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工匠精神這一說法由來已久,其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豐富起來。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培育、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為社會發展必然要求,其是制造業的靈魂、高品質生活的保障,有助于名族品牌的打造和技能人才奮斗以成自我理想信念。
關鍵詞:工匠精神,內涵,新時代價值,實踐路徑
1.工匠精神的提出
工匠精神這一說法自古有之,但“工匠精神”一詞實是在當代由聶圣哲最早提出。從歷史傳統上看,工匠精神是行業自我治理的話語,近年來開始進入國家政策話語體系中。自2015年始,國家政策話語中多次提及“工匠精神”。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開始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
2.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與實質內涵
工匠一詞最早是指手工業者,其首要職責就是造物。古代工匠追求的人生目標就是精益求精其技藝,且對自己的每一件產品都力求完美。在先秦諸子中,莊子賦予了“技”更深層次的意義,在《莊子》中,樹立起許多工匠的形象,如“庖丁解牛”就廣為人知,在注重工藝高超的同時,又傳播了人生哲學。
將傳統的工匠精神在內容上進行歸納總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工作態度“求精”、創作“尚巧”、最終人生追求為“道技合一”。
(1)傳統工匠精神的首要特點是工作態度上的“求精”,追求精湛的技術與精致的產品,在產品上反復打磨。如《詩經?衛風?淇奧》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此基礎上漸漸發展出了“精益求精”一詞。后隨著時代發展,它在修身立學方面也漸漸發揮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使之在道德上獲得了重要意義,故而成為了一種重要美德為工匠所追求。這種追求主要反映在古匠人們生產的產品上,以精巧的匠藝于世留名。如馬王堆出土世界上最輕的漢代素紗蟬衣,也如方寸之間大有乾坤的蘇州園林、寓意豐富的年畫、構思精巧的雕刻,這些產品都體現了古代匠人們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
(2)創作上“尚巧”是指追求匠藝之巧,《說文解字》曰:“‘工’,巧飾也。”即工匠一詞的基本內涵為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巧”是工匠的代名詞。此外,“巧”也是工匠區別于其它職業的顯著特征。《荀子?榮辱》記載:“百工以巧盡械器”,以器具為創造勞作的基本能力就是“巧”,所以這是巧匠的基本匠藝準則。第三,它作為一種重要美德為工匠們所追求,比如我們夸贊一個工匠技藝高超時通常會用“鬼斧神工”“能工巧匠”之類的詞匯來表達對巧匠的稱贊。第四,它也是創造良品優品的必要條件,創造器物不能一味的模仿,而是投入“巧”,即創作上賦予創造性思維,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能工巧匠”的,不僅僅因為他們匠藝高超,還在于他們所具有的創造性品質。如因造車而名流千古的奚仲,魯班被稱為工匠的祖師爺也是因發明了魯班尺、墨斗等物品。
(3)最終人生追求“道技合一”是指工匠們不僅僅在工匠制作上,遵守誠實守信、保質保量,不偷工減料、不以次充好等行為守則,更是在技藝和作品追求卓越。高超的匠藝與內心的“道”相融合是他們通向“道技合一”的一種必然途徑,他們通過用匠藝而體會到“道”的真理。如“庖丁解牛”,這些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匠人通過技藝深入世界本質,最終可達到因藝而“道”的境界。
綜上,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將“求精”的工作態度與“尚巧”的創新理念相融合,即將基本的職業要求、美德與創造精神相結合以期達到一種“道技合一”的最終人生追求。
工匠精神的精髓要義:“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
1.執著專注的匠人情懷
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執著專注。執著專注是致力于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大國工匠應有的匠人情懷。新時代涵養執著專注的匠人情懷,欲實現“兩個一百年”這一長期而艱巨的奮斗目標就要樹立以愛國敬業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觀,始終堅持執著專注的職業態度。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增強廣大勞動者對自身職業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有效舉措,是職業態度養成的重要手段,更是為其奮斗終身的思想基礎。新時代涵養執著專注的匠人情懷,必須“以信念鑄魂、用信仰作骨”。
2.精益求精的匠藝追求
精益求精作為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是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的內在要求。精益求精的匠藝追求是新時代工匠必須具備和弘揚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精益求精是實現工匠技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必然之路。新時代工匠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向實踐學,向書本學”,堅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進而在實踐中練就扎實本領,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只有秉持精益求精的匠藝追求,堅守匠心為精益求精的匠藝追求夯實堅如磐石的基礎,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
3.一絲不茍的匠心理念
工匠精神的基本特質就是一絲不茍。所謂“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以匠藝為基,以匠心鑄魂,是新時代廣大勞動者和大國工匠練就過人本領、力爭先進、創造優品的現實需要。“善于在精細中出彩”是新時代大國工匠秉持和傳承“一絲不茍”匠心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弘揚新時代廣大勞動者“精心打磨、臻于至善”的崇高職業追求和優秀精神品格,秉持一絲不茍的匠心理念,弘揚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打造致力于現代化強國建設偉大奮斗目標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新要求。
4.追求卓越是廣大勞動者的職業價值宗旨,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
我們要勇擔時代重任,以匠心踐初心,把黨和國家確定的奮斗目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將職業抱負深深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不斷追求卓越,勇做現代化強國建設上的創造者。“自覺維護大局、服務大局”是時代賦予勞動者的使命擔當。新時代勞動者必須具備“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持卓越的勞動創造精神,涵養和踐行追求卓越的職業理想,不斷守正創新,催生創新動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堅持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攻克發展難題,培養一批新時代創造創新勞動者大軍。不斷追求卓越,既是一種職業態度,更是廣大勞動者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非卓越無以輝煌。
工業革命的開始與發展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便捷化和豐富化,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狀況,在這過程中因規模化生產導致了制造業靈魂的缺位,進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因此當今社會呼喚工匠精神回歸以重建職業人的匠心品格,為制造業重新鑄魂。
1.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
工匠精神的價值在當今世界已被工業制造強國所印證,德國先進的制造業與工匠精神的關聯不可分割。德國人以高品質的產品、務實創新的工作態度著稱,其生產的零件上都印刻了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等信息,追求的目標就是高質量,最終使德國品質為眾人信賴。因此,打造民族品牌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使精益求精成為一種保障,堅持尋求卓越,這也是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內在要求。
2.工匠精神是高品質生活的保障
當今社會的流水線生產提供了套娃式商品,但人民的消費已經從基礎保障型轉為質量型,需求側的新變化要求供給側必須隨之改變。在古時,由于工匠們大多是手工創作,所以他們可以身心投入每件產品,以達精益求精,產品大多也在一定的范圍內流轉,所以知生產者亦知消費者的情況下,產品就是工匠的信譽。但在工業化之后,此類情況就不復存在,規模化的生產使得工匠們喪失了創作的空間,消費者與生產者不互知。但在新時代“互聯網+”的模式下,使得大生產背景下消費者與生產者不互知的情況淡化,工匠精神在消費者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下呼之欲出,這為工匠精神回歸提供了現實土壤。
3.工匠精神有助于技能人才奮斗以成就自我理想信念
技術技能人才需具備兩種本領才能進而實現自我價值:一是基礎本領,主要指人才所具有的業務能力、技術本領;二是精神本領,指人才所具備的崗位素養。技術技能人才如果缺少崗位素養就很難能施展應有的本領,若擁有了精神本領,則將有效拓展其職業生涯舞臺。如《大國工匠·匠心筑夢》中的工匠們因都有著濃厚的工匠精神,他們克服了非人的困難,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交出了耀眼的答卷,也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4.工匠精神有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長
由于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度欠缺,不正當競爭的價值理念在一定范圍內還存在著,低劣產品仍然存在,中國品牌的知名度在國際上仍然不高。而工匠精神不能僅僅歸之于工匠們應有的精神品質,而是所有技術技能人才都應具備的,以產品或服務為橋梁,執著專注,一絲不茍,注入工匠精神,樹立中國制造旗幟,打造名族品牌,促使民族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人們口口稱贊的德國工匠精神,來源于其工匠制度,是由一整套高規范、嚴執行的工匠制度所打造的。而要培育工匠精神,可從幾方面著手,如:管理制度、市場環境、物質條件、基礎人才保障等,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適宜的土壤。
1.完善市場管理制度建設,解決制度問題
目前市場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嚴格情況,使交易過程中發生欺騙現象,在生產方面存在粗制濫造產品、假冒偽劣貨物。要使優良商品的權益得以保證,使工匠精神發展的土壤不被污染,讓尋求創新的主體獲得正常且豐盛的市場回報,讓匠人的汗水取得應有的報酬,為此,應將各項法律制度,特別是產品與服務準入制度進行完善,用高品質的服務、高質量的產品規制倒逼市場主體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2.培育高品質消費市場,創造市場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因發展的需要,成了世界工廠,因此“物美價廉”的商品在市場上盛行,因為大多商家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方面,但規模化生產以低廉價格占據市場的商品有著天然的劣勢,即商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了低劣商品充斥市場的現象。近年來我國人均居民消費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市場也已具備培育高品質消費市場的條件,且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就涵蓋了國人對高品質消費的訴求,如海外奢侈品被國人搶購一空就充分展示了國人已經具備了高品質消費的條件。所以此時也應有意識有計劃的提高我們自己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培育自己的高品質消費市場,打造名族品牌,以規范標準的法律制度為保障,讓山寨一去不復返,讓孕育工匠精神的消費市場得以茁壯成長。
3.完善技能人才薪酬體系,提供物質條件
隨著國家的重視,“工匠精神”大邁步的走入人們眼簾,技能人才也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但與此不符的是現實工匠們的物質條件仍是囊中羞澀。如“大國工匠”胡雙錢是前些年才從自己簡易狹小的房間中搬離,貸款買了70平方米的新房。胡雙錢得到了他作為技術人員的至高榮譽,唯獨在物質條件上沒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大國工匠”胡雙錢尚且如此,更可知其他工匠的狀況條件。培養工匠精神需要工匠們自發努力,更需以制度提供牢靠的物質維護,而薪酬制度方面應以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融合,使匠人、技能人才的成長和上升渠道暢通無阻,使之待遇穩步提升。
4.發揮職業院校職能,以現代學徒制為橋梁,輸送人才資源
培育工匠精神應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入手,發揮職業院校職能。職業院校的教育職能可通過“思想+技術+生涯規劃”三部分合而為一,使得培育的人才既符合綜合素質要求也符合職業技能人才要求。所謂“現代學徒制”就是該模式下的實踐,以校企合作搭建平臺,以新形勢下的學徒教育為核心,以學習內容涵蓋思想和技術為基礎。在該模式下,學生不僅僅是學生而是學徒和學生的結合體,學習地點也不局限于校內還重點在生產的一線進行學習,學習的方式也由單純的理論學習轉向工學交替。通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與現代學徒制作鏈接,為新時代下的技能人才學生提供了自學到工的路徑,為企業的發展輸送了不竭的技能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究.https://www.doc88. co,2020.
[2]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9).
[3]王星.精神氣質與行為習慣:工匠精神研究的理論進路[J].學術研究,2021(10).
[4]李航.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大理大學碩士論文,2019(06).
[5]黃寧馨.工匠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碩士論文,2022(06).
[6]徐寅生.以工匠精神贏未來[N].吉林日報,2021-12-13.
[7]胡青華.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2).
(作者單位:中共績溪縣委黨校 安徽宣城 245300)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