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李佳洋 南麗軍
摘要: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先決性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新時代的人才強國戰略,為新時代的人才工作揚帆掌舵。而在東北這個地緣區域存在著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人才數量眾多但外流嚴重的矛盾。文章基于此背景,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來探討如何激發大學生人才本身的內生動力,建立健全人才的工作機制,以人才之力助力東北振興,推動東北地區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人才 人才激勵 人才政策 東北振興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238-03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東北振興,在2019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在“十四五”時期實行新的戰略舉措,推動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指出,“我們對新時代東北振興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戰略的出發點、落腳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東北振興的引導下,東北地區要全面振興,需要在全方位、多維度齊發力。
人才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人才對于科技實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呈現出該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東北振興是全面的振興,是經濟社會多方面協調前進的振興,關鍵在人才。本文所講的人才是在經歷大學四年學習成功畢業的本科生,即所謂的大學生人才。他們人數規模巨大,并且在本科的學習生涯結束后要做出如升學就業、地域選擇等方面的重要選擇,這些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后他們的職業和工作地點。因此,在每年6月左右的畢業季,全國各地為促進本地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激烈的搶人大戰。在當下求賢若渴的后疫情時代背景下,東北地區為實現自身的全面振興應該在大學生人才工作上積極作為,在大學生人才的“養”“留”“引”上采取新舉措,多維度齊發力做好大學生人才工作,推進東北地區的繁榮發展。
為本文提供相對客觀和準確的數據支撐,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次問卷調查為網絡電子問卷,共發放163份,均為有效問卷。本問卷的主要作答對象為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高校在讀的全日制本科生,他們結合自身的職業理念、價值判斷和就業期望等多方面實際情況進行作答。調查問卷所設計問題的主要內容大概涉及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就業地域的選擇以及相應的影響因素、對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等。
二、東北地區大學生人才現狀
東北地區是國家的老工業基地,但受地理位置、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滯后,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環境治理、新興產業發展、人口流失等多維度問題。
(一)教育資源豐富與大學生人才缺失的錯位
東北地區高校眾多,共有11所雙一流院校,辦學實力強勁,學科體系和種類豐富全面。而擁有如此豐富的教育資源的東北地區卻留不住大學生人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東北地區的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卻也沒有做出留在東北的選擇,當地的人才服務本地與發展的程度比較低,即產生了嚴重的人才流失,人才的“養”“留”處于尷尬境地。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163名東三省的本科生中,近75.21%的同學對于“是否想留在東北地區繼續升學或者就業”這一問題的回答給的是否定的答案,他們表明,在現階段以及畢業后都沒有留在東北地區的打算,他們畢業后更傾向于選擇去經濟發展迅猛、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的地區就業或者升學再造。
東北地區大學生人才建設工作處在高校林立與大學生人才資源匱乏的尷尬境地,東北地區所培養的眾多大學生沒有選擇這個地域繼續學習、工作,而選擇去南方,大學生人才紛紛向南、向東“飛”,“養”完未能“留”下來,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制約著東北地區的振興。
(二)大學生人才引進缺口大
東北地區需要發展,既需要本地區的大學生來建設和發展,更需要實施全面的大學生人才引進戰略。但近些年來所實施的大學生人才引進戰略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而在根本上難以發力。在內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學生人才引進和走出形成“逆差”,人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斷走低,不利于東北的振興。
三、東北地區大學生人才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
東北地區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引進等問題,是多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對相關因素進行概括,共有以下因素:
(一)經濟發展滯后
在163份調查問卷中,有114份的首要因素均為經濟發展,占比為69.94%。
1.經濟發展直接影響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大學生人才在本地域的生活水平,對于大學生人才的薪資、福利等相關要素往往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東北地區經濟長期落后于南方,這就使得由經濟帶來的綜合競爭力和大學生人才吸引力遠遠落后于南方。經濟發展滯后,大學生人才的收入與福利待遇下降,生活水平難以得到保障與提高。同時,東北地區之后的經濟與大學生人才對于更高水平的醫療、交通、教育、住房等相關基礎設施的追求相矛盾。
2.經濟滯后使得與產業脫節。近些年來,由于東北地區產業升級較慢,新興產業與技術未能得到長期有效發展,在總體上落后于南方地區。老舊工業體系不發展、新興企業不落腳的矛盾并存。據麥可思研究院主編的2022年版就業藍皮書,珠三角當地的本科畢業生能留在本地就業的比例高達90%。這顯示出珠三角地區本科院校與區域產業之間高度的匹配關系,本科生能解決就業,自然就不會離開大學四年所生活的地域。而東北地區正因為老工業的轉型升級未能完成,大學生所學的專業與當地的產業匹配度低,大學生們就會選擇去南方尋求與自身專業契合度更高的工作機會,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如上圖為2021年麥可思一中國2021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中的本科生月收入排名前十的專業,其中前三名分別為信息安全、軟件工程、信息工程。這些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類的專業需要在高新技術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才可以為相關人才提供“大顯身手”的平臺與資源。而東北地區在高新技術與信息電子產業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南方地區。
(二)家庭因素
在163份問卷中,第二大影響因素為家庭原因,占比59.51%。
家庭因素往往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家長們在孩子選擇就業地時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家長們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孩子們的想法。如父母盼望著孩子在大學四年本科畢業后能夠去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基礎設施完善的東部、南方城市,去發達地區和城市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其他待遇。這些價值選擇正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價值觀念的表現。而作為大學生本身會盡自身的努力來實現自身追求和父母期望等等,往往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在大學生人才選擇就業地的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生態環境
在163份問卷中,第三大影響因素為生態環境,占比55.21%。這里所提到的生態環境不僅指自然生態環境,還包括政策生態環境。
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氣候相對寒冷:并且有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自然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為非理想的生活區。同時,東北地區的政策體制不斷僵化,政策環境優越性差,政策從制定到執行的整個過程往往都不盡如人意,政策的敏銳度、執行力等效果和水平比較低。所以二者的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人才流失嚴重、大學生人才引進困難的尷尬局面。
(四)大學生人才政策
在163份問卷中,第四大影響因素為大學生人才政策,占比36.81%。
在經濟滯后、行政生態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造成了大學生人才政策的多維度問題,如人才政策內生活力不足:政策的外在宣傳力有限,53.57%的大學生對當地政府的人才政策了解程度低,少部分甚至不知道。人才政策的不足是內外部、多主體所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學生人才政策的內在弊病是阻礙其發力的重要因素。
四、探究如何凝聚大學生人才之力,推動東北振興
東北地區面臨著大學生人才流失和大學生人才引進的多方面問題,需要在政策體制上、環境上、執行力等多維度共同出力。
(一)堅持黨管人才,發揮黨在大學生人才工作的領導地位
各地要加強對大學生人才的政治引領,提高政治自覺和思想高度:構建大學生人才工作、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實施全面的大學生人才戰略,以黨為中心建立健全多主體全方位的大學生人才工作領導機制、執行機制、監督機制,發揮黨在大學生人才工作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
(二)實施大學生人才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才融合”
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浪潮,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打造國家級大學生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與產業基地:立足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深化改革,推動舊工業體系轉型升級。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與高校合作對接,為專業人才提高可施展才華的場所。堅持項目主導,以項目促創新、引人才,從而推動產業進步與人才聚集。
(三)加大引才力度,加大引才福利
要不斷加強引進大學生人才的力度:實施系統化的引才計劃與工程,對于引進的大學生人才給予安家、醫療、子女教育、薪資福利等多方面的實在優惠:完善人才進階制度,創新人才使用評價制度,對于引進后卓有成果的大學生人才進行晉升、科研資金等多方面的獎勵與支持,從而加大對大學生人才的激勵力度,激發大學生人才內生活力。
(四)優化留才環境,保障大學生人才待遇
要破除束縛人才的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引進機制的活力,讓大學生人才自身、企業有更大的發言權:營造政府、社會高度重視大學生人才的氛圍,如賦予相關科研院所、高校更大的自主權,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打造東北地區大學生人才高地與人才協作創新平臺,推動東北地區形成相當規模的大學生人才集群。
(五)加強大學生人才培養,推動東北地區大學生畢業后服務本土發展
政府高度重視本地域大學生人才的培養,不斷支持高校加強專業建設,提升大學生人才的素質:深入大學,積極宣講當地大學生的人才政策,提升政策的影響力:加強學校與相關部門的合作,為大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機遇,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指導: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與城市形象,在無形中提升政府的影響力。
(六)打造溫暖環境,歡迎東北籍大學生人才建設家鄉
政府要積極作為,打造“有溫度”的東北地區,讓東北籍的大學生人才們真正感受到溫暖。雖然疆之邊緣、地之偏遠的客觀現實仍然存在,發展滯后與大學生人才緊缺的客觀現狀依然存在,但通過找出大學生人才政策與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情感的共通之處,發揮大學生入才情感的影響力和建設性價值,有利于激發其支援家鄉發展、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從而有利于為東北地區發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以情感之力引聚大學生人才建設東北,助力東北振興[1]。
五、總結
綜上所述,東北地區在面對自身教育資源與所擁有的人才之間矛盾的過程中要積極作為,正視自身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不足,堅定走黨管人才、優化體制、多方合作、引才與留才、養才相結合的人才道路,為東北地區實現振興與繁榮發展凝聚人才之力。
【本文為東北林業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東北邊疆大學生人才政策探析”的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202210225020]
參考文獻:
[1]青覺,徐欣順.新時代邊疆穩定發展的情感政治學研究——邊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路徑分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9,29(01):6-14+214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