? What do you think high school life should be like?”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提出上述問題并引導學生參與討論。“In my impression, high school life should be colorful. In this process, I should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learn, make clear learning goals,and be admitted to my favorite university.” 隨后,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展開激烈討論。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們的答案大多圍繞:Go to college、 learn knowledge、 favorite subject 等。為了讓學生快速建立自己與教材內容的聯系,教師依托互聯網技術,播放了一則有關外國高中生學習生活的視頻,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中外高中階段的差距并了解Read and Explore 中蘊含的情感。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英語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開放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話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元化的互聯網資源為教師提供了新的靈感,教師可以通過擬定新穎的游戲等教學活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英語教材中,不僅承載了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蘊含了大量的人文要素。因此,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差異性教學。一直以來,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擬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以及教學內容,然而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理念并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教師應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鼓勵他們敢于分享自己的觀點,敢于質疑。針對學習風格各異的學生,教師既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又要有計劃、有層次地展開基礎教學、重點提升、難點突破。通過層次化教學,學生可以靈活掌握相應的知識并主動探索更難的知識點。
以北師大高中英語《Apps》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從文本的聽力出發,獲取應用程序的基本信息以及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設計一款應用程序,并說出其中的思路和應用場景。結合上述教學目標,教師深入挖掘本節課的內容,并將語法的講解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由于本節課涉及諸多復合詞,所以,在播放Listen for understanding之前,教師及時展示復合詞的形式。“Next,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questions in the textbook and find the compound words involved in the recording.”針對這一問題,學生不僅要回答教材中的問題,還要盡可能記錄音頻中涉及的復合詞。在后續的答案講解中,教師并不急于公布最終的答案,而是挑選不同學情的學生回答具體問題,分析錄音的框架,找到錄音中的復合詞。通過難度各異的問題以及逐句回放、講解,使學生相繼掌握文章的內容。
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目標的拓展和解釋,生動詮釋了高中生應該學什么。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深入理解新高考理念的內容,精準把握教材的變化。目前,高中生的學習需求呈現分散且復雜的趨勢,因此,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構建仿真英語學習環境,針對不同的學習風格提供差異化的問題引導。
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英語閱讀呈現出以下三種趨勢:第一,詞匯量擴大,靈活度變高。作為英語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不僅要理解詞匯含義,還要懂得靈活應用。第二,語篇的結構更加復雜。基于高考英語新趨勢,教師意識到深入閱讀的重要性并將語篇結構復雜化。第三,新高考英語閱讀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抓住文章的邏輯關系實現宏觀和微觀等多個維度的分析。針對上述趨勢,教師應重構教學模式。
以北師大高中英語《A musical genius》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對學生提出以下幾個要求。首先是生詞的整合以及句式的翻譯。在預習Read and Explore 時,學生需要針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畫出陌生的詞匯和句式并查閱其中文意思。其次,教師在預學案中提出了幾個問題:“Look up the materials and introduce Beethoven’s life in 200 words. What was the last symphony written by Beethoven? What’s the story behind it? ”結合預學案中的問題,學生將互聯網資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逐步梳理出貝多芬的生平以及創作《symphony No.9 in D minor》的過程。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逐步分解文章框架,理解文章內容。
英語閱讀教學并非僅僅需要講解單詞、句式以及語法,更需要從文章的背景、意義出發,探討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要設計科學且有序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閱讀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由于英語閱讀是高中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一直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提升閱讀技巧、增加詞匯量上。隨著英語閱讀教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思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精讀、細讀、跳讀等閱讀技巧,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理解文章背后的含義,提煉中心詞。
以北師大高中英語《Spring Festival》為例,“What special meanings does Spring Festival have for Chinese people? Why does the author cite three very different cases?”在講解文章內容之前,教師首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跳讀完成對整個文章的理解并總結出關鍵詞。“The Spring Festival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arries the spirit of family. The author proves the connotation of Spring Festival through three cases.”接下來,教師從精讀、細讀出發逐步分解每一個案例的特色表達。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并未強制性地規定他們背誦某句話,而是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依托詞匯、句型的積累,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教師致力于提高閱讀理解題目的正確率,但是從英語閱讀的本質來看,英語閱讀理解是一個知識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教師需要以文章為核心,積極拓展閱讀內容,開闊學生眼界。
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秉承“布置任務-學生練習-作業批改-作文點評”這一授課流程。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單一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為了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優化寫作訓練。首先采用過程性寫作教學模式。隨著高中英語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認識到閱讀和寫作間的聯系。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從教材內容出發,根據文章框架擬定寫作任務,優化作業批改方式。在以往的教師評價中,教師采用只給分數或只給等級的“快改”方法,雖然上述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批改效率,但結果性的評價缺乏標記和評語,不利于學生自我糾正錯誤。因此,教師應深入貫徹“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全面優化寫作訓練模式。
以北師大高中英語《Running and Fitness》為例。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逐步掌握不定代詞的內涵和應用方法;了解運動和健康的關系以及有關運動的特定表述。針對上述學情,教師設計了如下的作文內容:“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running?How to run properly? Please give a 3-minute speech based on the above questions.”教師不要直接要求學生快速展開演講稿的撰寫,而是帶領他們分析作文的要求。“What are the key words in the request? ”根據教師的問題,學生分析作文要求依次總結出the advantages of running, running method, speech 等關鍵詞。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學生已了解本次作業的要求。在后續的作業批改中,教師從邏輯、表達、案例等維度展開具體評價并指出修改的方法。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將學生作為作文評價的主體。通過作文內容的改變,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仔細甄別作文是否存在問題并寫下相應的修改辦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既要懂得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又要致力于引導他們自我糾錯。由于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科學、系統的作文訓練模式,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目前,學生主要的問題在于“不想寫”和“不知怎么寫”。根據前文可以理解為,系統且全面的作文訓練能夠激發高中生的寫作欲望。為了解決學生“不知怎么寫”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構建自由且寬松的寫作氛圍。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在發布任務后,直接要求學生構思文章內容。然而高中生缺乏有效的知識輸出方法。在寫作課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對單詞、句式的復習,使學生逐漸明晰具體的寫作方向。考慮到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設計范文挑戰。即只要學生的作文具有代表性就能夠作為范文被廣泛宣講。
以 北 師 大 高 中 英 語《“White Bikes”on the Road》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相繼掌握自行車之城的故事,以及在荷蘭騎自行車的規則。考慮到詞匯以及語法的應用,教師設計了如下的寫作任務:“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hared bikes are widely used in people’s life. How would you introduce shared bikes?”在此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共同設計文章的框架:“The origins of bike-sharing; The state of bike-sharing;Rules for the use of shared bikes;The direction of bike-sharing.”由于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將《經濟學人》的一則新聞“Lessons from the fall of China’s bikesharing pioneer”作為案例并輔助他們搜集、整合地道表達。結合上述文章,學生不僅了解了共享單車的發展業態,還掌握了claimed by、glow-in-thedark 等表述。接下來,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布局文章內容。區別于以往的教學活動,教師也參與作文的創作,這樣一來,教師既能猜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又能擺脫范文的單一性。在后續的作業批改中,教師并不急于給出分數而是從多個角度出發挑選出一份可以當作范文的。
從教學案例來看,學生之所以不敢下筆是因為缺乏自信,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依照參考范文評價學生的作品。然而高中生缺乏知識的輸出能力,所以統一且標準的范文講解,并不能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為了提高寫作訓練的效果,教師可以設計范文競賽以及師生競賽,通過多元且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逐漸感受到英語寫作的魅力。
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意識到新高考帶來的改革與發展,通過大量的理論思考以及教學實踐,讓學生逐步擺脫原有的學習理念以及學習方法。其次英語的學習包含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又要適當拓寬教學內容,依托閱讀、口語表達、寫作等多個方面的系統訓練,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最后,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需要打破“唯分數論”的限制,引入多元化教學策略,構建更具吸引力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