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鑫
摘要:原生藝術一個小眾的藝術類別,不被人們熟知也常被忽略。而隨著原生藝術家的代表之一草間彌生漸漸被人們熟知,隨之而來的也有人們對草間彌生作品的質疑。是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還是順應市場的潮流商品,人們爭議不斷。下面我將在原生藝術的視域下淺談草間彌生所創造的藝術價值,淺談草間彌生作品被人忽視的藝術價值。以草間彌生為例,探索原生藝術的魅力,關注精神病患的藝術。
關鍵詞:原生藝術,精神病患藝術,草間彌生
“原生藝術”一詞是著名的現代藝術家讓?杜布菲(JeanDubuffet)在1945年提出的。原生藝術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素描、彩畫、刺繡、手塑品、小雕像等等,都顯現出自發性與強烈創造性的特征,盡可能最少地依賴傳統藝術與文化中的陳詞濫調,主要呈現為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通靈者的繪畫、具有高度顛覆性與邊緣傾向的民間自學者的創作。
原生藝術不同于常人的繪畫,創作者沒有參加美術的學習,沒有模仿的意愿,不會盲目抄襲,不依賴于系統科學的繪畫技巧,而是受自己內心主導的,感性的,本能的,去描繪自己所感知的事物,呈現出一種原始的生命力。畫面自由,充滿張力,而作品也更多的是描繪作者的內心世界,擁有著天真、神秘、憂郁的氣氛。創作者沒有對藝術的固有觀念和長期學習下所帶來的經驗的束縛,脫離于技巧,直率自由的表達,不描摹自然,用自己的視角,創造的有別于現實的另一維度的世界。所以無論是畫面表現還是內在含義,原生藝術都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盡管創作者或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許多藝術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但是,在面對這種獨特的藝術時,人們常常難以理解,因為人們習慣于把日常中所見所知的形和色視作唯一正確的真理,難以放下習慣與偏見。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整個美術的歷史并不是技術熟練的發展史,而是思想和需要的變遷史。達芬奇說:藝術家的工作是探求可見世界。這樣的觀點在當時是不會錯的,但如今在前人的努力下和科技的推動下,藝術家的工作也已經發展成為反思可見世界,探查不可見世界。我們懷著欣賞古典藝術的期待去看原生藝術必然會失望,但是如果你以一個看待文學作品或哲學思考的眼光去看,便會看到他無窮的魅力。他們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美,而是為了與觀眾交流感情,溝通心靈。
精神異常者的藝術是原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貢布里希將藝術家比作從其它行星出來地球的探險家,以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這絕對是精神異常者的天賦。日本醫學博士巖井寬將精神異常者的世界分為殘缺的世界,即由于先天或后天導致的智力低下、精神薄弱、思維不健全,失去對復雜空間形象的把握,從而如同孩子或原始人般單純的進行創作。例如:盧梭、山下清;變形的世界,即,主體失去原有存在狀態,例如精神分裂癥或狂躁癥,出現的胡亂狀態產生的支離破碎的形象,從而創作出不同于常人所見所理解的作品。例如:蒙克、草間彌生;顛倒的世界,即,面對生活或自我與常人形成顛倒甚至截然相反的認知,如憂郁癥者難以積極的面向生活,創作往往顯現出孤獨、悲傷、憂郁等負面的情感,例如:丟勒、茲?林鮑。
精神異常者以一種玄妙的視角觀察并描繪出這個世界,給予觀者全新的視覺體驗。精神異常者創作的動機,既不是一種愉悅的欲望,也不是為了金錢,更不是藝術上的野心,而是一種抑制不住的,將存于內心的信息傳達出來需要,如心理學家米哈里所說的那樣,當人因為意外而導致或輕或重的情緒失調或精神失衡時,人們需要通過一件事情來讓自己注意力集中,來阻止精神傷在內心中的擴散,通過潛意識的表現將自己的存在客觀化,將自己的精神情緒實體化,拉進現實,使這種無法言說的困苦情緒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同人們交流,排解痛苦,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所以繪畫便用于患有精神失衡的人群進行治療的輔助作用,繪畫在讓人們專注的同時,起到了發泄排擠的效果,讓人們在情緒的紊亂中塑造秩序,而得以治愈自己的內心。
2022年的富藝斯紐約春拍上,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以近1050萬美元成交,再次刷新了自己的全球拍賣記錄,2021一年內草間彌生的作品總成交額達到了1.575億美元,這樣的成就奠定了草間彌生“全球最貴女藝術家”的頭銜,也使其成為藝術市場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這樣的成績就往往是人們只看到了草間彌生的商業價值,而忽略了其作品更重要的藝術性。
草間彌生受原生家庭影響,不幸的童年使他幼時便性格孤僻,在十歲前又患上了綜合性視聽失調癥,后被確診患有精神性視覺障礙與精神分裂癥,開始被大量幻覺所困擾,他眼中的世界會發生扭曲,涌現出大量密密麻麻的圓點和花紋。后來草間彌生到京都學習日本畫,雖然時間不久但為自己日后創作打下基礎,又受到速水御舟和村上華岳影響,她的繪畫才能也漸漸被大家看到。之后又來到美國,在喬治亞?歐姬芙和愛約瑟夫?康奈爾的影響和幫助下,在美國開放先進的藝術環境中,草間彌生的藝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作品呈現形式也不僅只局限于繪畫,也有雕塑、裝置、行為藝術的涉獵。
草間彌生通過創作記錄眼前的世界,正如草間彌生所說:“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早就自殺了。”草間彌生身處在變形的世界,不斷擴展的混亂和支離破碎的狀態是身處這個世界痛苦的來源,他用創作讓現實和幻覺連接,以至于精神和肉體不被拉扯粉碎,這是超越正常理解的東西。草間彌生以常人難以體驗的情感表達自我的痛苦心境,并達到常人認知之外的效果,正是草間彌生傾訴出的獨特藝術語言,使作品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草間彌生用藝術治愈自己,也讓自己帶給了藝術無限可能。草間彌生創作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她繪畫時仿佛已經進入心流的狀態,如同一場行為藝術,在草間彌生的重復、覆蓋中恍惚間也許你不認為那是在繪畫,那更像是與神靈的交流,她在用畫筆描繪心靈世界的密碼,在混亂與秩序中,我們能輕易的陷入她所創造的神秘的幻境。草間彌生是命中注定的藝術家,它擁有捕捉靈感的敏銳,也懂得把握失衡與秩序的尺度。草間彌生的作品擁有著原生藝術發自內心純粹的感動,也有著波普藝術流行的加持,讓草間彌生的作品獨特且讓大眾接受和認可,更能深入人心。
藝術似乎也確實難以同商業完全脫離開,完全脫離于商業的藝術當然稱得上是純粹的藝術,但藝術家是難以生存的。而過于商業化,那是否還能稱之為藝術。如今當代藝術家們魚龍混雜,網紅藝術家,潮流藝術家充斥著人們的視野,使得純粹的藝術尤為珍貴。加上國內對于美學藝術學教育的欠缺,常常使人們無法在眾多“藝術作品”中分辨好壞。當一幅簡單毫無營養過分甜膩的裝飾畫,被包裝貼上潮流的標簽,便可以堂而皇之的稱為藝術,這實在是對真正優秀的藝術家的不公平。藝術也的確難以定義,或給他一個標準,但同上述所說的,藝術絕不是一個單純可愛的卡通形象、為了吸引眼球的潑灑顏料、過度粉飾的風景畫……藝術是不斷變化的,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改變前進的,但藝術自始至終不改變的是人類本能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人在同外界接觸交流的過程中醞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不亞于文學與哲學的思考,當代藝術更是要間距先進性與包容性。藝術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藝術與商業結合恰到好處更是一件難事。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一旦藝術被商業牽著鼻子走這一定是有問題的。
或許是因為人們對草間彌生作品的不理解,加上其作品在其它行業的廣泛融入,以及商業營銷運作,會讓人們覺得草間彌生的作品商業氣息厚重,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了,是資本選擇了草間彌生,而不是草間彌生向商業的妥協。但無疑草間彌生是幸運的,還有許多原生藝術家被視作異類而不被人理解,即使我們不能在其作品中感同身受,也請不要枉然嘲笑他們展示自己差異痛苦的勇氣。 PR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24)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