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媽媽崗”的設立對那些因育兒而被迫遠離職場的媽媽們不啻為大好消息。從廣東、四川等地火起來的“媽媽崗”為寶媽們量身定做的社保無憂、工時彈性,令那些尚未實施此舉的城市的“工斷女”(因生育而停止工作的女性)尤感望穿秋水。相比較期盼“母職懲罰”的廣泛消除,及早落實再就業往往是很多在家帶娃的女性更為直接的期待,畢竟鐵板一塊的性別歧視現狀難以撼動,而一些行業開始顯現出來的對媽媽們再入職的友好伸手可觸。雖然這種友好肯定有行業出于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充分考量,比如配合生育政策的實施優化企業社會形象并獲取一定的稅收減免、處于雇傭優勢地位享用低廉人力成本、媽媽員工就業選擇性小帶來的崗位忠誠度等,但對于因育兒而喪失工作的女性來說,一份能夠實現補貼家用、接軌社會并兼顧孩子上下學接送的工作已如及時雨一樣寶貴。無論是可以想見的對單一育兒生活沉悶空氣的沖破,還是“媽媽崗”中同工的姐妹相互體諒的溫馨,都可使她們因久處艱辛而乏味的家庭牢籠而逐漸塌縮的人生夢想再次徐徐膨起。
不過,目前“媽媽崗”多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崗位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尚未能滿足擁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的女性再就業,且由于“媽媽崗”多以計件方式支付報酬,在工作中因育兒而落 下的收入空缺媽媽們往往要以加班的形式來補上。另外,最讓她們難以安心的是,在工廠不景氣進行裁員時,“媽媽崗”必定首當其沖。更有評論指出,“媽媽崗”的設立是對社會性別文化和家庭分工毫無批判的認同,以家庭和工作兼顧的雙重規訓,加劇了對女性精力的盤剝。他們認為更為公平的做法是也設立“爸爸崗”,鼓勵父親加入到育兒的重要責任中去。然而如同“父親產假”一類的設想,落到實處怕仍是男性將有可能額外獲取的閑暇時間,消耗于他們所熱衷的各種閑散的逗留上,而決不用于家庭事務的分擔。而種種對女性應該負載更多的籌劃卻總是可以“如期而至”……“家務和孩子是女人的‘天然義務”的刻板觀念、職場中種種不平等造成的女職人舉步維艱、輿論對女性處境共情的艱澀,都在造就和固化女性是家庭的主責方與社會生活的弱者的基礎語境。正是家庭、單位和社會的層層抽吸,加劇了女性生存的貧血癥。
雖然“媽媽崗”發出了對女性進行療救的信號,但它遠非治本之舉,不過,它對女性苦惱褶皺善意的撫平,以及人們對其不斷完善的預期,在廣泛的性別壓迫下仍是珍貴的。臉色蒼白的婦女們在生活穩固的敘事中,深埋一份轉折的渴盼,謝絕虛構、謝絕吊唁,想要在活的日子里看到巖層的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