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重點目標就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使社會結構呈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其中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是“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強調的群體。以上群體中的絕大多數,都需要依靠職業教育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但是職業教育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視程度不夠: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還未融入辦學理念等。而解決辦法應圍繞重視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推動作用: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納入職校辦學理念等幾方面進行。
關鍵詞:職業教育 中等收入群體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232-02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我國在2020年底,已經順利完成脫貧攻堅的總任務.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離我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又更進了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將成為我國下一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標。“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以上群體中的絕大多數,都需要依靠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然后順利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的行列,從而快速推進共同富裕。
二、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推進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從全球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等收入人群普遍超過50%。國家統計局定義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應該是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元之間。中國目前近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人口有4億多,占總人口約30%。這與橄欖型社會結構還有很大的距離。高校中的高職、高專學校學生,職業院校中的中專、技師學校學生,技能型勞動者,甚至是農民工,只有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學習,成為高質量技能型人才,才能快速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這一行列,并進一步提升全社會消費水平,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國家宏觀經濟穩定增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因此,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推進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三、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所面臨的問題
(一)從宏觀角度看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所面臨的問題
1.對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質量職業技能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一觀點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高質量職業技能人才是構成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一群體占比逐步增大,才能使共同富裕這有效推進。從國家層面看,在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方面,2020年全國教育總經費投入為5.3萬億元,職業教育經費占比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0.67%。相對于普通高中、本科,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還不夠,中職和高職生均經費分別低于高中和本科。目前國家采取了普通高中和職業中學1:1升學政策和高職學生百萬擴招政策,雖然這在職業教育生源數量上給予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從社會層面看,社會輿論對職業教育的固有觀念,使接受職業教育的群體,其職業地位受社會認可度較低。對于職業教育,還處在教育領域里被邊緣關注的對象。從家長和學生層面來看,對職業教育還停留在孩子考不上高中、大學,只能去讀職業學校,學點一技之長,早曰進入社會打工這樣的觀念中。
2.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還未融入辦學理念。職業教育雖然是以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為辦學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未能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共同富裕這一理念有效貫通。目前的職業教育仍然停留在扶貧、減貧、脫貧這些理念上[1]。在學校內部作用,更多的是以扶貧形式分散到提供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技能培訓等環節上。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這些領域,職業教育起著一定的教育扶貧、教育脫貧作用。但職業教育能夠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助力共同富裕這一理念,在本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系中,應進一步融入到本地區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中來。職業學校根據地方產業結構設置特色專業,打造更加科學的教學體系,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源選擇,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方面職業教育工作,實現對本地產業有效助力,從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共同富裕。
(二)從微觀角度看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所面臨的問題
1.職業學校的培養體系導向不明。職業學校應該以為國家培養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為直接導向,但是目前一些職業學校缺乏社會責任感,完全以盈利為目的,沒有根據院校的實際特點、辦學條件和本地區的產業需求,盲目擴招,開設的一些新專業。其實只是在部分普通專業名稱前加上一些社會熱點概念詞匯,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而學生實際上只是跨專業多學了幾門課程[2]。這種培養方式,在學生最開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就容易被誤導,所學理論和技能反而雜而不精,最后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部分職業學校沒有立足于本地區和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打造好本校的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的影響力較弱,難以吸引到全國各地的學生資源,普通專業下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質量不高,無法讓用人單位滿意。再加上本地區職業學校較多,專業同質化嚴重,使得一些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在本地就業市場上供大于求,一些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如果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影響職業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這將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推進。
2.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程度不深。職業教育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模式還不成熟。職業院校每年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開發的精品課程和編寫的教材,主要是一線教師參與其中,理論水平多于實踐能力,其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與編寫沒有以企業需求為中心,也沒有一線專業人員參與其中,其開發的課程和編寫的教材自然無法得到用人單位和學生的認可,培養的學生未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3]。另外,國家教育部門推行的現代學徒制模式,還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如果按照課程總量的一半要在企業中完成的標準,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必然增加了企業的經濟運營、管理、場地、培訓等成本,企業的目標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校企合作的動力是為了獲得優質的人力資源,但相對于直接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技能型人才,其教育投資的成本過高、效益回收周期較長,增加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風險,這也導致很多企業尤其是資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業,對合作辦學的意愿嚴重不足。產教融合不深帶來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高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不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最終影響共同富裕的推進。
四、針對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一)宏觀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案
1.重視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推動作用。國家層面,政府應提高職業教育的財政經費投入,提高生均經費,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重新定位職業教育,轉變社會和家長、學生的固有觀念。社會的發展既需要豐富的理論,也需要先進的技術。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對技能型人才將迎來井噴式需求,職業教育前景光明。社會層面,新聞媒體應該配合國家相關政策導向,更多地宣傳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大好趨勢,職業教育下培養的優秀人才代表相關事跡,市場和企業對優秀技術人才的尊重與渴求,優秀技術人才能夠獲得較高的薪資、福利和待遇等積極方面。將教育領域的熱點引向職業教育,增加職業教育的存在感,吸引更多的家長注意,打破社會和部分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固有偏見。學校層面,職業院校應該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情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院校特點,通過“師徒制”等現代教育培養模式,深化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提升職業院校學生技能水平,相對于普通教育“理論型”人才培養,增強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養和打造“能工巧匠”,使更多的職校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從而進一步提高薪資待遇,助力共同富裕。
2.將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納入辦學理念。將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思想納入到職校的辦學理念上來。首先,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應該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共同富裕這一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并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比如結合學校的“三下鄉”、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深入農村,了解目前的農村發展狀況,鄉村經濟的未來前景,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進行鄉村扶貧的探索工作。讓同學們認識到職業教育對于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并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和相關的扶貧材料,讓職教學生在認識到職業技能對自身和社會所起到的重大作用[4]。其次,職業教育應結合當地產業情況,根據學校自身辦學特點,開設特色專業,改革培養模式、教學教材,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開設一些同質化的專業或者所謂的熱門專業。要加強校企合作,深挖相關產業,創造更多更優質就業崗位,從而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薪資待遇,解決高質量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通過促進本地產業發展,實現專業與產業有效結合,增加當地相對貧困人口就業崗位,擴大中等收入人口數量,大力推進共同富裕。
(二)微觀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案
1.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當地教育部門要和本地區的職業學校共同發力,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產業特點,企業經營項目等做統籌規劃,引導不同職業學校對專業、招生做出合理的規劃,形成職業院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健康發展。職業院校要根據社會需求、自身的辦學條件、本校學科特色進行綜合考慮,進行專業的設置和增減,打造最終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5]。同時,注重本校品牌專業的打造,對生源形成虹吸效應,并獲得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認可,為用人單位培養了大批優秀技能人才,畢業學生深受相關企業和用人單位的青睞,薪資待遇也尤為可觀,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推進。
2.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產教融合深化發展。一方面,職業院校專業課程和教材,應該是圍繞產業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所要解決的問題來開發的,教學課程最終達到的目的也是強化學生的實操能力,以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到崗位工作中,及時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其專業課程和教材的開發和編寫工作應該有產業一線技術人才參與,并提出合理建議。另一方面,國家教育部門目前試行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學校與企業共融辦學,協同育人,打破職業教育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由原來的政府主導向政府統籌管理,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辦學,打造以市場為導向的特色專業。政府不但要正確引導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還要給與相關的政策和經濟支持。比如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與更多的貸款等金融支持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根據培訓的學生數量和質量給與一定的津貼補助等,還要兼顧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利益需求,給企業能夠通過長期合作,獲得人力資本回報獲得利益最大化的信心,激發企業合作辦學的動力[6]。同時,學校和企業要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共育共享,打造高質量技能人才,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和供給模式,保障學校和企業的長期合作,穩定運行。產教融合的深化發展,有利于高質量技能人才的規模化培養,增加中等收入群體,對共同富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五、結語
職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提高勞動者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增加個人和家庭收入。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有助于社會政治環境的穩定,有助于實現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我國順利完成產業轉型升級,要通過職業教育大力發展,培育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型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讓職業教育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計宏亮.在脫貧攻堅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淺談職業院校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19(29)
[2]羅楚亮,李實,岳希明.中國居民收入差距變動分析(2013-2018)[J].中國社會科學,2021(01):32-34
[3]閔維方.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發展及其現實意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18(01):9-25
[4]祁占勇,王志遠.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的耦合關系及其協同路徑[J].教育研究,2020(03):106-115
[5]惲鵬偉.公共產品視角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泉及挖掘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9):23-25
[6]高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教論壇,2019(04):135-137
(作者單位: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作者簡介:張春龍,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思想政治理論。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