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悅
摘要:生命教育是幫助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尊重和珍惜自己生命,懂得尊重與幫助他人樹立生命意識,從而為了個人更好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價值。開展生命教育是家長促進家庭溫暖的需要、學生健康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需要。針對現狀,提出了家長與學校形成家校合作,緊密聯系;學生采取多種途徑,強化教育理念和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拓寬實踐路徑的教育實踐方式。
關鍵詞:生命教育,《哲學與文化》,融合路徑
現如今,高中生考試的壓力增高,抑郁的情況屢屢發生,不得不讓人反思生命教育的缺失,所以在高中的《哲學與文化》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要進行知識的傳授,《哲學與文化》還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責任。本文從生命教育在家長、學生、教師的不同主體出發,探討關于在《哲學與文化》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運用現狀及解決對策。
1.生命教育
首先是生命的內涵。從廣義上來看,生命是指任何一種“東西”的存在;從狹義上看僅指人的生命,本文所討論的生命是從狹義的角度來進行說明。不管是廣義還是狹義,生命都是以生物的自然生命為基礎。其次是生命教育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筆者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狹義上看,生命教育是幫助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尊重和珍惜自己生命,懂得尊重與幫助他人樹立生命意識,從而為了個人更好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2.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是培養學生馬克思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其內容有以下幾點:
第一,生命教育包括對自身的教育。學生能夠認識自我生命的價值,珍惜自己的生命,開發自身的潛能,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第二,生命教育包括對他人關系的教育。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學會尊重他人,關心和關愛他人,尊重個體差異性,理解他人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第三,生命教育包括對社會關系的教育。每個個體都有社會性這一特點,所以生命教育也應該隨時依據社會而進行改動。要學會正確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集體的關系,能夠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第四,生命教育包括對自然界的教育。世界不只有人類,還有動物、植物等。理解生物多樣性,尊重它們的生命,愛護動植物,不破壞環境。
3.《哲學與文化》相關內容
《哲學與文化》是課程標準第四個必修課程模塊,主要包括三個主題: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認識世界與價值選擇、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本模塊是在原教材《文化生活》與《生活與哲學》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形成的內容上進行了重新編排,既保留了原教材的優點,又體現出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的要求。該模塊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自然界、人類社會,確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觀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現象,在生活中做出科學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
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開展認識自我、尊重自我、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人生規劃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增強調控心理、自主自助、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由此可知,在高中開展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家長促進家庭溫暖的需要
家庭永遠是溫暖的港灣。受教育者在學校接受生命教育,回到家庭中,有良好的環境,并在生活中進行實踐,這也會進一步增強受教育者對于生命教育的認識與感悟。同時,家長有生命教育的意識,也會更加帶動下一代一起尊重生命。
2.學生健康身心發展的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能力的增多,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已經趨于穩定和成熟,世界觀也在逐步形成。但其情緒感情仍具有兩極色彩,而且內心體驗變化較大,具有封鎖性,不易被人察覺。同時,高中生的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情感體驗也會更加深刻。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能夠很大程度的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促進高中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提升珍惜生命的意識,增強保護生命的能力,從而增強高中生對生命的領悟,進一步推進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如,在第六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中第三節《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可以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中引入生命健康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從而影響自己的價值選擇與判斷。
3.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個體能動性。教師在實施這一教學理念時,就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活動性課程。同時,教師在《哲學與文化》教學目的是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將生命教育融入《哲學與文化》課程可以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生命素養,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例如,在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中第一節《世界是普遍聯系》時,可以通過PBL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等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產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身邊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具體事例,教師總結并引導學生尊重自然界的種種生物,愛護生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將學生感到晦澀的知識轉化為輕松易懂的知識,還可以增強教師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同時更進一步地實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立足實踐,對目前的實施現狀進行深入調查,才能更好地找到存在的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方法。本文從家長、學生和學生三方面進行講述。
1.家長重成績輕教育
大多數家長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而輕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學生幾乎下了課就去輔導班,假期和寒暑假也在輔導班度過。長時間這樣學習,不僅會讓學生對這種學習產生厭煩,而且長時間的坐,也會讓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所下降。家長們根本不管學生是否愿意如此,而用壓力去逼迫學生這樣學習。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心理,甚至產生厭學現象,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很不利。家長大多注重考試成績,對于這門課也當作“副科”來看待,這不利于《哲學與文化》的教學,同時也不利于這門課程的發展。
2.學生重知識、輕情感
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很看重考試成績,不關注考試之外的事情。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一方面需要面對著學業的壓力,另一方面需要面對自我的情感體驗。在面對檢測與考試時,學生會注重學習課本知識,而忽視生命教育。在面對自我情感體驗時,學生會暫時減輕學習的壓力,但是這種減輕不是長期的,學生還是會回到學業的壓力中去。有些學生認為,只要考出好成績,一切都不是問題。這種“唯分數論”的觀點,是十分不可取的。 這會讓學生產生成績等于一切的錯誤思想,不僅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還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對于生命教育的開展是十分困難的。在《哲學與文化》中,學生只重視如運動的規律性、社會歷史的本質、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等這類較為固定的概念與方法論等而忽略了其中生命教育所涵蓋的內容,較為輕視情感的體驗。
3.教師重內容、輕實踐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大多數教師重講授,輕互動。在《哲學與文化》中,有很多較為抽象的知識點,如“規律”“聯系”“發展”這些詞語雖然日常可以了解到,可是哲學中的含義還有一定的區別。教師為了向學生講透知識點,會采用講解法來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不僅失去了活力,也會讓學生失去積極性和創造力。生命教育不是單單依靠教師的教授,是需要學生親自去體驗、感受的。生命教育與書本知識,一動一靜、一理論一實踐,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更好的課程。這些知識不僅需要學生內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
在教學內容上,大多數教師重知識輕育人。認為只需要把《哲學與文化》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節講好,能夠考出好成績就可以了。但這對于學生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如果只重視知識的講解,而《哲學與文化》主要的內容是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這些內容較為晦澀、與學生的實際沒有緊密結合。教師只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教材與生命教育相結合材料的重要性。
在教學評價中,大多數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大多數教師采用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模式過于單一和簡單。不能僅僅依靠成績這一部分去評價學生,這樣的“一刀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視了個體差異性,缺乏人文關懷,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將生命教育融入《哲學與文化》中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本文從家長、學生和教師多個主體間進行實踐路徑的融合。
1.家長與學校形成家校合作,緊密聯系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教師或學校的工作,是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共同合作,家長與教師形成一條心,共同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做出努力,發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家庭是學生相處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所以家長在生命教育的參與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命教育的實踐結果。學校積極向學生家長宣傳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對應的科學理念,使家長站在生命教育中的“教育者”的位置上。學校和家庭分別是兩個重要的場所,受教育者在學校學習到生命教育的知識,回到家庭中進行實踐,所以家庭環境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感受。
2.學生采取多種途徑,強化教育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自發地參加一些有關生命教育的活動,如探望敬老院的老人、福利院的兒童等,在實際生活中將課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從而了解生命教育的真正涵義。同時,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渠道,例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和微博來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引起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內驅力,從而強化教育理念。例如,在《哲學與文化》第六課《實現人生價值》中第一節《價值與價值觀》時,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張桂梅校長的事跡,了解她的價值觀,再加上教師課堂中所講授的生命教育知識,從而影響學生自身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以后進行價值判斷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3.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拓寬實踐路徑
教師把握著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是整個課堂的中心。將生命教育融入《哲學與文化》時,通過“三全育人”的理念,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直的榜樣,形成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生命教育,自覺踐行生命教育所提倡的各種觀念,達到良好的效果,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共同作用于課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在課堂上創設情景,讓學生有代入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辨析等較為主動的方式,去體會知識的涵義,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深入挖掘課本資源,并做好反思工作,開展多種多樣活動拓寬生命實踐。通過對課本的深入鉆研,仔細思考生命教育能在某一知識點進行融合、如何融合等問題。教師應不斷按照“六要”的標準,涵養道德、錘煉品質、提升技能、嚴格要求自己。深入挖掘課本知識的結構,有針對性的進行融合與探析,在全面科學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適的實踐活動以運用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讓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課堂評價上,不管是《哲學與文化》課本知識還是生命教育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學評價。在課堂評價中,應是一個動態的、量化的且有個體差異的多樣性的評價體系。在進行每一單元、每一課的講授時,應有目的性進行修改。在課堂過程中,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依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和學習方式制定個人的評價手冊,并依據每節課之后的填寫,了解學生的發展變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將課堂當中的各類成果以辯論會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加深學生對于生命教育的感悟記憶與對課本知識的把握程度。例如,在第七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第二節《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時,可以將當地具有區域特色的作品作為評價手冊的一部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生命教育產生興趣,以增強教學質量,達到教學最優化。
PR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劉偉杰,李海霞.我國生命教育的回溯與前瞻[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09):31-33+106.
(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 寧夏固原 7560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