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浙江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打造“善行浙江”促進共同富裕建設的要求。桐鄉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發揮慈善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也出臺了《關于爭當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典范城市排頭兵的行動方案》和《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慈善桐鄉”的實施意見》,為桐鄉慈善事業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桐鄉市慈善總會根據市委要求和高質量發展慈善事業的目標任務,圍繞慈善如何有效地促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參與共同富裕中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根據桐鄉的實際作了認真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慈善服務共同富裕最為直接、最為明顯的就是要用好第三次分配的有效機制,在政府大救助體系中積極發揮慈善在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公益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而要做好這一切,首先必須凝聚社會各方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力量,募集更多的資金,做大“蛋糕”,才能實現服務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標。為此我們在如何凝聚社會力量,做大慈善“蛋糕”上進行了認真探索,積累了較好的經驗。一是持續做好“慈善一日捐”品牌。每年的“慈善一日捐”,黨政機關帶頭,國有企業先行,已成為引領大眾參與慈善捐贈的重要舉措,每年募集善款近千萬元。二是各類慈善基金是長效機制的重要形式。從“留本冠名基金”到“項目專項基金”,再到“慈善共富基金”,每期3—5年,多形式的慈善基金保證了慈善資金的不斷增加,基金本金達3.4億元。三是慈善定向捐贈資金是慈善公益事業資金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企業定向捐贈慈善公益項目大幅增加,一個鎮捐贈教育就達7500萬元。四是市、鎮、村(社區)慈善幫扶基金規模日益增大。慈善幫扶基金是基層吸納慈善資金的重要形式,成為扶貧幫困的主要來源,規模已達3億元。五是以創建“慈善示范鎮”為抓手的“大眾慈善,大愛桐鄉”區域捐贈活動,成效明顯。每個鎮(街道)黨委政府一屆內發動一次所轄區域大型捐贈活動,已在河山、洲泉、崇福成功舉辦。六是建立網上慈善平臺。近年來根據新形勢發展,我們注重在網上平臺設立捐贈窗口,在手機上開設“桐鄉慈善”公眾號,接受市民捐贈,還開設了能直觀了解困難家庭的“無憂慈善”網上捐贈平臺。七是設立慈善便民窗口。我們在217個村(社區)、市民服務中心、農行營業部等窗口放置慈善捐贈二維碼,在有意愿的服務單位建立“慈善愛心捐贈點”,方便市民捐贈,讓“指尖上慈善”成為現實。近三年來每年募集慈善資金超億元,一次性捐贈最大金額達5000萬元,為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效的救助是彰顯慈善服務共同富裕的著力點,也是讓受助者切身感受共同富裕成果的好舉措。為此我們深入基層調研,根據桐鄉低收入家庭的實際需求和農村(社區)的發展需要,精心設計幫扶項目,去年我們在吸取以往幫扶經驗的基礎上創建了“十愛聯動”的幫扶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普遍好評。一是設立“愛心崗位”。在低保戶家庭中選擇有意愿,有能力、有文化的人員擔任慈善公益愛心崗位,讓他們在服務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已設100個崗位,每人每月500元報酬。二是建立“愛心驛站”。在全市217個村(社區)建立慈善愛心驛站,慈善總會每季度給每家低保戶提供200多元生活物資,由“愛心驛站”負責發放到低保戶家里。三是關愛“愛心幼苗”。對全市的孤殘兒童、困難家庭兒童,慈善總會委托社會公益組織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愛、培訓、輔導、校正等。四是筑好“愛心暖巢”。我們每年給300多戶困難家庭,裝修房間,送上家電和家具,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五是做好“愛心護老”。委托社會組織為全市5000多名中度失能的困難老人每月免費上門護理不少于一次,并指導康復訓練和護理技能。六是扶植“愛心學子”。為考上大學的困難家庭孩子提供學習期間每年不少于6000元的資助,給困難家庭的后續發展注入了希望。七是實施“愛心助農”。為困難家庭創造了依靠勞動增收的新途徑,變“輸血”為“造血”。每年給有意愿養蠶的困難家庭,送蠶種、幫共育、給飼養費,再給養得好的家庭以獎金,使每戶能在20天內增收5000元左右。八是創辦“愛心醫院”。把困難家庭的醫療救助前移到醫院,對自負4000元以上的患者,給以自負部分80%的資助,直接在醫院結算時兌現,使患者看病無憂。九是開設“愛心學校”。資助學校創辦“慈善愛心學校”,將慈善融入德育教育之中,用慈愛、忠孝、明禮感染學生、感召家長。十是送去“愛心禮包”。為讓困難家庭過好祥和春節,每年給他們發放慰問金,送上精美的年貨,捎上真誠的祝福。“十愛聯動”項目,年支出2000多萬元。與此同時,我們加大鄉村振興、西部援助、山海協作等項目的救助力度,去年各類救助支出超1.2億元。
我們十分注重新時代慈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把認真貫徹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助力共同富裕來抓。一是創新慈善文化載體。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慈善文化不僅積淀了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也凝聚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通過慈善文化“六進工程”等多途徑、多形式,旗幟鮮明地“揚善”和“行善”,在全社會倡導“日行一善”。二是發揮慈善德治功效。在物質救助的同時突出精神救助,建立慈善激勵機制,用慈善文化來影響人、教育人、啟迪人,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促進社會和諧。將慈善引入“三治融合”,成為德治的重要內核,為平安桐鄉保駕護航。 三是成立“慈善文化研究會”。為更好地擴大慈善精神,我們秉持“攜手做慈善,傳播真善美”的宗旨,通過“慈善文化研究會”開展慈善征文活動,編印了兩冊《菊鄉善行》的書籍,將身邊的行善達人和愛心企業的事跡匯編成冊發往學校、機關、村(社區)。征集桐鄉慈善之歌,舉辦“桐鄉論善”活動,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慈善。四是大力弘揚慈善精神。為將“博愛、忠孝、付出、利他、不求回報”的慈善精神深入人心,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慈善、熱愛慈善、參與慈善,以慈善立德,以慈善治家,以慈善處世為人,千名慈善義工上街服務,傳播真善美。利用各種場合宣傳慈善,建立慈善褒獎機制,表彰獎勵為慈善作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五是提高基層慈善見面率。我們先后建立了“慈善愛心學校”“慈善愛心醫院”“慈善愛心超市”“慈善文化公園”,開展了爭創“慈善示范鄉鎮”“慈善示范工作站”“慈善示范企業”活動,使慈善在基層的見面率不斷提高,慈善服務共同富裕的實踐在這些載體中得到充分體現。
我們深深懂得,慈善服務共同富裕除了良好的機制,還要有慈善人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做好服務是慈善工作的主要任務。我們著力抓好村、鎮、市三級慈善組織聯動,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優化服務質量,創新工作方法,加快向“樞紐型、服務型、行業性”轉型步伐。一是進一步做好為各級黨委、政府服務。把黨對困難群體的關愛送到群眾心里。二是做好為困難人群服務。切實解決他們對改善生活的需求。三是做好為愛心人士(企業)服務。實現他們關愛社會、行善助人的愿望。四是做好為社會組織服務。支持他們成為慈善公益中堅力量。五是做好為相關部門服務。發揮好部門資源優勢在慈善事業中的積極作用。以我們的優質服務和奉獻精神來大力激活全民的慈善熱情,筑牢行善的根基。引導、支持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偉大事業。
(作者簡介:沈濟賢,桐鄉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桐鄉市慈善總會會長,桐鄉市公共關系協會創始會長、現協會顧問)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