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苑升
河池市金城江區長老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河池 547000
隨著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逐漸得到普及。利用該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豐富市場上的蔬菜種類,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從選種、育苗到播種、澆水、施肥,實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從而提高大棚蔬菜的種植效果。此外,種植人員還需要對大棚內的環境進行監測,科學控制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進而調節蔬菜的生長發育進程,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最終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
1.1.1 蔬菜種類選擇與育苗。①蔬菜種類選擇。大棚內適合種植茄果類、綠葉類、薯芋類等多種蔬菜。種植人員應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選擇種植耐低溫、耐高溫、抗病能力強、產量高及對光照要求低的蔬菜種類及品種。②育苗。種植人員可采用穴盤育苗技術進行育苗。該技術以草炭、蛭石等輕基質材料為育苗基質,可以達到精量播種、一次成苗的育苗效果,適用于大棚蔬菜種植,且能夠與現代溫室技術配套,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育苗[1]。在選擇好適宜規格的穴盤后,種植人員可將草炭和蛭石按照2∶1的質量比混合均勻,然后粉碎過篩,再加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最后裝盤備用。
1.1.2 消毒。在大棚蔬菜定植前,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消毒工作(主要包括土壤消毒和棚內環境消毒),以防棚內病原菌對蔬菜幼苗造成危害。當前,常見的大棚消毒方法有悶棚消毒、熏蒸消毒、蘸根消毒等。其中,高溫悶棚消毒在大棚蔬菜種植中較常見,不但可以消滅土壤中的病菌,而且可以消滅棚架等表面的病菌,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良好的消毒效果,但只適宜在夏季開展。在悶棚前,種植人員應先在棚內撒施生石灰,然后深翻土壤,再在棚內灌入適量水,最后在土壤表面覆蓋地膜,以提高消毒效果[2]。熏蒸消毒是一種利用消毒藥物氣體或煙霧進行消毒的方式,可以和高溫悶棚同時開展,達到殺菌、消毒、殺蟲的目的。蘸根消毒是一種針對蔬菜幼苗的消毒方式,能夠防治蔬菜苗期的病蟲害,如根腐病。在蘸根消毒時,種植人員可用0.2%~0.3%的高錳酸鉀溶液處理蔬菜幼苗,但需要嚴格控制溶液濃度。
1.2.1 肥料管理。在大棚蔬菜種植中,種植人員要重視肥料的施用,尤其要重視底肥的施用。底肥是為蔬菜全生長發育期提供養分的基礎肥料,最好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在選擇底肥時,種植人員可搭配施用有機肥、生物菌肥、無機肥、中微量元素肥等[3]。例如,部分種植戶采用“秸稈+商品有機肥+菌肥”的基肥施用方案,利用秸稈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結構,從而提高蔬菜的品質。在施肥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秉持“全田翻耕,定向施肥”的原則,先將秸稈均勻撒到田地,然后深翻土壤;在起壟做畦時集中施肥,如果是種植葉菜類蔬菜,也可以全園撒施。在施用底肥時,種植人員宜選擇緩釋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時可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當添加中微量元素肥,以改善土壤的營養條件。
在施足底肥后,種植人員還需要根據蔬菜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進行合理追肥。其中,沖施肥是常見的一種追肥方法,具有吸收快、肥效好的優勢。在追肥時,可先將固體化肥溶解于水中制成母液,然后隨水沖施;如果是有機肥,則需要將其提前浸泡10 d左右。在追肥的過程中,平衡施肥至關重要。如果施用的肥料過于單一,蔬菜易出現生理性病害。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平衡好肥料的種類,交替使用多種肥料。此外,沖施肥不宜過勤、過量,否則會造成蔬菜徒長,導致品質下降。
1.2.2 光照管理。光照是蔬菜生長的必備條件,會決定蔬菜的長勢,對蔬菜的品質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種植地的日照條件及蔬菜生長發育對日照時間的需求對光照進行合理調整[4]。例如,秋季光照時間縮短,光照強度減弱,大棚蔬菜容易出現黃葉、落葉等問題。種植人員可以在天氣晴好、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打開大棚頂部的通風口,讓棚外的陽光照射進來,在增加棚內的光照同時提高棚內氣溫。如果遇到多雨天氣,種植人員還可利用人工補光適當改善棚內的光照條件。
1.2.3 土壤水分管理。水分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根據蔬菜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全面做好土壤水分管理工作。在定植前,種植人員需要確保土壤水分含量適宜,使秧苗順利完成緩苗、扎根。在秧苗長出新根尖時,需要控制水量,以促進蔬菜根系生長。在結果期,種植人員需要澆催瓜水等,保證蔬菜產量[5]。例如,黃瓜在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水量不同,種植人員需要科學把握其灌溉量和灌溉頻次。在黃瓜幼苗時期,種植人員需要在定植前澆透水,在緩苗后澆緩苗水;在黃瓜生長旺盛期,種植人員需要根據黃瓜生長狀態靈活調整灌溉量;在黃瓜結果期,每隔7~10 d 灌溉1 次小水;在黃瓜收獲初期,每7 d灌溉1次;在盛果期,每三四天灌溉1次。
1.2.4 棚內溫度控制。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科學調整棚內溫度,尤其需要關注蔬菜開花期和結果期的環境溫度,確保棚內溫度適宜蔬菜生長[6]。例如,在蔬菜開花期,棚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導致花粉失去活性,影響蔬菜產量。此外,棚內溫度過高時,番茄、辣椒等茄果類蔬菜易出現落花落果問題,嚴重影響蔬菜產量。種植人員可以通過調整卷簾的方式控制棚內溫度,也可通過加強通風的方法降低棚內溫度。
物理防治技術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不會對蔬菜造成污染。在蔬菜種植中,香菜、芹菜易受蚜蟲危害,茄子、黃瓜、番茄等蔬菜易受白粉虱危害。對于這些趨色性害蟲,種植人員可在大棚內懸掛黃板或藍板誘殺[7]。在使用色板誘殺害蟲時,工作人員需要用細線將色板懸掛起來,懸掛位置一般要高出蔬菜頂端5~10 cm,每667 m2懸掛20~25 塊色板即可。除了懸掛色板外,蔬菜種植人員還可在棚內安裝殺蟲燈,誘殺具有趨光性的害蟲。
化學防治技術通常是指利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技術,具有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且操作簡單、成本較低。例如,番茄生長過程中易感染細菌性潰瘍病、瘡痂病等,嚴重影響番茄的產量和品質。種植人員可在瘡痂病發生初期,用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施防治,每隔7 d噴施1次,連續噴兩三次[8]。黃瓜在生長過程中易感染角斑病,導致葉片上產生斑點,影響黃瓜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提高產量。種植人員可用2%的春雷霉素500~600倍液防治黃光角斑病。需要注意的是,化學農藥容易殘留在蔬菜的葉片、果實上,進而可能被人體吸收、積累,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大棚蔬菜種植人員需要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頻次。
農業防治技術是指運用農業生產手段,如科學選種、調整種植時間、優化水肥管理等,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實現全程化的病蟲害防治。在選種階段,種植人員需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并培育無病蟲害的壯苗。在選好優良品種后,還要對大棚內的土壤進行翻耕、消毒、晾曬,消滅各類病菌,為蔬菜種植打好基礎。在水肥管理方面,種植人員需要科學調整灌溉量和施肥量,根據蔬菜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求調節水肥,防止蔬菜因缺少營養而產生病蟲害[9]。種植人員還需要加強對棚內溫度、濕度的管理,定期通風,調節棚內的光照條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蔬菜感染各種病蟲害的概率。此外,當前很多大棚重茬、連作現象嚴重,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提高重視,科學安排蔬菜種植種類。
生物防治技術具有無毒、無害、無殘留的特點,有利于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是一種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例如,綠僵菌殺蟲劑可以防治200 多種害蟲,既能防治地上害蟲,又能防治地下害蟲,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可以連年使用[10]。當前,常用的生物藥劑包括淡紫擬青霉、蘇云金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安全可靠、無殘留,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此外,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不但能夠有效防治大棚蔬菜病蟲害,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還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推動大棚蔬菜種植實現生態化發展。
隨著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當前,種植人員將目光聚焦在無公害蔬菜和有機蔬菜生產方面,以綠色、環保為基礎理念,充分發揮現代蔬菜種植技術的價值,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無公害蔬菜是指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GB3301/T 007.1—1999)生產的蔬菜。該標準對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條件、農藥及肥料的使用要求進行了規定,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無公害蔬菜的種植中,種植人員需要減少農藥的使用頻次和使用量,不得使用無生產許可證、無農藥登記證、無產品合格證的化學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可以使用農用抗生素、微生物農藥、植物性農藥等[11]。在未來的大棚蔬菜種植中,種植人員需要順應市場需求,改進病蟲害防治方法,加大力度生產無公害蔬菜,提高蔬菜的品質。
從生產標準上來看,無公害蔬菜只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有限制,而有機蔬菜要求不能使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轉基因技術等,是一種更加安全的蔬菜產品。在生產有機蔬菜時,種植人員需要按照國家標準《有機產品》(GB/T 19630—2005)中的要求,嚴禁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不得使用化肥,也不能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確保蔬菜的生長完全遵循自然規律[12]。有機蔬菜的生產標準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標準有一定區別,如表1所示。
表1 有機蔬菜與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的區別
栽培大棚蔬菜能夠有效豐富市場中的蔬菜種類,滿足消費者的飲食需求,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大棚蔬菜種植中,種植人員需要科學選種,加強對蔬菜的水肥管理,盡可能選擇有機肥料、生物肥料,大量生產無公害蔬菜,適應新時期人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為減少蔬菜種植中的人力投入,推動大棚蔬菜種植走向現代化,種植人員還需要積極引入先進的智慧化管理系統,利用智慧化平臺對大棚蔬菜進行精細化管理,促進蔬菜健康生長。