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婷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文章以江蘇為例,具體分析了現階段江蘇創新發展的現狀與主要問題,由此提出了推動江蘇創新發展的路徑設計與對策措施:一是促成產業升級改造,提升本地技術發展水平,發展本地化創新路徑,推進創新力量“走出去”:二是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開拓國際化創新路徑,引領先進資本技術“走進來”:三是從領先人才著手,為江蘇打通創新發展人才路徑。
關鍵詞:江蘇創新發展路徑設計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34-02
江蘇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面向嶄新的增長前景與發展形勢,需要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勇攀高峰。為此,筆者立足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形勢,圍繞江蘇推動創新發展的路徑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和對策建議。
一、江蘇創新發展的現狀分析
1.創新現實基礎穩固。2019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7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7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研發人員數量超過78萬人,整體創新投入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這一年里,江蘇高新技術企業凈增600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6件同比增加3.7件,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年均增長率位居全國第一,創新增長成績喜人。省內創新設施與平臺穩步發展,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工業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研發機構,全省擁有創新型城市11個,國家級高新區18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5個,產學研各方創新力量相對穩固。此外,全省創新政策措施日趨完善,自2013年至2018年,江蘇省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創新發展建設,先后頒布實施了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創新強省目標、《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支持企事業單位聚才用才強化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領的意見》《關于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戰略舉措,為江蘇科技創新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較強。2020年初至今,由于新冠疫情爆發到如今的防控常態化,江蘇科技創新工作體現出較強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江蘇在疫情期間為全局防疫抗疫,在相關技術領域貢獻了屬于江蘇的一份力量。省內多家生物與醫學研究機構開展科研攻關,為省內相關病例確診認定以及病毒治療等工作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全省科技企業全力研產,通過研發創新保證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核心原料等一系列抗疫所需設備有序生產。同時,全省多家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大學充分發揮產學研創新聯動機制,合作攻關防疫核心技術,在疫情檢測、藥物研制以及疫苗開發等關鍵領域貢獻了力量,如江蘇省生物醫藥材料測試服務平臺作為省內唯一同時具有CMA和CNAS藥物檢測資質的平臺,積極安排色質譜、核磁、紅外等,新冠疫情正是江蘇科技創新實力的試金石,充分體現了江蘇技術創新在各項領域較強的應用能力,突出了江蘇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
二、江蘇創新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1.缺乏具有較強全球影響力和引領力的創新型企業或部門。江蘇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本土創新型跨國企業,全球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江蘇省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依然是缺乏具有頂尖技術的行業領軍企業或部門,這導致江蘇整體創新動能不足,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創新力量。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江蘇省內沒有培育具有領軍能力的核心企業與關鍵技術,另一方面是缺乏對外資與技術的吸引,導致江蘇省內缺乏較為領先領域的資本與技術。科學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助于領軍企業與部門引領整體創新資源的合理分配,正因如此,江蘇創新資源分配依然存在效率上的不足。
2.省內創新動力不足,企業與部門缺乏創新意愿。市場競爭不公平等問題明顯存在,企業技術創新很難獲得較好的收益,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這些問題歸因于江蘇省缺乏較為完備的創新“一攬子”計劃,從創新定點支持到行業整體規劃,最終落實到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的整體創新建設鏈條,江蘇都存在不足,導致省內企業創新意愿不明,整體技術發展停滯。
3.行業領先的技術型創新人才相對短缺。省內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總量不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境外來江蘇工作高層次專家數量較少,占全部專家的比重較低。這其中有一部分需要歸因于高層次創新人才流動率太低,直接影響技術的有效轉移和擴散,江蘇在通過有吸引力的政策引進人才方面做得依然不夠,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省、長三角的浙江省等區域,人才引進各項政策吸引力都相對有限。此外,高技能人才與企業雇傭關系不穩定,影響企業隱性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
三、江蘇推動創新發展的路徑設計與對策措施
1.促成產業升級改造,提升本地技術發展水平,發展本地化創新路徑,推進創新力量“走出去”。第一,明確江蘇優勢產業定位,揚長避短推進優勢產業發展升級,建議根據德國巴登一符騰堡州模式,著力扶持本地特色的創新發展力量。針對江蘇省原有的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行業,結合政府措施促成優勢行業的升級改造,提升本地產業技術密集度,加快核心技術研發,這就有賴于政府促成本地產業與技術的支持,著力從建立本地特征產業園區、產業技術孵化基地、產學研技術升級平臺等一系列舉措保證當前的優勢產業在技術創新上能夠更上一層樓,將強勢的支持著力于優勢的產業才能打牢江蘇省創新發展的基礎。第二,切實根據發展需求與地域特色,培植新興科技產業。這一點江蘇需學習硅谷模式,不能陷入“吃老本”的死胡同中,江蘇科技創新需要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發展。將江蘇省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一方面發展與優勢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學習粵港澳大灣區等先進區域創新發展經驗,培植當前國內較為緊缺的關鍵新興產業。江蘇的創新發展需要突破內向性,吸收多樣化技術養分,才能逐步加強本土創新硬實力,加快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2.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開拓國際化創新路徑,引領先進資本技術“走進來”。一是,從資金出發,吸引創新資本入蘇投資。著力加大對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進制造行業的投資,從資本鏈角度推進本地企業創新發展,借助外部資金對本地技術進行有效孵化。二是,優化創新政策支持方式,鼓勵原創技術引進。從政策上刺激引領本地加大與外資領軍企業交流。當然,對于先進技術的引進并非直接利用,需要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習技術,重視和引導企業建立消化吸收再創新專項資金和企業資金匹配制度。三是,切實支持本地技術與外資技術的良性互動,打造省內創新合作機制。當前,要加強省內科技企業間的強強合作,尤其是外資技術與本地技術。著力點要準,定位江蘇省內特色領先的行業,不但要放寬技術合作約束還要通過政策措施促成企業間、機構間良性合作。科技創新需要的是技術間以及思想間的碰撞,需要企業產業內部交流、產學相互提升。加大外資企業、機構的創新參與度,切實發揮各方力量提升省內創新水平。
3.從領先人才著手,為江蘇打通創新發展人才路徑。第一,圍繞“十四五”發展新起點與疫情防控常態化兩個關鍵時期的現實需求,需要持續推進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為持續賦能江蘇創新發展,不但要將人才選拔的視角放在全國甚至需要著眼于全球,確保外來人才真正進的來。第二,在關注引進人才的同時,需要強調本地關鍵領域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加強高校重點領域與產業相互合作,打通人才輸送關鍵樞紐,為人才流動提供順暢通道。另一方面對于省內高等院校重點技術領域培養提供政策支持,加強引導產業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支持與合作。第三,本地領先人才是江蘇創新再攀高峰的關鍵力量,本地人才留在江蘇發展才是切實推動江蘇創新實力的重中之重,建議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放松人才準入門檻,針對本地高等院校培育的創新人才進行引進,切實做到本地人才留得住,保證本地人才在接受培養后依然能夠造福江蘇科技創新建設。
參考文獻
[1]陸芳.江蘇先進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外企業文化,2022(09):104-107
[2]趙杰.江蘇發達縣域高新企業“雙元”創新發展評價[J].科技和產業,2020(03):53-56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