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蒙 李 可
1.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農業大學工會,河南 鄭州 45004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福祉就是效用,能反映個人收入、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綜合滿意度[1-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福祉的內涵已經擴展到社會、經濟、環境等領域的各個方面[3]。目前,關于福祉的概念尚未達成一致認知。Millennium[4]認為,福祉就是維持高質量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健康、安全、良好的社會關系,選擇和行動的自由。我國學者主要根據此概念進行相關研究并適當調整[5-6]。在福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上,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見解。例如,熊鷹等[7]基于福祉概念,從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農戶健康、安全狀況、家庭關系及自由選擇權利6 個方面構建農戶福祉評價指標體系;蔡國英等[8]對居民福祉的評價從物質、安全、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關系4 個維度入手;范如國等[9]從收入支出、社會保障、生活環境3 個維度著手建立民生福祉評價體系。從上述福祉評價體系可以看出,當前研究普遍關注社會經濟因素,很少關注生態環境因素[10]。所以,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豐富和補充環境要素,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完善。考慮到農戶對自身生活要素和狀態的認知表達有助于全面、真實地反應福祉水平[11],所以,筆者以農戶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進行數據收集、分析,以深入了解農戶對于自身生活滿意度及福祉狀況的評價,掌握農戶福祉的認知情況并定量評價農戶綜合福祉水平。另外,筆者通過對各縣福祉水平差異進行比較,明確影響各縣福祉水平提升的因素。這對未來針對性提高農戶福祉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選擇河南省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是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大省,種植業發達,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但當地農業生產中存在農用物資使用不當或過量使用現象,從而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造成實際供給能力下降,最終影響農戶福祉水平。河南省(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地處沿海開放區與中西部地區的接合部,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主力軍之一。河南省共轄18 個地市,總面積16.7 萬km2,總人口超過1 億人。2021 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河南省經濟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整體上差距有縮小趨勢,三次產業結構為9.5∶41.3∶49.1,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9 410 元[12]。河南省農戶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業、畜牧業、初級農產品加工等。
參考已有文獻對福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研究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特征,筆者選用主觀福祉評價指標體系與客觀福祉評價指標體系相結合的方法,克服只選取主觀或客觀評價指標的缺陷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損失,使賦權結果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真實、綜合反應福祉水平。此研究所用客觀福祉數據,如普通中學師生比、教育經費支出、圖書館藏書量、農村萬人床位數、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及病床使用率等,來自《河南統計年鑒2021》;主觀數據來源于202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鄉村振 興 綜 合 調 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CRRS)一期調查數據河南部分,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農戶進行訪談,獲得一手數據,被調查者的社會經濟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調查農戶社會經濟基本特征
出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理環境及方位差異的考慮,筆者選擇淇縣、杞縣、葉縣、確山縣及欒川縣5 個區域,綜合評價農戶福祉水平。第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上,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中、低3 檔。2019 年,5 個縣所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 105、21 795、24 020、19 644、27 101 元,在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分別為第5、13、10、17、4名[13]。第二,在地形地勢上,欒川縣以山地為主,確山縣淺山、丘陵、平原三等分,淇縣以山地丘陵為主,杞縣主要是平原。第三,在區域方位上,5 個縣對應東西南北中5 個方位。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自然地理環境和方位差異,筆者選擇這5個縣作為研究區域代表河南省整體水平。
2.2.1 構建農戶福祉綜合評價體系。筆者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并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學說建立福祉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河南省農戶綜合福祉水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筆者按照由低到高的需求將福祉分為5 個要素層。在具體指標選擇上,遵循科學性、有效性、全面性等原則設計并篩選出22 個指標,具體指標如圖1所示。
圖1 農戶福祉指標體系框架
2.2.2 計算指標權重和福祉水平。利用熵權法對評價指標賦予權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在干擾,對指標權重的確定比較客觀。
第一步,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處理公式為
式(1)(2)中:X′ij為標準化后的數據,maxXj、minXj分別代表問卷中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二步,確定指標比重pij,計算公式為
第三步,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ei,ei∈(0,1)計算公式為
第四步,計算各指標的信息冗余度di=1-ei,最后得出指標權重wi,計算公式為
第五步,計算福祉水平綜合得分sij,計算公式為
如表2所示,研究區農戶福祉綜合得分為0.417 9。從影響人類福祉的單因素來看,圖書館藏書量、普通中學師生比、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及人均收入情況是影響農戶福祉水平的顯著因素,得分分別為0.046 9、0.048 9、0.046 9、0.038 4。相對而言,農民認為人均耕地面積、飲水安全、社會治安、村中工作開展滿意度等因素對自己的生活影響較小,對總體福祉水平的貢獻較低,得分均為0.002 8。從影響人類福祉的綜合因素來看,農民最關注的層面在于健康福祉、物質福祉及文化教育。
表2 研究區農戶福祉總體水平
3.2.1 福祉差異。研究區各縣農戶福祉要素的詳細得分情況如圖2 所示。從各縣農戶福祉得分來看,杞縣(0.627 0)>確山縣(0.541 7)>欒川縣(0.534 2)>葉縣(0.489 2)>淇縣(0.445 7)。其中,淇縣和確山縣物質福祉水平低下,分別是5 個縣平均水平的83.8%和70.5%,而杞縣的物質福祉水平較高;確山縣安全福祉水平顯著高于其他縣,比平均水平高出80.39%,比水平最低的葉縣高出191.63%;杞縣文化教育福祉水平高出平均福祉水平76.9%,其他幾個縣差異不大。
圖2 2020年調研區各縣農戶福祉水平得分
3.2.2 差異原因分析。根據對農戶的半結構性調研及對各縣情況的既有了解,筆者認為造成各縣之間農戶福祉差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2.2.1 地理區位條件。區域地理位置、物質資源等會影響農戶對于生活狀態的評價,影響農戶福祉水平。例如,位于豫西的欒川縣山地占地面積達1/2,森林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當地重視發展文旅產業;位于豫東的杞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轄區內平原居多,農業、畜牧業發達。杞縣和欒川縣憑借優勢地理位置,并合理利用內部各種優質要素發展產業。在此背景下,當地農戶就業機會較多,收入穩定,生活有保障,所以杞縣和欒川縣農民總體福祉水平較高。
3.2.2.2 經濟發展方式。一般而言,對農業資源的依賴性越高,農戶的福祉水平就越低。例如,位于豫南的確山縣、豫北的淇縣分別發展農業和畜禽養殖產業,農戶的總體福祉水平相對較低。而位于豫東的杞縣農業發達,工業門類較為齊全;位于豫西的欒川縣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服務業發達。杞縣、欒川縣分別依據自身優勢發展工業和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農業資源的依賴性,總體福祉水平較高。因此,經濟發展方式會影響區域農戶福祉水平的提升。
3.2.2.3 其他因素。影響農戶福祉水平的因素還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國家政策的傾斜等。例如,杞縣交通便利,經濟基礎好,社會化服務程度高,對教育事業比較重視;確山縣自然環境優美,紅色資源豐富,又因為曾是貧困縣而獲得國家的物質支持,各個方面發展比較好。綜合多種有利因素,杞縣、確山縣農戶福祉水平較高。
筆者基于Millennium對福祉概念的解釋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結合分層抽樣數據,建立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福祉綜合評價體系,定量研究了河南省農戶福祉差異,評價了農戶的福祉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結果如下。
①福祉各個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文化教育、健康福祉、物質福祉、安全福祉及社會關系。這表明現階段農戶福祉主要來源于精神文化充實、物質層面和健康層面的滿足。得益于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及農村地區文化設施建設的完善,文化教育對綜合福祉貢獻率最高。農戶在物質、健康層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福祉,如安全福祉、社會關系等,這與其他學者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14]。
②調研的5 個縣之間農戶福祉水平存在差距,其中杞縣(0.627 0)>確山縣(0.541 7)>欒川縣(0.534 2)>葉縣(0.489 2)>淇縣(0.445 7)。物質福祉水平最高的是杞縣,最低的是確山縣。在社會關系和健康福祉上各縣雖然差距不大,杞縣名列第一。同樣,在文化教育維度上,杞縣也是遙遙領先。在安全福祉維度上,確山縣顯著高于其他縣,比平均水平高出80.39%,比水平最低的葉縣高191.63%。
農戶福祉水平受自然資源的約束性大。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對自然資源的索取部分形成了福祉的重要來源。考慮到農戶福祉具有來源廣、區域性的特征,對農戶福祉水平測度面臨的困難較多。例如,福祉測算不準確且對福祉水平表征變量設定不合理,被調查對象對問題的回答存在主觀性。大多數研究會優先選擇結合研究區實際情況選擇衡量福祉的變量。筆者以河南省農戶福祉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文獻并綜合考慮河南省農業生產小農特征、經濟發展模式及社會經濟特征等因素選擇表征福祉的指標。另外,筆者加入了生態環境指標、食品和飲用水安全、社會關系等主觀滿意度指標,形成主客觀指標相結合的農戶福祉評價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前相關研究中對農戶福祉測度不完善,測度時側重于經濟維度和社會維度,對精神文化及主觀福祉的關注較少并對福祉的環境因素表征不明確的弱點。筆者對河南省農戶福祉要素的認知重要性進行了排序,得出目前福祉認知下農戶最為關注的層面,然后對各個研究區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和解釋。雖然此次研究試圖更多地從研究區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方式及交通、社會化服務等層面中獲得更多解釋信息,但不可否認的是政府采取的區域發展策略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區域農戶福祉水平和生態環境。在現有福祉認知和物質基礎上,筆者研究發現農戶對物質福祉、健康福祉及文化教育的關注度較高,收入、健康安全及精神世界富足仍是不同發展階段都需要關注的問題。農戶福祉研究從其本質上來講具有復雜性、多維性,目前暫未形成一致的說法或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雖然筆者已經盡可能選擇將主觀福祉與客觀福祉囊括進來,但對于該指標體系構建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未來可以考慮從完善人類福祉測度入手,增強研究結論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