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市第五中學 梁 琰
少數民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擁有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異域風情,同時也擁有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值得初中生切身感悟、深度探究以及傳承弘揚。因此,教師應以音樂教學為教科研究平臺,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之中,為初中生輸送民族化、區域化、特色化以及品質化的藝術教育滋養和民族教育資源,大力促進音樂教學活動實現方法拓展、資源創新以及提質增效。
本次研究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屬于狹義概念,僅局限于甘肅省區44 個少數民族區域存在的傳統文化資源,內容涉及少數民族的飲食、民歌、繪畫、服飾、舞蹈、禮儀、民居、藝術等,是一個萬花筒式的文化藝術寶庫,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中,為初中生提供有特色、有品質、有價值的藝術啟迪與教育滋養,打造優質高效的音樂教學環境,助力初中生的音樂認知、藝術感悟與審美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價值,也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與主體支持,非常適合教師應用于音樂教學中,實現初中生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甘肅省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體系中,裕固族、東鄉族以及保安族是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該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自然也是非常獨特,擁有很高的藝術教育價值,值得教師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之中,惠及初中生。例如,裕固族的民族舞蹈“薩蘭吉斯”擁有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能夠幫助初中生初步感知裕固族傳統文化的藝術追求。再如,保安族的“花兒”與“宴席曲”具有非常突出的藝術特色,能夠在隨機應變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雅俗共賞,還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民族性以及風土氣息。并且,保安族的“花兒”與“宴席曲”還能夠在歌伴舞中展現出別有風情的藝術形式,具有非常高的娛樂價值、欣賞價值與藝術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中,為初中生提供民族特色濃厚的區域性藝術教育滋養,助力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步落實。
傳統文化資源是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民族智慧以及審美結晶,深受少數民族的喜愛與推崇,自然也會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非常適合開展民族教育與文化教育。在祖國大家庭中,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師有責任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之中,借助初中生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揚,確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多樣性。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有助于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滲透民族教育與藝術教育,幫助少數民族的初中生留住民族意識、喚醒民族記憶,保持民族特色,堅定民族信仰與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有助于少數民族及其文化資源的傳承,也有助于社會大家庭的和諧安寧。可見,教師應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讓更多的初中生了解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拓展對青年人的影響力。
第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擁有良好的受眾群,很多初中生就屬于少數民族,因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能夠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群眾基礎,能夠獲得很多初中生的支持與接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對一些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高的親切性與吸引力,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關注度與探究度,并獲得良好的認知效率,展示實效價值。
第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具有突出的生活氣息、快樂情緒與即興元素,表現出良好的開放性、自由性、多變性以及創新性,這與初中生活潑開放、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主體特點不謀而合,因而更易于初中生群體的接受與喜愛。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能夠滿足初中生的個性需求與主觀喜好,成為初中生進行藝術欣賞、審美體驗以及休閑娛樂等文化活動中的精神食糧與藝術滋養。
第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擁有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舞蹈類型以及民歌民謠,同時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異域情趣以及藝術風格,能夠為音樂教學提供高水平、高價值以及高品質的藝術教育資源。教師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初中生提供民族化、特色化、審美化的高雅藝術資源,助力初中生的音樂欣賞、藝術熏陶以及審美成長。
第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非常高的民族教育價值、思想教育價值以及德育價值,而德育又是音樂教學承載的必備教育教學活動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中,開展高品質的德育與民族教育,切實培養初中生的民族歸屬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榮譽感。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能夠為初中生的音樂認知與藝術成長拓展出具有濃郁區域風情、民族特色、藝術風格、美學取向的活動空間,幫助初中生積淀有品質、生活化、高價值、創新性的藝術教育滋養。這樣,初中生的音樂感悟能力、藝術鑒賞能力以及美學品位素養都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并且初中生還會悅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的民族教育、思想教育與品德教育,切實促進初中生的思想進步、覺悟提高、品德發展以及素養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能夠為教師策劃與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藝術資源,提升教學信息的品質性、豐富性與層次性,促進音樂教學實現資源拓展、方法創新以及提質增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能夠幫助教師自覺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優化音樂教學的設計性、指向性、拓展性以及價值性,實現音樂教學的提質增效與持續發展。同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還能夠為教師提供新思維與新方法,優化藝術教育環境。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能夠助力音樂教學高品質地開展藝術教育、文化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優化育人空間。
教學氛圍能夠直接影響初中生的認知情緒與主體心理,進而影響初中生的精神狀態與能力高低,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調控,創設出民族化、獨特化、本土化的藝術氛圍。這樣,初中生就會在趣味元素以及藝術滋養的吸引下積極參與其中,給予音樂教學強大的主體支持與活力保障,從而達到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活躍音樂課堂教學氛圍的活動目的。
在東鄉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播放《桃杏熟了的時候》《東鄉花兒紅》《東鄉是個好地方》《祖國是花園,東鄉是花》《請到東鄉來做客》《鎖南壩鎖住了白云》等民間歌曲作品,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初中生跟隨音樂作品旋律一起哼唱,使初中生輕松愉快地融入東鄉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中,盡情體驗民間藝術的精髓。通過東鄉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能夠在音樂課堂上營造出開心快樂、輕松愉悅的良好活動情境,為初中生構建一場東鄉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的藝術盛宴。由此,教師利用東鄉族民間音樂欣賞活動構建主題化音樂藝術氛圍,能夠給予初中生良好的音樂啟迪與藝術教化。
教學資源是初中生獲取信息、提煉知識的活動基礎,直接影響初中生探究音樂與感悟藝術的層次性與品質性,因而教師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教學資源中,可以幫助初中生悅納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本土風情的藝術滋養。由此,初中生能夠積累下寶貴的藝術元素與文化資源,助力初中生獲得更多更好的思維點撥、心智啟迪、藝術感染、美育、思想教育以及德育。
裕固族擁有兩件非常特殊的樂器——“天鵝琴”與“牛角鼓”,經藝術工作者的極力開發和宣傳,終于將“天鵝琴”與“牛角鼓”重新推向表演舞臺。肅南縣民族歌舞團已經開始啟動“天鵝琴”與“牛角鼓”的藝術創作活動,并初步具有表演能力。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提供一些關于“天鵝琴”與“牛角鼓”的信息或作品視頻,幫助初中生了解這些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與關注“天鵝琴”與“牛角鼓”。“天鵝琴”與“牛角鼓”不僅能夠拓寬初中生的音樂藝術視野,也能夠幫助初中生積累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知識,加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與音樂教學的融合發展。
教學活動是初中生進行信息交互、思維交流以及方法交融的互助空間,是初中生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以及結伴成長的探究平臺,基于此,教師可以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教學活動中。初中生可立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對應的音樂鑒賞與藝術體驗活動,借助團隊智慧與群體合力感悟音樂藝術資源、悅納文化教育滋養,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以東鄉族的“花兒”為例,“花兒”屬于一種大眾藝術活動形式,具有非常高的群眾性、隨機性、藝術性與創造性,是初中生較為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同時,“花兒”還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前有“比興”,后為實意,在有情有景中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浪漫氛圍,表現出朦朦朧朧、含蓄幽默的文學風格,可謂雅俗共賞!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初中生舉辦模仿活動,先為初中生播放高品質的“花兒”作品形式,如抒發青年男子心聲的《白牡丹》《水紅花》等。然后,教師再選擇幾個具有一定演唱功底的初中生進行“花兒”表演活動,推動初中生進一步感悟作品的內涵思想。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融入“花兒”藝術元素,能夠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表現機會與展示空間,極大地激發初中生的探究興趣與表現動力,幫助初中生開啟感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藝術成長道路,也加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與音樂教學的融合。
教學過程是初中生在音樂課堂上進行作品欣賞、音樂感悟、藝術熏陶以及審美體驗的最大空間,能夠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與互助時間,也為教師融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提供了最廣闊的活動平臺。初中生能夠在感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長時間、高頻度地共同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的藝術滋養與文化資源,以此獲取充足的文化藝術信息積累。
以保安族的“宴席曲”為例,“宴席曲”,顧名思義就是保安族人在酒席宴會期間進行的舞蹈表演活動,屬于歌伴舞活動形式,與酒席宴會的快樂氛圍、娛樂活動相互融合,成為保安族人娛樂活動的主要藝術形式。“宴席曲”具有節奏輕松歡快、旋律輕盈柔美、主題鮮明突出的特點,加之舞蹈剛柔并濟、造型別致、動作夸張、詼諧幽默,因而受到保安族人們的極力喜愛。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為初中生引入保安族的“宴席曲”,并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展示酒席宴會的歡樂情境,營造出濃厚的娛樂氛圍。教師可以鼓勵初中生離開座位,跟隨伴奏音樂翩翩起舞,積極融入“宴席曲”的歡樂氛圍與藝術情境中。這樣使初中在即興哼唱、翩翩起舞中盡情體驗“宴席曲”的藝術風格與美學意境,享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美育滋養。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上將音樂教學過程轉變為初中生的舞蹈體驗活動以及藝術感悟過程,幫助初中生獲得領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最充足空間。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音樂教學活動中急需的高品質藝術教育資源,能夠輔助教師進行高價值的藝術教育、美育、民族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德育,努力打造科學完備的育人環境,高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以音樂教學為教學平臺,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為探究素材,積極探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音樂教學的可行性策略,并自覺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教學氛圍、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主動為初中生的音樂認知、藝術欣賞與審美體驗構建科學高效的成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