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根基和特色所在,弘揚校史文化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文章在分析總結高校圖書館校史閱讀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校史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并借助公共管理領域“三圈”理論,指出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建設豐富多樣校史文化資源、增強館員閱讀推廣能力、爭取多方協同支持等途徑提升校史文化閱讀推廣效果。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主題閱讀校史文獻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8.6: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218-03
一、引言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人民大學校史展時指出,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1]。國以史為鑒,校以史明志,校史作為黨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綿長厚重,承載著大學的精神和文化,鐫刻著與黨和國家同頻共振的紅色印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立德樹人的身邊教科書。《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2015版)》[2]明確規定:高校圖書館應“以服務育人為宗旨”“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開展閱讀推廣等文化活動”。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基地和校史文獻的主要收藏機構,應注重對自身本源性文化的關注和研究,開展校史主題閱讀推廣,弘揚大學特色文化,凝聚師生校友情感,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軟實力。
二、高校圖書館校史主題閱讀推廣的必要性和意義
1.高校圖書館推廣校史主題閱讀的必要性。有針對大學生校史文化認知現狀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校史文化建設需求度高,但89.0%的大學生表示僅在大一入學階段接受過校史教育,63.44%的大學生表示從未閱讀過與校史文化有關的書籍[4]。這一組數據直接反應高校對校史文化宣傳不夠重視,大學生校史文化認知渠道狹窄。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基地和校史文化書籍的收藏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加強對校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增強校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凝聚共識作用。
2.高校圖書館推廣校史主題閱讀的意義。高校圖書館開展校史主題閱讀推廣活動,能夠拓展校史呈現方式、增強校史育人功能。校史是學校成長軌跡的真實描述,凝聚著學校的歷史沿革、文化傳統、學術思想和發展特色,能夠以其所具有的歷史穿透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作用于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這是其他教育素材、教育模式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中具有獨特的先天優越性。校史呈現需要物質載體,傳統的校史呈現方式以校史館為主,但校史館的功能和定位尚未形成明確的標準,且大多數時候只是作為新生入校教育、來賓參觀或校慶等特殊活動的一個環節,開放時間受限,傳播效果缺乏長效性。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和師生學習生活的“第三空間”,通過校史展覽、校史文獻推薦、校友講座、真人圖書館等方式推廣校史,能夠豐富校史的傳播路徑,塑造師生學習生活的外在氛圍,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大學生提供文化認同和導向示范。
三、高校圖書館校史主題閱讀推廣現狀
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和“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可知,我國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開展校史主題閱讀推廣活動,主要表現在設立校史主題閱覽空間、打造校史新媒體閱讀平臺、開展校史專題展覽、建設校史專題數據庫等方面。
1.校史主題閱覽空間。所謂校史主題閱覽空間,即是以相當規模的校史專題文獻為基礎,有組織、有層次、有針對性地向特定用戶提供相關專題文獻信息服務、空間交流和閱讀推廣的場所,其優勢是把校史主題資源有機地融合在專題空間,便于讀者利用,實現資源的配置優化、內容聚合、服務對象統一,更加靈活和有目標的推廣資源。例如中山大學圖書館設立“校史文獻室”,收藏中山大學的學校簡介、招生情況、學生社團刊物、教工著作、校友贈書以及各種書刊學位論文等,并將校史資料列入圖書館特色資源行列,彰顯本校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
2.校史新媒體閱讀平臺。基于微信平臺龐大的用戶規模、及時的傳播方式以及強大的服務功能,越來越多的單位和部門利用微信開展服務。隨著閱讀數字化、碎片化和泛在化的發展趨勢,微信成為高校圖書館與讀者互動、開展閱讀推廣的重要平臺。如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辟“校史閱讀”推廣專欄,挖掘校史文化,整合校史閱讀內容,自2020年5月至2022年底,共發布69期“校史閱讀”推文,打造了主題明確、內容連續、可讀性強的閱讀推廣新模式,受到校友學者的一致好評[4]。
3.校史專題展覽。圍繞本校歷史檔案資料策劃的展覽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展覽主題之一,高校圖書館校史主題展覽一般在新生入學或校慶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如天津大學圖書館于新生入學報道時舉辦“講述中國近第一所大學的故事”歷史檔案展,浙江大學圖書館在學校125周年校慶之際推出“印鑒百年——慶祝浙江大學建校125周年圖書館藏書印展”,集中展示學校變遷、學子家國情懷、校友賢達情誼,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4.校史專題數據庫。為了倡導校史主題閱讀,滿足讀者了解校史、閱讀校史的需求,部分高校圖書館基于自身館藏資源或通過與檔案館、校史館聯合的方式建設校史專題數據庫,讀者可通過圖書館網站主頁或微信公眾號資源模塊訪問和閱讀校史資源。如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校史館[5]聯合推出“清華大學校史黨史特色數據庫”,集中展示清華大學校史、黨史的相關圖書,推進校史黨史資源閱讀。
5.其他閱讀推廣方式。除開展以上校史文獻信息資源的閱讀推廣活動外,部分高校圖書館還基于自身校史校情、館藏資源、技術服務支持能力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閱讀推廣活動。如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自主研發實時交互綜合數據墻,數據墻嵌入支持互動的校史時間軸和照片墻,以新設備的方式展示校史文化[6],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辦“走讀校園、感受校史”文化主題活動[7]: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組織“藝海鉤沉”讀校史頌校慶專題閱讀推廣活動[8]。
四、高校圖書館校史主題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
1.校史主題閱讀重視程度不夠。高校校史主題閱讀活動一般聚焦于某個特定時間段,比如新生入校、讀書節或校慶期間,特定時間段后活動大幅減少,甚至很多高校圖書館不再開展該項主題閱讀推廣活動。一些高校圖書館即便開展校史閱讀推廣活動,也大多是單一的一次性活動,系列活動比較少,在整個圖書館的閱讀推廣體系中處于非常邊緣的地位,導致活動難以形成連續性的常態化發展趨勢。
2.校史文獻資源建設力度不夠。目前,高校圖書館的校史文獻資源建設途徑主要有自主采購、校史研究機構贈送、校友捐贈等,而這其中圖書館自購圖書是主要的文獻資源來源。高校圖書館是為教學科研提供服務支持的學術機構,這一特性決定其文獻資源采訪圍繞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進行,采購過程中對于校史文獻資源的關注程度較弱,校史文獻資源存在數量較少、品類單一、更新緩慢等問題。
3.推廣主體協同支持力度不夠。高校圖書館推廣校史主題閱讀,大多基于對自身館藏文獻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開發,而缺少與校史資料主要收藏單位檔案館、校史館或博物館的協同合作,缺少對校史資料的資源共建和信息共享。即使圖書館與檔案館等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合作層次大多較淺,停留于活動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橫向合作推廣機制,削弱校史文化資源推廣的整體性和持續性,校史文化難以全面融入校園育人環境。
4.校史閱讀推廣影響力不夠。目前,高校圖書館作為單一主體推廣校史閱讀,首先是閱讀資源主要是以圖書館館藏文獻為主,缺少實物、圖片等直觀、形象的閱讀資源:另外,校史閱讀更多側重于向讀者推送閱讀內容,而忽視對讀者閱讀需求的調研、閱讀偏好的設計、閱讀過程的指導和閱讀行為發生后的跟蹤,校史閱讀推廣流于形式,未能對讀者的知識、認知、行為產生較大影響,更談不上以活動品牌影響力提升圖書館在校園的地位或在業內的知名度。
五、高校圖書館校史閱讀推廣提升策略
高校圖書館校史閱讀推廣是一個復雜多元的體系,不同閱讀資源、不同組合元素、不同推廣人員、不同推廣流程都將影響著閱讀推廣的質量。要解決校史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提高校史閱讀推廣水平,可以借助公共管理理論中的“三圈”理論分析工具。“三圈”理論主要包括價值、能力、支持三個要素,能夠為高校圖書館校史閱讀推廣決策的制定、落實和評估提供分析工具,高校圖書館可通過重視校史閱讀推廣主題、加強館員閱讀推廣能力、爭取多方支持協同推廣三個方面提升閱讀推廣成效。
1.建設豐富多樣的校史資源,夯實校史主題閱讀“價值圈”。1984年,國家教育部下發《關于編寫校史的通知》,建校時間較長的高校開始重視校史,組織力量進行校史的編制和研究工作。高校圖書館作為圖書資料的重要收藏單位,應從思想和實踐兩方面落實校史閱讀推廣。
首先,要思想上重視,呼吁學校重視對校史閱讀的政策保障,加強校史閱讀的政策保障機制支持和鼓勵引導。同時圖書館要把校史閱讀作為主題閱讀關注和推廣的重點,將其納入常態化閱讀推廣名單或圖書館閱讀推廣重點項目。
其次,應從實踐上予以落實,為校史閱讀推廣提供資源、空間、技術、人員等支持,構建常態化校史閱讀推廣協同機制。組織層面,在普通館藏資源建設途徑與方法之外,通過篩選館藏、資源共享、定向搜尋、專項購買、數字加工等方式充實校史文獻館藏:空間載體方面,充分利用圖書館大廳、書庫閱覽室、實體公共閱覽空間及網絡空間,建設校史主題閱覽室、專題書架等,營造校史文化閱讀氛圍:技術支持方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數字化、視頻化加工的校史資料及其研究成果通過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型社交平臺傳播:推廣人員方面,培養具有文史專業知識背景,又具有圖書實踐經驗的工作人員融入校史編研團隊,在了解校史編研現狀、讀者閱讀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史閱讀推廣項目。
2.加強閱讀推廣的服務管理,鞏固“能力圈”。高校圖書館員是閱讀推廣工作的主體,其閱讀推廣能力決定閱讀推廣的成效價值,影響師生讀者對圖書館整體服務形象的評判,關乎師生對圖書館系統性閱讀推廣活動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強對讀者閱讀需求的調研。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以師生為中心,師生對文獻類型、資源載體、活動形式、宣傳渠道等的需求是閱讀推廣活動的起點和依據。圖書館員要在統籌外部環境、政府政策、母體機構規劃、經費情況等要素的基礎上,研判主題閱讀的外在需求環境,并能夠以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呼應外部環境需求和讀者閱讀旨趣的閱讀推廣活動,將閱讀推廣到實處,提高閱讀推廣的指向性和實效性。
其次,要加強對讀者閱讀過程的管理和指導。高校圖書館目標服務對象復雜多元,從對閱讀的喜好程度大致可以劃分為閱讀愛好者、潛在閱讀者、遲鈍閱讀者和消極閱讀者[9]。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人在推廣校史主題閱讀時,要善于根據讀者入館數據、館藏借閱數據、調查問卷、日常活動等情況區分并分析不同讀者的類性,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推廣措施。
最后,要注重讀者對閱讀活動的評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評價指標應從直接影響力和長遠影響力兩個維度來構建。高校圖書館員要善于把握時間節點,以合適的方式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收集讀者閱讀推廣活動反饋數據,綜合評判閱讀推廣活動是否達成既定目標,并在階段性閱讀活動后,基于該時間段內持續開展的活動情況,評價該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的長遠影響力,明晰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活動成效、服務品質,提升圖書館的價值地位。
3.爭取多方支持協同推廣,構建“支持圈”。高校圖書館因其文獻資源優勢擔負閱讀推廣的主體責任,主動承擔閱讀推廣的職責,積極主動組織相關閱讀推廣活動,但高校閱讀推廣并非圖書館一家之事,僅僅依靠圖書館的力量無法取得良好效果,校內多個部門、單位的協同支持才是閱讀推廣、尤其是校史主體閱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之計。
首先,高校圖書館要憑借自身完善的閱讀服務平臺加強與校檔案館、校史館等校史資料收藏單位的合作,深度整合校史文化資源,豐富校史閱讀的資源類型,提升校史閱讀品質,打造自循環、全方位的校史閱讀服務生態系統。
其次,為了提升校史閱讀推廣的讀者參與度,提高校史閱讀推廣的宣傳推廣效果,高校圖書館應該與學生處、團委、學院或相關校內社團對接合作,將校史主題閱讀納入大學生素養提升行列,鼓勵大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參與校史閱讀推廣活動。
六、結束語
校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校本特色,校史文獻是高校圖書館特色顯著、甚至是機構獨有的資源之一。高校圖書館應在全面系統梳理、整理校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重視校史閱讀價值,提升館員閱讀推廣能力,并通過與其他機構協同合作的方式,將校史主題閱讀做實做精,提升大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傳承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增強育人功效。
(基金項目:2022年CALIS全國農學文獻信息中心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易濤.發揮紅色校史鑄魂育人功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9-22(001)
[2]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EB\OL] [2023-2-6] http://www. moe.gov.cn/s rcsite/A08/moe__
736/s3886/201601/t20160120
228487 html
[3]吳童.高校校史文化發展與創新研究[J].中國檔案,2019(08):64-65
[4]朱茗,劉婧,袁華.高校圖書館主題閱讀推廣的實踐與思考——以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校史閱讀”推廣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1(05):29-32+43
[5]清華大學校史黨史資源特色庫上線[EB\OL]. [2023-2-6]https://lib .tsingh ua .edu .cn/info/1 202/3907 htm
[6]齊曉晨,孫臻.數據與讀者互動的新模式:實時交互綜合數據墻的自主研發及應用——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為例[J].情報探索,2019(10):82-86
[7]雁塔校區圖書館以校史情景課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EB\O L][2023-2-6] http//n ews .xjtu edu cn/info/1 01 3/11 3100htm
[8]陳亮,連朝曦.藝術院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探討——以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32(02):59-63
[9]張春峰,丁玉東,石偉鉑.基于市場細分的大一新生閱讀推廣研究——以燕山大學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08):68-72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山東青島266000)
【作者簡介:趙海燕(1980-),女,漢族,館員,研究方向:讀者服務。】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