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
當幼兒園迫不及待地將孩子們趕上識字計數(shù)的跑道,并美其名曰“正規(guī)學習”時,有不少人對這種意圖接軌中小學并將游戲趕盡殺絕的做法感到痛心,有心人更是力陳游戲?qū)和砷L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及過早投身于功課對兒童造成的精神壓迫,呼吁牧養(yǎng)幼兒天性、在玩中成長等兒童本位理念的回歸。在《終身幼兒園》這本書中,作者米切爾·雷斯尼克不僅反對中小學學習模式對幼兒園的“侵吞”,還鼓勵以游戲、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幼兒園精神“反攻”中小學校乃至大學,最理想的情形是達到對終身學習的全占領。幼兒園的游戲思想能從“小兒科”搖身一變成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培養(yǎng)的圭臬,并獲得對人生進行全覆蓋的“資質(zhì)”,正是雷斯尼克團隊等優(yōu)異的創(chuàng)新教育領域研究者為幼兒園式學習大力“聲援”的結果。
作為少兒編程之父,他引領開發(fā)的風靡世界的Scratch編程語言及在線社區(qū)平臺,著力于對項目協(xié)作的支持,營造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能夠一同工作和學習的寬松自由且激動人心的游戲氛圍。他們倡導對社區(qū)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性改編,通過線上的集結,使同好者組建共助團隊,分享切磋、互補相啟,最終實現(xiàn)各類設計和應用項目的落地。對于計算機技術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的問題,雷斯尼克認為首先不應該對技術無視或恐慌、占用或沉淪,而是要在技術使用中保持自主探索,利用技術充分挖掘自己所能獲取的幫助以及發(fā)現(xiàn)“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麻木或是焦慮并無助于我們保持覺知的清醒,只有更好地尋求最佳的社群合作方式,才能從中真正了解技術和覺察自我。人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緊隨技術的學習嘗試中被開發(fā)出來的人的熱情和潛力上。
就像新玩具一樣,新技術也能為保持終身探索的“孩子們”帶來新鮮的氣流。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都如同窗戶的打開,無不使世界的信息和氣息更加令人吃驚地涌進自己的房間,面對這樣的時刻,應在忽視、退縮和征服的態(tài)度之外,主動找到令自身意趣盎然的新呼吸——在過程性的“玩得不亦樂乎”的沉浸中,獲得與更投緣的人共同學習的經(jīng)驗。
人的投入是整體的,就如同孩子對游戲的“奮不顧身”,唯有興趣的釋放能夠把人的心靈投射到一種微妙變動的創(chuàng)造尺度中。“坐在身旁”一起玩耍的伙伴對“玩具”新的玩法,令人躍躍欲試,你的跟隨令他/她也感到興奮,這種自然的感染力是協(xié)作的開始,是心靈樸素的渴望把我們帶到他者的世界,并使交互成為快樂的源泉。技術帶來了解還是產(chǎn)生更多的隔膜,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們對技術的教育觀。在不斷變化的社交網(wǎng)絡里如何擁有穩(wěn)固的友誼?面對完全預料不到的全新局面,我們?nèi)绾螕碛行木车膹娜莺蜕畹膭恿Γ款愃七@樣的問題,我們需要用適度結構化的幼兒園學習型行動來尋求答案,以興趣連接知識,以合作鍛打友誼,并在參與動手中充實人生的體驗。
當我們以幼兒園中玩樂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為我們的教育指路時,隨著歡樂城堡的擴大而蔓延的,是我們樂意了解世界也樂意聽從本心的愿望,它以“孩子氣”的友好與倔強同新環(huán)境照面,在勇敢的冒險中留下創(chuàng)造的笑聲。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